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乡下人与城里人

乡下人与城里人

袁福成||江苏

虽在城里安居多年,乡下的老家和老家的乡下人是断不能忘记的。因为我曾经也是乡下人,现在是从乡下走出来的城里人。

但凡回乡,都要到左邻右舍或儿时发小的家里转转,去拉拉家常,寻觅尘封久远的童年记忆和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青葱岁月。

好客且会抽烟的主人,总是抢先从家中柜子的抽屉里,摸出一包尚未开封、价格约莫两三元的香烟,打开后郑重地先递给我一支,又划着一根火柴给我点上。嘴里还不停地念叨,乡下人,抽不起好烟,你就将就点吧。低档的劣质烟入口呛嗓子,忍不住要咳嗽几声,主人便觉得怪不好意思。马上掏出十元钱让夫人或孩子去附近的小商店再买一包好点的香烟回来以尽地主之谊。一根烟抽完,我便掏出几十元一包的中华烟回敬一根,主人点燃之后深深地吸了一口,笑嘻嘻地说道,你现在是城里人,和我们不一样,抽的烟也特别上档次。你这一支烟钱,比我这一包烟的价钱还要贵吧?好烟的味道虽然醇厚,但口味还是淡了点,抽在我们嘴里,反而觉得不过瘾,怪不得人们常说,乡下人天生就是个穷命的主儿。言语之中,在我们之间已经横亘着一条城乡间的无形鸿沟。

在城里,也时常会去朋友、同事家中做客或聊天。一旦聊起我的农民出身,主人便马上接下话茬,赶紧帮我洗白。不无恭维地说,你虽出身农家,但在城市里已生活了几十年,从穿着打扮到言行举止,看不出也找不到丝毫乡下人的影子,早已成为完完全全的城里人。交谈之间,仿佛曾经的乡下人身份,是什么见不得人的欠缺。

早年的报纸上就曾经说过,在中国,十亿人口,八亿农民。两亿人生活在城里,八亿人生活在乡下,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生活在城里的两亿人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原本也是刚刚从乡下走进城里的,越往前追溯,正宗、纯种的城里人占比就越少。乡下与城里,本来是单纯的地域概念。乡下人与城里人,本也属相对的中性词,并不包含任何高低贵贱的等级区分。但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些浅薄的城里人,对乡下人不屑一顾,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城里人的优越感。也常有许多老实巴交的乡下人,见到城里人就有些诚惶诚恐、底气不足,自己也觉得矮人一截。

村子里曾经有一两户人家的亲友,在解放前去上海谋生,所从事的大多是蹬三轮、倒马桶、捡破烂、扛大包这些脏、苦、累的活计。解放后翻身成了工人阶级的一员,虽依然生活在上海社会的底层,但有城市户口,有稳定工作,有固定工资,退休后还有劳保……在上海土著的眼中,依然土气十足的“江北佬”或“乡窝人”,在老家人面前也神气十足。偶尔回乡探亲,言谈之中,并不地道的上海话依然夹杂着浓厚的苏北乡音,但举手投足之间,已忘记了自己的来处,颇有点高高在上、衣锦还乡的味道。如果再拿出一两包飞马牌、牡丹牌香烟,就显得更加“海派”十足。回乡时,带来乡下人当年难得一见的半斤饼干、一袋奶糖或两块肥皂,离开时准能换回肩挑手提的好几只土鸡、上百枚鸡蛋或鸭蛋、还有几十斤糯米或黄豆等土特产品。

的确,在全国解放之初,中国已有百余年积贫积弱。政治上的翻身,并未能马上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要发展经济,农业是基础,工业是命脉。基本稳定农业、优先发展工业,成了建国后的基本国策。工业企业又大都在城里或城市四周,企业生产的主力军——工人老大哥和军人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一样,衣食住行必须优先予以保障。受国力所限,生活在乡下的农民伯伯们就只能暂时先委屈一下了,勒紧裤带过日子成了生活的常态。城乡二元体制应运而生,城乡的差别已成为客观存在,还逐渐被相对固化。

我是地道的农民出身,带着双脚的泥巴,跳出了农门上了大学,先后撞进了教师和公务员队伍。闲来无事,也时常问自己,现在你到底算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说来好笑,答案常常模棱两可,捉摸不定。

