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沙道观

  游   记 

7月19日上午,松滋河水超警戒水位,并持续上涨,我市启动防汛抗灾Ⅲ级响应。按二线布防,指挥长坐镇,各段面相关责任人全部到位,上劳力4248人。松滋河东西支大堤巍巍,保全市平安。

下午,天气转晴。我从新江口沿荆松一级公路前往沙道观镇采风。

沙道观镇与公安、江陵接壤,一脚踏三县,是松滋东大门。历史上,因松东河过境,盛产棉花,沙道观一度成为繁华商埠,被誉为“小沙市”,后毁于日寇之手。新中国成立以来,沙道镇成为松滋优质粮棉基地,工业重镇。金箭水嘴闸阀、换甲山饮料、沙道观千层棉被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而源自八宝、扬名于沙道观的杜婆鸡至今是享誉大江南北、松滋人久食不厌、滋润日常生活的一道湖北名菜。

何以形容沙道观?人杰地灵四字。人杰地灵虽放之四海皆准,但就松滋地域来说,应首先给予沙道观。因为沙道观出了享誉全国的英雄,一曰辛志英、一曰严昌荣。

先说说辛志英。

面对超过1998年的的洪峰,荆江段还未到启用荆江分洪工程的地步。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分洪工程是建国初期兴建的防洪工程。辛志英就是在修建荆江分洪工程中涌现的英雄。

