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二十五首《游终南山》(孟郊)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游终南山

【中唐·孟郊·五言古诗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拼音版

nán shān sāi tiān dì ,rì yuè shí shàng shēng 。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gāo fēng yè liú jǐng ,shēn gǔ zhòu wèi míng 。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shān zhōng rén zì zhèng ,lù xiǎn xīn yì píng 。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cháng fēng qū sōng bǎi ,shēng fú wàn hè qīng 。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jí cǐ huǐ dú shū ,cháo cháo jìn fú míng 。
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作品介绍]

《游终南山》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此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终南山景物的描绘,赞美了终南山的万壑清风,清幽宜人,赞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心地坦然。全诗险语惊人,笔力遒劲,气势雄浑,于写景之中寓以深意,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注释]

⑴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⑵南山:指终南山。塞:充满,充实。
⑶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

  [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
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
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
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
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作者介绍]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贞元十七年(801年),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仕途的坎坷,家境的凄苦,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极大的影响。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在任时常以作诗为乐,作不出诗则不出门,故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赏析

壹/

文学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第三百七十五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霍松林教授认为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曲曲传出。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就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与此同一机杼。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夸过其理”(《文心雕龙·夸饰》),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当然,“险”“硬”的风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是“奇险”。在同一地方,“夜”与“景” (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突出一个“奇”字。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极言其高,又没有违背真实。从《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插遥天”、“出云表”之类的说法来表现山峰之高耸。孟郊却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夸张,就在“言峻则崧高极天”之外另辟蹊径,显得很新颖。在同一地方,“昼”与“未明”(夜)无法并存,作者硬把二者统一起来,自然给人以“险”的感觉。但玩其本意,“深谷昼未明”,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其深,很富有真实感。“险”的风格,还从上下两句的夸张对比中表现出来。同一终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昼未明”。一高一深,悬殊若此,似乎“夸过其理”。然而这不过是借一高一深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于以见终南山高深广远,无所不包。究其实,略同于王维的“阴晴众壑殊”,只是风格各异而已。
“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 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声”既无形又无色,当然不能看见它在“拂”。“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万顷松涛的视觉形象和万壑清风的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
这六句诗插在这中间的两句,以抒情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反义词。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 的。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云:未知其下云何?即此,其出有不容至(首句下)。刘云:警异(末句下)。
《升庵诗话》:谢灵运诗:“晓闻夕飙急,晚见朝日暾。”此语殊有变互。凡风起必以夕,此云“晓闻夕飙”,即杜子美“乔木易高风”也“晚见朝日”,倒景反照也。孟郊诗:“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夕驻景,深料夜先明。”皆自谢诗翻出。
《唐诗归》:钟云:凿空奇语,却不人魔(首二句下)。无端兴想,却自真(“到此”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汝询曰:奇语横出。结有玄想。周珽曰:“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语极神峻,岂稿衷沥血耶。陈继儒曰:异想奇调,对之光华被体。
《唐风定》:“山中人自正”,作平语观,则佳,诧以为奇,则反失之。盖东野精神所不在也。
《唐诗别裁》:盘空出险语。《出峡》诗有“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句,同一奇险。
佚名

赏析

贰/

孟郊诗《游终南山》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孟郊与韩愈友善,并极受韩愈推崇,今人论唐诗,将韩、孟归为一派,称为险怪派,其实是各有特点,并不相同。同写终南山,同用五古,韩愈的《南山诗》长达千余字,用京都赋手法铺张扬厉,穷极状态,雄奇纵恣,光怪陆离;而孟郊的这首《游终南山》,却只用五十个字便写出了终南奇景,而且景中见情,表现出作者的独特心态。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上很有代表性。姚范在《援鹑堂笔记》里说它“奇出意表”,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里说它“盘空出险语”,与《出峡》诗“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同一奇险”,也是就这一特点而言的。