有时自认为还是乡下人。进城几十年,诸多农民生活的习惯至今未改。民以食为天,城里琳琅满目的早点令许多人垂涎,但我依然对一碗稀饭、一碟老咸菜情有独钟。享用着城里的精致美食,依然深深怀念农家土灶做出来的粗茶淡饭的味道。偶尔因工作需要也西装革履,但总觉得西装穿在身上、领带扎在脖子上、皮鞋套在脚上极不自在,还不如穿着传统的老头衫、大腰裤衩和千层底布鞋那样自如。睡在柔软的席梦思床上,也觉得没有睡在老家的稻草地铺上舒坦……身边常有人抱怨工作辛苦,在我看来,在城里再苦再累,总比当年在农村干过的脏活累活要轻松。常有人觉得在学校或机关混得不尽如人意,在我看来,与当年的农民生活相比,巳经是身居天堂。在我心中,对城市生活的种种抱怨,几乎都属于身在福中不知福,端着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无知之举。自我感觉,我的农民情结依旧,农民本色还在。真要是给我两亩土地,我照样还能打理得妥妥帖帖,家中的花花草草长得生机勃勃、明艳动人,都也是依照种庄稼的模式去管理的。城里的生活尽管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和乡下人的实际生活相比,那都不是个事。

有时又自认为已经是地道的城里人。城里人的世故也懂、世道也通,生活的轨迹也已经按城里的秩序正常运行多年。偶尔回趟老家,也一直被家人和乡亲们当作城里人来接待的。伸出来和你相握的手,总在身上搓了又搓,递给你抽的香烟,要么是新开的或者是新买的,递给你擦汗洗脸的毛巾也是崭新的,让你坐的凳子、用的桌子擦了又擦,吃的碗筷洗了又洗,供你就寝用的枕头、被褥也都是全新的……认真、热情的背后,都在时时提示我早已不是当年的乡下人,是真真实实的城里人。

还有的时候,还自认为是一步跨城乡两域的“综合体”或“两栖人”。一只脚依然踩在乡下,另一只脚又迈进了城里,是乡下人眼中的城里人,是城里人眼中的乡下人。先贤们早就说过,人都是环境的产物。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我原本生活在乡下亦如橘生淮南,尔后又生活在城里,又如橘植淮北。橘的甘甜、枳的酸涩集于一身。

在二十五岁之前,我是地道的农民,即地道的乡下人,祖祖辈辈都在田地里刨食。上高中之前,小学、初中的同学都是农民的后代,都是乡下的孩子。家中的三亲六故几乎是清一色的农民,即便有一两位亲戚生活在城里,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偶有交往也没留下深刻印象。在我的心中,还没有城市的概念,更无城乡差异的认知。上高中读书,学校在镇上,同学中也有了生活在镇里的孩子。脑海里才有了“城镇”的初步概念,开始直白地感觉到城乡之间的确存在着差别。我们的户籍叫农村户口,镇上孩子的户籍叫城镇户口;农村孩子吃的粮食和做饭用的柴禾都来自于生产队的农田,镇上孩子的口粮和做饭的煤炭来自于镇上的粮站和供销社的仓库;乡下的孩子大多长得健硕皮实,镇上的孩子大都长得水灵白净;乡下孩子的穿着大多质朴土气,镇上孩子的穿着大多靓丽整齐。特别是农村孩子的见识远不如镇上孩子那样广阔。还有镇上的孩子时不时带来的连环画册和各种书籍更令乡下的孩子们羡慕不已。更重要的是,乡下的孩子高中毕业后必须回乡务农,子承父业。镇上的孩子毕业后可以在镇里安排工作,继续享受城镇生活的种种优惠……

高中毕业后回乡当了五年半农民,对乡下人的实际生活状况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对乡下人独特的品格特征也有了别样的体悟。

我还特别敬佩乡下人纯朴善良且重情重义。在较为严酷的社会环境下生存,除了需要个人的竭尽全力之外,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在前行的路上谁也不能保证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如果想別人拉你一把,你就得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率先施以援手。不会主动帮助别人的人,就无法及时获得别人的帮助。换言之,今日帮助别人,是为了未来也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如同以今日投资换取明天收益一样直白,这就是乡下人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活理念。越是困难的年代,乡下人越需要抱团取暖,乡情、亲情、友情就弥足珍贵。记得建国初期,家家缺粮少吃,一旦左邻右舍有哪家断炊,拿着升斗前来借粮,家中那怕只有一升粮、一瓢饮,乡亲们也会立马借出一半,甚至家无余粮,煮在锅里的粥饭也会分出一半。乡下人坚信,我以诚心待人,别人必以诚心待我。乡下人就是这样相互携手、相互扶持,闯过生活中的一道道难关。久而久之,守望相助便成了一种习惯和传统,这也是常遭城里人调侃的“穷大方”。

后来,我在城市生活多年,眼看着城乡之间的剪刀差在逐渐缩小,但城里人依然享有并获得优于乡下人的种种待遇。而这些优厚待遇绝大部分是社会体制和国家政策倾斜的结果。换言之,在社会财富再分配时,占全国人口比例百分之二十的城里人得了大头,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乡下人只得了小头,城里人沾了乡下人的光,才活得比乡下人更滋润、更潇洒、更惬意。