1952年春,荆江分洪工程正式动工。19岁的米积台镇妇女委员辛志英带着镇上50多个乡亲响应号召,奔赴荆江分洪黄山头工地。她们的任务是人工碎石供制作混凝土。辛志英摸索出“鹞子翻身碎石法”,在工地上得到推广,经过40多天的连续作战,她们提前完成了碎石任务。荆江分洪工程完工时,辛志英被评为省特等劳动模范。当年9月,辛志英等劳动模范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由于贡献突出,辛志英与其他两位特等劳模作为工农兵形象代表,被制作成1953年版人民币图案。
从北京回来后,组织上安排她继续到农村搞水利建设。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兴修农田水利的建设中去,先后到过大同区、南海等地方,通过疏通河道,开挖水渠,修建电力排灌站,让原来的“虫窝子”、“水袋子”彻底变了样。
1968年至1984年,辛志英被选为县委委员、常委、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至1984年选为地委委员、省委委员、省妇联副主任,1964年至1982年当选为全国三至五届人大代表。
2020年2月24日,辛志英因脑梗塞、心肌梗塞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7岁。
跨越松东河特大桥,沙道观美丽的原野、城镇就扑入眼帘;稍后前往米积台的路上,相继看到大同泵站、跃进泵站、米积台泵站 开足马力排积水,心里不由得生出感动来,如果没有以辛志英为代表的千千万万老一辈艰苦卓绝,兴修水利,何来今天的安然和谐!更远一点说,如果没有荆江分洪工程,没有三峡大坝这些国家大水利工程,我们又有什么底气来抗洪!
再说说严昌荣烈士。
严昌荣是近年在松滋广为传颂的新四军抗日英雄。印象中,严昌荣为家乡松滋人知晓得益于许启虎老师(现任松滋书法家协会主席),他当时在外地工作,去江苏洋思中学(地处泰兴市)参观学习,碰到一位江苏兴化市昌荣镇一位教师,聊天中得知昌荣镇是因为纪念松滋籍的抗日英雄严昌荣而改名,该镇原名唐子镇,是千年古镇。许启虎回松滋工作后,竟发现松滋人只知道贺炳炎、李文清等我军高级将领,并不知道还有个新四军团长严昌荣牺牲在抗日战场上,而且县志也没有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2014年,他在松滋人网站上发文呼吁,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重视。2015年,松滋市委、市政府委派市作协采访团前往江苏兴化市采写严昌荣英雄事迹,并印制成书。其它各项纪念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谋划,付诸实施。
2019年底,松滋昌荣小学建成完工。与此同时,严昌荣烈士雕像在位于沙道观豆花湖村的昌荣广场揭幕。
严昌荣烈士于1914年出生在豆花湖村,1928年成为松滋特支秘密交通员,1930年参加转战松滋的贺龙红军。历任红军排长、连长。随军参加长征到陕北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调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任军事教员。后调皖南任三支队五团营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七团团长。他带领七团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屡立战功,深受粟裕的褒奖和器重。七团被陈毅授予“老虎团”的光荣称号。1943年9月,率部攻打日军兴化县唐子镇据点。为掩护部队进攻,亲自用掷弹筒轰击敌据点。因掷弹筒意外爆炸,不幸牺牲。时年29岁。1944年抗日地方政府在兴化合塔圩奚塔庄为严昌荣修墓立碑,1970年4月原舍陈镇人民政府又将墓碑迁到舍陈庄,后因修路,将碑移走,1995年,兴化市人民政府为严昌荣又重新竖起了一座纪念碑,重建严昌荣烈士陵园。
如今,烈士英灵终于回归故里,这份迟到的纪念与缅怀必将融入松滋人的红色基因中代代相传。
我此行首站就是到昌荣广场。在一级公路上奔驰,当看到巍然耸立的一尊大理石雕像时,我就意识到昌荣广场到了。昌荣广场位于豆花湖村村部旁,毗邻荆松一级公路,是令人瞩目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也十分方便南来北往的人们参观学习。我到达时,一群自行车驴友正在严昌荣烈士雕像前瞻仰,并为之惋惜:严昌荣如果不牺牲,也会和贺炳炎一样成为开国将军。此言十分有理,抗战时,贺炳炎任八路军第120师716团团长,严昌荣任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七团团长。
昌荣烈士雕像栩栩如生,呈现出高大勇猛、铮铮铁骨、堂堂男儿的浩然之气,望之令人景仰。
雕像底座右面为江泽民同志在1990年为严昌荣生前所在团题词:“老一辈驰骋华东堪称劲旅,新一代驻守北疆誓做雄狮”。左面则是粟裕将军写给严昌荣的挽联:“挥戈杀敌,迭奏膚公,苏皖健儿称翘楚;溅血成仁,无负我党,江淮勇士学楷模”。雕像背面为烈士生平简介。
烈士英名与殊荣世所罕见,松滋人不仅要引以为傲,而且要继承和发扬其精神,在新时代无私无畏,建功立业,造福人民!
从荆松一级公路进入沙道观集镇有一晚霞红山形石碑,上刻:“昌荣故里沙道观镇”。
进入集镇,我想寻访天主教堂和换甲山。
关于天主教堂,几经打听,才知天主教堂在四中校园内。跟校保安打招呼,登记后进校园观赏天主教堂。
四中校园建设得颇有现代化气息和文化气息,每栋教学楼巍然灿然耸立,均有雅致命名,办学理念亦明示于墙,红色塑胶跑道和绿茵操场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高一高二学子已经复课,疫情过后,校园生机再现。因主要目的是观赏天主教堂,我行色匆忙,对校园不及细品记录。
至天主教堂,发现有两座,它们虽没有教学楼高大光鲜,却极具鲜明特色。以黄色小礼堂为例,门面采用的是中式牌坊,而门窗则采用的是西式拱形门窗。而另一栋白色的教堂则榫卯飞檐,别居一格。我是建筑外行,又加之不能入内,难以细说。借助网上资料来说说天主教堂。
