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验方,加减可治各种咳嗽!
导读:止嗽散出自清代程钟龄先生所著《医学心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个方剂。本文作者将本方运用于5种常见咳嗽的治疗。对于辨得了证,想不起用啥方的朋友来讲,不妨看看作者的用法,掌握了以后运用于临床,说不定也可以做到“一招鲜,吃遍天”!
“止嗽散”在临床上的运用
“止嗽散”是清代程钟龄先生所著《医学心悟》一书中治疗咳嗽证的一个方剂,其药物的组成是:紫菀三钱,百部三钱,桔梗三钱,白前三钱,橘红二钱,甘草二钱,荆芥钱半,水煎服,也可以研为散剂,每服三钱,开水送下,饭后服。
一、药物性能的分析
紫菀与百部性温润相同,而味苦亦相同,但紫菀有辛味,百部有甘味之不同,都入肺经,皆可理肺止咳,既有辛甘开发为阳,又有甘苦肃降为阴的作用。其性微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白前与桔梗性平相同,都有辛味,但白前有甘味,桔梗有苦味之不同,都入肺经。桔梗能升提肺气排脓而利膈;白前能下气开壅而止嗽,同有辛甘上升,甘苦下降的作用,不论属寒属热均能应用。总之这四味药具有上升下降,有出有入的双重功能。故能调整气机出入升降的失常。
另外,佐以橘红祛痰化湿,荆芥散风解表,通窍利咽。甘草缓急止嗽,并能调胃,若与桔梗配合名“甘桔汤”,再配以荆芥为“荆芥汤”,同有利咽喉而止痛的功用。
以上七味药的组成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既有辛甘为开,又可甘苦而降,故适用于肺之宣化肃降,更能加强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二、在临床上的运用
当病人初诊时主诉为咳嗽,首先问其发病日期,因为日期的多少对于病情的演变关系很大,继问其既往证是否有咳喘宿恙,围绕其主诉重点询问其自觉症状,同时对于天气之阴晴,气候的寒暖,与咳嗽也有关系。止嗽散是治疗由于外感风寒而引起咳嗽所适应的一个方剂。
(1)风寒咳嗽
主证: 咳嗽,痰色白而稀,兼有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头痛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
证候分析: 咳嗽是肺经受邪气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症状。由于风寒犯肺,肺气不温,故痰白而稀。肺开窍于鼻,窍不通故鼻塞而流清涕。肺主皮毛,主一身之表,外感风寒,腠理被束,卫外之阳被遏,故恶寒发热,或头痛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邪气在表而无里症。脉象浮为在表;弦乃正气与邪抗争,故出现弦而紧张状态。证属风寒犯肺,邪束肌表,肺气不宣。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方药: 止嗽散加味。紫菀三钱,百部三钱,白前三钱,桔梗三钱,橘红二钱,甘草二钱,荆芥钱半,防风二钱,苏叶二钱,生姜一钱,姜夏三钱,茯苓三钱,水煎服。此由于外有风寒表证,故加防风、苏叶,配合荆芥以发表。加生姜、姜夏、茯苓以温肺燥湿化痰。
(2)咳嗽未愈
主证: 咳嗽不已,咯痰不爽,痰白而粘,喉中发痒。已无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症。舌质淡红,苔白略厚,脉弦而略有滑象。
证候分析: 外感已除,留有咳嗽余恙,痰白而粘,咯而不爽,肺系余邪未解,将有化热之机,脉已不浮,但兼有滑象,证属痰壅肺系。
治法: 宣肺肃降,开痰止嗽。
方药: 止嗽散加减。以止嗽散原方将荆芥减为五分,加炒杏仁三钱,川贝母粉二钱冲服。这因为表邪已除,故将荆芥减量,但只有肺系余邪未净,少留荆芥以搜肺系余邪。痰粘咯而不爽,故加杏仁肃降肺气。加贝母以润肺,使其咯痰易出,并防其化热烁肺。
(3)湿热咳嗽
主证: 痰量较多,色黄白相间,并连粘不清,苔黄而腻,口干不欲饮水,脉滑而略数。
证候分析: 素有湿热内蕴,以感外邪,最易转为肺经湿热,故痰色黄白粘腻不清,苔黄而腻,口干不欲饮水,脉滑而略数,证属湿热蕴肺。
治法: 利湿清热止嗽。
方药: 止嗽散加减。按原方荆芥减为五分,加前胡三钱,白蔻二钱,苡仁五钱,节菖蒲三钱,炒杏仁三钱,滑石三钱。这里加菖蒲、白蔻以化湿浊;加前胡清湿热而止咳;加滑石、苡仁清热利湿;加杏仁肃降肺气。
(4)肺火咳嗽
主证: 咳嗽气促,咯痰不爽,痰黄而稠,胸胁闷痛,口干思饮,舌质稍红,苔黄燥,脉弦滑而数。
证候分析: 咳久不愈,肺失肃降,肺气膹郁而化火,故痰黄而稠。气机不利,故胸肋闷痛。口干思饮,苔黄燥,脉弦滑而数乃肺经郁火之证。
治法: 清肺火而止嗽。
方药: 止嗽散加减。按原方减去荆芥,加桑白皮三钱,地骨皮三钱,黄芩二钱,炙杷叶四钱,炒杏仁三钱,全瓜蒌四钱,炒枳壳三钱。因为肺已化热,故去荆芥,加桑白皮、地骨皮、黄芩以泻肺火;加炒杏仁、炙杷叶肃肺清热止嗽;加瓜蒌润肺,枳壳开胸利膈。
(5)燥热咳嗽
主证: 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或痰带血丝,咽干而痛,或声音嘶哑,舌质红,苔干燥,脉沉细而数。
证候分析: 咳嗽日久,化燥伤津,肺失润泽,故干咳少痰;灼伤肺络,故痰带血丝;咽喉失调,故咽干而痛,声音嘶哑。舌质红苔干燥,脉细数,属燥伤肺阴之证。
治法: 清肺润燥而止咳。
方药: 止嗽散加减。按原方减去荆芥、橘红、白前,加川贝母二钱,沙参四钱,麦冬四钱,知母三钱,玄参三钱,胖大海三钱,金果榄三钱,蝉蜕三钱。因为肺已化燥伤津,故去荆芥、橘红、白前。加川贝母润肺止嗽;加沙参、麦冬、知母、玄参滋阴生津;加胖大海、蝉蜕润咽喉开声音,金果榄利咽喉而止痛。
最后谈谈程钟龄先生所制定的止嗽散是根据什么病因病理?采取什么治疗措施?为什么选用这七味药?