读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中的“游”字,要处处注意,诗人不是远望终南山,而是正在山里“游”。开头两句很有名,洪亮吉《北江诗话》云:“游山诗能以一二语隐括一山者最寡。孟东野《南山诗》云:‘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可谓善状终南山矣。”这评价当然并不错,但说得不很透。这两句诗,实质上是写终南山既高且大。然而王维《终南山》的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也是写终南山既高且大,其写法又何以如此不同呢?这固然由于作者的创作个性各异,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孟郊已在终南山中,而王维还在远处瞭望。从长安城郊瞭望终南,即使高度夸张,也只能说它高“近天都”、远“接海隅”,而不能说它“塞”满“天地”,因为环视四周,分明是“八百里秦川”;也不能说“日月”从终南山的“石上生”,因为日月分明从东方天际升起,终南却在南边。然而一旦深入终南山中,就会是另一番景象。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但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所以与王维《终南山》首联写终南远景截然不同。身在深山,仰望,则天与山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简直可以说是“妥贴”得不能再“妥贴”了。“日”、“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日月石上生”一语,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曲曲传出。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不就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吗?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与此同一机杼。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夸过其理”,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当然,险硬的风格,使他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那样的情韵。“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大约从谢灵运《石门新居》化出,其风格仍然是“奇险”。在同一地方,“夜”与“景”(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统一起来,怎能不给人以“奇”的感觉?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晖,极言其高,也没有违背真实。从《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峻极于天”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插遥天”、“出云表”之类的说法来表现山峰之高耸。孟郊却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征的景物加以夸张,就在“言峻则崧高极天”之外另辟蹊径,显得更加新颖。在同一地方,“昼”与“未明”(夜)无法并存,作者硬把两者拉在一起,自然给人以险的感觉。但玩其本意,“深谷昼未明”,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其深,很富有真实感。“险”的风格,还从上下两句的夸张对比中表现出来。同一终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昼未明”。一高一深,悬殊若此,似乎“夸过其理”。然而这不过是借一高一深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于此见终南山高深广远,无所不包。究其实,略同于王维的“阴晴众壑殊”,只是风格各异而已。“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声”既无形又无色,谁能看见它在“拂”?“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使读者在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清风。“高峰”六句诗以写景为主,给人的感受是:终南自成天地,清幽宜人。插在这中间的两句则以抒情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山“中”而不偏,山里人自然就“正”而不邪;联系“地灵人自杰”的原则,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反义词。山里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的。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里人的心地平坦。当然,那“路”含有“比”义,既指“山路”,又指“世路”。事物都有对立面。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里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硬语横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佚名

赏析

叁/

孟郊诗以开篇奇崛、出语尖新著称,韩愈《荐士》诗评曰:“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游终南山》的开篇便很有气势,“南山塞天地, 日月石上生”,便极力状写山之大,山之高,令游者顿生景慕之心,这是游历者初见终南山时的第一印象。接下去两句是写游者爬高窜低时的见闻,因峰高,日落后犹能有片时可视物;又因谷深,即使白天也阴晦难以辨物。在“高峰”句下,原有自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余日。”至于“深谷”的不见天日,乃人所共知,不妨想想郦道元《水经注》关于三峡的状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山中”、“路险”二句,写游者的心境,意谓山野之民朴直真率,令行人心安。“长风”、“声拂”二句写山中行路的所见所闻,一片清寂肃飒,令人心旷神怡。最后二句,慨叹自己未能归隐山居,实在遗憾。全诗紧扣“游”字下笔,可谓切题。所写无非是游终南山的感受,历历如绘,颇为真切。

全诗最有表现力的两句,就是开头两句,令人惊心动魄,以“盘空出险语”评之,殊为精当。作者另一首诗《济源春》开首二句是“太行横偃脊,百里芳崔巍。”也同样有气魄,景象雄伟。作者其余作品,虽无这样大的气势,开篇也往往精警奇崛,令人震悚,给读者留下强烈的第一印象。如《归信吟》云:“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山老吟》云:“不行山下地,惟种山上田。”《游子吟》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怨别》云:“一别一回老,志士白发早。”《商州客舍》云:“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登华岩寺楼望终南山赠林校书兄弟》云:“地脊亚为崖,耸出冥冥中。”《石淙》其四云:“朔水刀剑利,秋石琼瑶鲜。”《题从叔述灵岩山壁》云:“换却世上心,独起山中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韩愈评其作“横空盘硬语”,实为知心之言,沈评显继承韩评。

对开篇的讲究,不始自孟郊。东汉末年,五言诗成熟,许多作品开篇精警奇崛,如《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等。魏晋时期,五言诗进一步成熟,开篇奇崛的作品更多。孟郊的诗,直接继承了五言诗的优良传统,其作品不仅五言为多,成就也颇高,其同代人李翱推荐孟郊时云:“郊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李观荐孟郊时云:“郊之五言诗,其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两谢。”他们都是孟郊的知音,所评自有根据。

孟郊不仅远承汉末魏晋,当代前贤对他也大有启迪。如王维、孟浩然便对其诗作有直接影响。王维《终南山》开篇云:“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对《游终南山》的开篇肯定有鉴借作用;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开篇云:“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其气势对《游终南山》的开篇也会有启示。孟郊诗善开篇,不仅是他刻意追求的结果,也有文化积累的作用。

