简单且快乐着——六十年代的初中生活(一)
ᐃ苏州十全街
1962年的秋天,年轻的共和国刚从“三年自然灾害”中喘过气来。我们这批大多和共和国同龄的应届小学毕业生,纷纷从砖桥头、葑门外、狮子口、双塔旁,结伴跨进了“苏州市第八中学”大门。
当年,国民经济尚未复苏,百姓生活拮据困难。但少年不知愁滋味,稚气未脱的少男少女,怀揣着好奇、喜悦和憧憬,开启了三年同窗之缘。
八中前身是三初中。1962年升格为完中。从阔家头巷搬至十全街51号新校区。我们成了八中的第一届学生。
进入初中,生活和学习都起了很大变化。学校有食堂可蒸饭,一大饭盒带回家,解决了弟兄三人的中餐。
学校有医务室,时不时的到胖校医那弄几粒“喉症片”含含。
最令人高兴的,学校有图书室。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知识宝库”大门打开后,就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当时流行的“一日、一城、一花、一巷”(红日,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三家巷)都看了个够。印象最深的,是看过一本姚文元的散文集,书名大概是《号角集》。姚那时还没出道,只是个青年作者。但文笔震撼了我。其中有篇“笔颂”,至今仍有点记得:“我们的笔,应该是一把号角,响亮地吹奏社会主义凯歌;我们的笔,应该是一支画笔,不断描绘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美景;我们的笔,应该像一块海绵,努力吸收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和艺术……”
ᐃ《红日》
学校初建,条件简陋。仅有两栋两层教学楼。礼堂是相王庙大殿改建的。操场是渣土地面简易操场。四周杂草丛生。一上劳动课就是去操场拔草。一拔就是三年。
ᐃ苏州相王庙
校园东南面,和“南园上”相连(这个上,苏州话读浪。当时属娄葑公社南园大队)。一到春天,还能闻到菜花的清香。
校区南还有几个小池塘。曾见过解放军拉练时,小战士跳进池塘抓黑鱼。
(待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