(1)咳嗽是肺经受邪气刺激所出现的一种症状。它的病因有两类:一种是外感;一种是内伤。止嗽散是为外感风寒犯肺所引起的咳嗽而设的。
(2)肺位于胸中,为脏腑之盖,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外主皮毛,为一身之表,内司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机,司清浊之宣运,与大肠为表里。肺为娇脏,畏寒畏热,不耐邪侵,又为清肃之质,最厌污垢。一旦遭受外邪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最易犯肺,因而引起肺气不宣,肃降失司,造成痰涎滋生,阻塞肺窍,所以引起咳嗽。邪束肌表,故有头痛或身体痠痛。正邪交争出现恶寒发热。肺气不温故鼻流清涕,痰白而稀。鼻窍不通故鼻塞而喉中发痒。归纳起来它的病理是由于外受风寒所侵,肺卫受邪,肺气不得宣扬和肃降所致。
(3)在治疗方面针对以上的病因病理为根据,采用发表而散风寒,宣肺祛痰而利气机的措施。因为外有表邪必须发散,驱邪外出,不散则邪气留恋而不解,所以应当采取祛邪而不伤正权衡用药。 同时更应当注意的是初起风寒咳嗽,不要过早的妄用清凉酸涩或攻伐的药物,假如不慎,将有闭门留寇,而有遗害之虞。因为咳嗽是排除病邪的有益动作,不宜加以制约。如果咳嗽被制止约束,则逗留于肺系有邪之痰涎,可蔓延于肺脏而有遗害的形成,所以不可妄用。因为清凉则妨碍发散,不能使邪外出;酸涩则约束肺气宣布,使邪气逗留,如同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势必穿墙而走,所以中医有这种说法:“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实为经验之谈。 总之,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依据肺为娇脏的特点,畏寒畏热,因此不可过用苦寒的药物,以免过寒伤肺,致使肺气不宣,停液成痰;但也不可过用辛热,以防过热烁肺劫津之弊。
(4)针对以上所说不可过寒过热的告诫而组成止嗽散,内中共有七味药,它的配合扼要的分析为“温润和平,不寒不热”八个字。取其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的评价。从前面七味药的性味分析也可以看出它是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性质。而它的功用是能宣能肃,能升能降,有表有里,具备着宣不过散,肃不过下的特点,可称为和解之剂。不论新久咳嗽皆可随证加减运用。
(5)在临床上运用成方,首先必须弄清药物的药理作用,这不仅可以正确理解它的效能,而且在临床上随证应变,确当的配伍和加减也心中有数。外感咳嗽初起是由于风邪犯肺,有的逐渐转化出不同类型,所以必须“因证制宜”,灵活运用,不可呆板套用。所谓“因证制宜”,就是要掌握病证的整体性,随着机体内在的特殊性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变更方药。病情是有变化的,所以运用方药,不能对号入座。
(6)白前这味药,有的药物学记载性微温,味辛甘,也有的记载性微寒,味辛苦,也有的记载性平,味辛甘。它的功用都记载宣肺降气,祛痰止咳。但究竟孰是孰非?我们曾将白前一两用水煎之,经过三个人的亲口尝试,性是平淡的,味是略有甘辛,没有苦味。根据气味的性质按药理升降浮沉来定其作用,是“味薄者升”,其味略有辛甘是属于这一类;“气薄者降”,其性平淡则属于这一类。如此看来,“辛甘者升”,能宣肺开壅散邪;“平淡者降”,能调水道,下输膀胱。有的药物学记载治肺气壅实,搜肺中风水是有道理的。
(7)根据现代药理学的分析,桔梗内含有皂碱,为刺激性祛痰药,能刺激气管上部粘膜引起咳嗽借以排出痰液。甘草内含甘糖,不但可作为矫味药,而且具有刺激气管粘膜促使分泌增加,协助桔梗而奏排痰之力。其它如紫菀含有紫菀素,百部含有百部碱,白前含有皂素等,都有镇咳化痰的功效。 以上诸药不但中医历来常用以宣肺化痰止咳,而且近代一些西药的止咳剂中亦有使用。可见本方对于治疗咳嗽用之有效,从它的药理分析来看是有科学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