从本质上说,人的确是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城乡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城里人和乡下人的不同秉性和习惯。乡下人的生活,总体上看还比较粗糙,远不如城里人那样精致;乡下人为人处事敦厚纯朴,远不如城里人圆滑精明;交通和信息闭塞,乡下人的业余生活单调枯燥,远不如城里人丰富多彩;乡下人的视野相对短浅,远不如城里人广博开阔;乡下人在改革开放前没有医保和劳保,养老需要看儿女的脸色。城里人有医保、劳保,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基本无后顾之忧。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发展滞后,乡下孩子接受的教育和城里的孩子还不可同日而语,至使许多乡下人的子孙后代依然在乡下徘徊……坦率地说,建国以来,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乡下人与城里人虽然同是共和国的公民,但一直未能享受同等待遇,至今,对乡下人的欠账依然有很多很多。如果能换位思考,乡村生活的诸多不便以及乡下人身上存在的些许不足,都不应该成为城里人看不起甚至鄙视乡下人的根据和理由。

好在我们已欣喜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强势推进,城乡间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农业税收的减免、农民种粮的补贴、粮食收购价的国家保底、新农村合作医保的推出、农民大病医疗的补助、农民养老金补助的发放、城乡户籍的有序流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危房的改造拆迁、农村土地的上市流转、脱贫攻坚和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正在给中国广大的农村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乡下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深刻改变。尤其是乡下人的子孙后代们,通过参军、读书、进城务工、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向城市迈进。纯粹的“乡下人”正日趋减少,乡村和乡下人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城乡间融合的步伐也在加快,乡下人过上城里人生活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作为城里人,永远不该忘记面广量大的乡下人曾经为共和国、也为城里人做出过巨大而无私的贡献,对他们不应怀有任何形式偏见或歧视,而应该怀有深深的谢意和敬意!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袁福成,江苏建湖人,公务员,文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退休后撰写的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刋、杂志上发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村里人和城里人

    本文作者:师建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还是计划经济,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和分配供给制,一些厂矿.企事业单位招工都是针对城里吃市供的市民户,好像与我们农村人没有一点关系.城里的市民户吃商品粮挣工资 ...

  • 散文||乡里人 城里人

    乡里人  城里人 陈天洪||四川 过年的时候,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有乡里人进城买年货的,有城里人去乡下度假的,造成了高速公路的严重堵塞.为此,我想"国家应该专门出台一个政策:为了您的出行安 ...

  • 【散文小品】文学爱好者 “海纳百川”原创作品《乡下人 城里人》

    海纳百川原创作品 乡下人 城里人 文/海纳百川    小区2#楼出口右拐大约50米,也就是摩托车停车位的尽头,小轿车停车位的东南角,并排摆放着两个垃圾箱,每次倾倒垃圾,我都会不经意地看一眼,那里始终保 ...

  • 城里人,乡下人 作者:远方【散文】

    城里人,乡下人 文|远方 说实话,栓柱打心眼里羡慕团结:在城里机械厂工作,媳妇漂亮,住着大洋房.每次回来都油头粉面的,乡亲们都对他毕恭毕敬的.再看看自己,灰头土脸,住三间灰不溜秋的瓦房.唉,人比人,气 ...

  • 乡下人最嘲笑城里人的十六件事

    乡下人最嘲笑城里人的十六件事 图文/网络    整理/大连人的图书馆 一.出门"打的",乘电梯上七楼的健身房,然后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 二.半夜上网,去歌厅.舞厅,困了不睡觉.之后 ...

  • 【洄溜古镇杯乡愁主题散文大赛】崔红旗||大杂院 旧平房,城里人抹不去的乡愁

    大杂院  旧平房,城里人抹不去的乡愁  文/坚韧. 静水流深 父辈来自于农村的穷乡僻壤,不消说,那里是他们的根儿,是剪不断的乡愁.而对我来说,从小在北方城市,生于斯长于斯,我的乡愁在哪里呢? 寻思良久 ...

  • 高 英丨城里人,乡下人

    某日聚餐,席间一人攻击城里人,我忍不住加以反驳,结果这人转而讥刺我:"你又不算城里人,你插的什么话?" 我也不客气地回敬道:"我从来不以城里人自居,但我讨厌你说话打击一片 ...

  • 【望安山文学】戈忠义||乡下人游泳(散文)

    乡下人游泳 作者:戈忠义     主编:非   鱼 盛世华夏,炎炎夏日,游泳馆里,比肩接踵,清一色的游泳帽.护目镜.游泳圈及类似的玩艺儿:一个个漂浮在水上,肆意挥洒,好不热闹!深水区内,举目四望,蛙泳 ...

  • 锦书难写,只寄相思一点(优美散文)

    作者:暮谣   编辑:夕阳  QQ:1050184607 "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锦书难写,只寄相思一点."在浓墨的夜色里飘来荡去,涤荡着昨日瞬息的美丽:在湿润的 ...

  • 读宝鸡(散文)郭兴军 《语文报》

    读宝鸡(散文)郭兴军 《语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