1922年,比利时教会在沙道观修三栋平房。1933年,比利时教会将之转归美国,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小镇青年狄隆,抱着对传教事业的狂热追求,和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深向往,于1933年抵达湖北沙市,不久就任松滋沙道观天主堂司铎(教堂负责人),始为狄隆来华布道之起点。当年他就任司铎后,深深感触到中西方文化、建筑,各具特色又有着高度的契合点。于是狄司铎兴堂传教,很是热闹,一口气修建了礼拜堂、办公楼、钟楼等系列宗教设施。从此天主堂的钟声从沙道观古镇传遍了湘鄂边陲。礼拜堂(是否就是我看到的白色教堂待考)为八角楼式砖木结构。钟楼上部重檐八角,斗拱交错,碧瓦覆盖。亭尖距地十六米,亭楼下部墙身为六方形。风格典雅,富有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天主教堂还是当年的抗日战场。1945年5月,200余名日军入侵天主堂。当地驻军和人民群众与来犯日军展开了长达4个多小时的血战,用中国军民的血性誓死捍卫了家园
如今,沙道观天主教堂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保留在四中校园内,十分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从发展全域旅游的角度来说,将这样优质的旅游资源深锁不予开发,并非明智之举。希望今后能有个学校教育、天主教堂旅游开发的两全之策。
出了四中校园,接着寻访换甲山。
关于换甲山的由来,有一个历史传说,与卸甲坪的传说类似。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征战麦城(今当阳)率军经过沙道观一小山休整,随后换成战甲后再出征。后人便将小山命名为换甲山。千年沧海桑田,小山被洪水淹埋,如今徒留地名。有网友在网上发视频,我看了。感觉换甲山遗址就在松东河大堤边上,距松东河特大桥很近。在一销售换甲山纯净水店铺,向老板打听换甲山去处,却不知所往。
后又问一老头,也不知换甲山所在。悻悻之际,在松东河边发现一寺庙,也就在防护林边,看得到河水。
换甲山没有了,一不小心却成了商品名。上世纪90年代,沙道观镇生产有换甲山麦饭石汽水,成为松滋流行的大众化饮品,我都喝过不少,那种甘甜爽口的滋味至今还能回味。后来又不知何故消失,如今只有换甲山纯净水了。
我骑行在沙道观建设街等老街及河堤寻找一些过去旧迹,果然还有老商铺及一些薄青砖斗子墙的旧迹,民居多为楼房,却没有什么商铺了。想想这里曾作为“小沙市”财达三江通四海的繁荣,如今却只是空街老巷,不免唏嘘。
客观地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沙道观再度繁荣,有布鞋厂、五金制品厂、饮料厂以及众多的服装、针织、絮棉厂。五金制品厂生产的金箭牌水嘴闸阀行销全国十九省、市。随后历史进入了乡镇企业的凋零期,全市大力招商引资,并将工业企业向城东工业园、临港工业园集中。存活下来的似乎只有金箭公司。如今,停留在金箭公司门前,亦是感慨万千。
沙道观这河堤于我还有些浪漫的记忆。1990年吧,有人给我介绍了一个沙道观的女友。在新江口媒人家中见了一面,就匆忙告别。过了一段时间,大约是她给我写了一封信,我便约了一个男同学骑着自行车叮当叮当地到沙道观去看她。她就在河堤边一家絮棉加工厂里工作,也出来见了我们,没说上几句话,又回厂里工作了。男同学对她颇有惊艳之感。不久得知,她家人对我的情况并不满意,于是我母亲就托人介绍另一女友。我没想到沙道观的她骑自行车来到我屋旁约我。在小树林她笑着告诉我她家人给她找了个裁缝男友。我说找个手艺人过日子也很好。她问,我们之间难道就没有可能?我无法回答。她便回沙道观去了。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其实那时我们才21岁。
如今的沙道观河堤早已经物是人非。不知道现在年轻人还能否遇上这么漂亮且实诚的女孩子。
其实,我这次来沙道观,遇到的人也都很实诚,愿意跟我交流。
我想了解湖北名菜杜家鸡的来历,进入集镇正宗杜家鸡馆。经营这家杜家鸡馆的正是杜氏后人,问明来意后,同意我拍照。杜家鸡起源于八宝镇侯家垱,是一位姓杜的婆婆发明的,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
当年获荆楚名菜奖的厨师李德忠正是杜家姑爷,如今和老婆一起管理这家酒店。拍照间,就有顾客来订制一份杜家鸡邮寄出去。看来这正宗的杜家鸡真的名不虚传。我也知道新江口也有一家杜家鸡馆,他们告诉我是侄子开的。看来人的一生只做对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代代相传。
在去米积台的路上,车路口村境内,看到公路边有不少农民在卖葡萄。我便停在一个葡萄摊位前,向大叔了解情况。因受雨季影响,销售有些停滞。尝了一下红葡萄,汁多味甜无籽,比以前吃过的葡萄好吃多了。我便问,葡萄是套袋的好吃还是不套袋的好吃?答曰:不套袋的好吃。大叔带我到田间大棚去看,果然树上都是没有套袋的葡萄。大叔还说,伢们都劝我不种田了,我想种了一辈子田突然不种田了,那不就太闲了!这也许就是一种坚守吧。印象中,沙道观镇是我市较早实现萄萄产业化种植的乡镇。我便买了几斤葡萄带走。
到了米积台集市后,我只能以怀旧的眼光去走走看看。老车站、老卫生院、老堤街是这里当年作为镇中心的繁华的遗存。尽管现在还有几家超市与银行和众多的汽车修理店,还是行人稀少,过往的车辆也不多,大不如从前。由于记忆中还有关于米积台小麦酒的醇绵的酒香,于是找一家本地酒坊了解,看还有小麦酒没有。酒坊老板一家正在吃晚饭,见我去了,豪爽地邀请我一起喝酒。我说,喝了酒骑车遇上了交警不好说。老板娘起身来介绍店子里的酒。以高梁酒、包谷酒为主,并没有小麦酒。老板娘说“你放心吧,我们这酒都是粮食酒,很受欢迎,最远的卖到新疆去了;新江口的客户我们都是客运带过去的。”看这热情自信的架势,我就买了5斤酒。
这次出游沙道观,新农村建设让我并不担忧。过中渠河桥时,看到宽阔清洁的河岸、整齐靓丽的民居,展现了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成效。但是看到米积台集市衰落的情景,倒是有点担心沙道观中心集镇成为下一个米积台。这也许是我忋人忧天。不过,我还是相信沙道观人杰地灵,相信这里人们的聪明才智,一定能会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经济形态,探索出一条新的振兴之路。
我是在沙道观社区的广场舞的歌声中离开沙道观的,祝愿沙道观镇的未来更加美好。

顾       问:王夏子

覃世良

李克权

名誉主编:覃章海  周    兵

主       编:覃亚志

副  主  编:杨祖新  杜旭琼

文学总监:卢义宏

文案制作:邓呈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