由于科举的需要,唐代对诗赋体式的研究很热门,也很深入,对诗作起结的作用自很重视。诗僧皎然著《诗式》,劈头就论及“明势”:“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并加注云“文体开阖作用之势。”后人对诗作起结更加重视。宋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指出诗作应讲求结构 “布置”,要 “首尾匀停”,“波澜开阖。”严羽《沧浪诗话》云:“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并具体指出:“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对开篇的重要予以强调。元代杨载《诗法家数》更提出诗要讲“起承转合”,并特别指出诗的“起”应尽量富于气势:“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游终南山》可谓体现了这一要求。清人对诗作结构论述得更细,沈德潜《说诗晬语》即详细辨析了诗作的章法,指出诗“宜高唱而入”,“起手贵突兀”,其赏识《游终南山》的“盘空出险语”,非偶然念及。毛先舒《诗辨坻》云:“诗言情写景叙事,收拢拓开,点题掉尾,俱是要格。”冒春荣《葚原说诗》论及律诗的起承转合,对其他诗体也可参用,关于开篇云:“起手须突兀,须峭拔,方得题势。”孟郊诗的起法,便可谓 “得题势”者。

佚名

赏析

肆/

终南风光不但历来为厌弃仕途的隐者所景仰,而且为众多诗家所吟诵。虽有王维、李白这样的大家咏唱于前,孟东野仍能以奇险之笔,对终南山色作独出心裁的描绘,足与前人相媲美。

全诗写景为主。诗题既曰 “游”,则游踪所至,景象变幻; 视点不同,风光殊异。诗中还借景言理,寄托深意。

诗篇开始便一扫郊诗“寒涩穷僻”之气,创造了出人意表的雄奇意境和氛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塞”字是终南山在游人心理上产生的感觉,用得夸张,却很形象地表现了山的高大雄伟:天地本浩渺无极,似乎已被终南山塞满。首句出语惊人,次句更是奇语奇景。终南山多石,诗人在山中流连忘返,晨见日出,夕见月升,那一轮红日,那一轮明月,都是从峰头岩石背后初露半轮,冉冉上升,就象是山石吐生出来的。“生”字依然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初看很“险”,其实妥帖。而且,“生”字在读者心中唤起了动态和色彩的丰富联想,你似乎看到:旭日东升,红霞染遍天空和山头,一片辉煌灿烂; 皓月初上,银辉倾泻于巉崖峻谷间,一片绮丽迷濛。火红与银白,热烈与冷静,在你心中闪现、交织,那奇异瑰丽的景象,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步出夏门行》)的大海壮观相去无几。

三、四句进入对山中景色的描绘,着意刻划峰之高、谷之深。诗人摒弃了一般的直接描写手法,另辟蹊径。他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捕捉到了 “夜留景、“昼未明” 的奇景:黑夜里,高峰外的天空依然日光明亮; 白昼间,深谷中仍旧幽暗如夜。夜明昼暗,正是峰高谷深才会有的景象,在这里,反常即正常,矛盾对立表现为和谐统一。这种独特场景的选择,足见诗人的匠心。在艺术效果上,这两句以空间的高与深、时间的夜与昼、光线的明与暗作对比,使峰高谷深的景象更加鲜明可睹。用字也很巧妙。一个“留”字,拟山如人,化静为动,仿佛日光由于高峰的挽留迟迟不肯消逝。“未明”二字也在我们心中唤起一种迁延、滞留、等待的感觉,似乎深谷沉睡不欲苏醒。

山水在人们眼中常有性格的隐现,能诱发美好的情感和意趣。诗人由终南风光的雄奇幽秀,领悟到人性的端庄、纯正之美,忍不住吐露心声:“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孟郊一生,“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 (《唐才子传》)我们不难揣摩诗人此刻的心境,他一定是在大自然中找到了自我,由终南景色中正之美感受到自己性灵中正之美,人的气质与自然的气质相契合,故云“山中人自正”。人正则心平,心平则不惧路险; 此刻他攀缘于险峻的山路,心中依然平静坦然。这两句诗,是饱经人世坎坷的诗人的自我慰藉、自我激励,其意在山水之外。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是全篇最动人的描写。山高风长,深谷中万千松柏汇成的树海,在山风吹拂之下,掀起阵阵浪涛。“驱”字描写松柏随风低亚的情态,显示山风的强劲和松涛的声势,形神毕肖。“拂”字用得极险,却又非用不可。起伏的松涛奔腾呼啸,犹如千军万马,声震山谷;啸声伴随松涛起落,似乎吹拂松柏的不是山风,倒是这呼啸之声; 长风送来的清凉,也仿佛是由啸声传向遍山漫谷。“声拂万壑清”一句,便将视觉、听觉、感觉集为一体,使你眼观万顷松涛,耳听万壑清风,心脾沁透了清幽、凉爽之气,不禁神超形越。

于是,诗人深感红尘污浊、宦途险恶,发出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的慨叹,这是诗人领略终南风光之后的顿悟。

这首诗构思奇特,手法巧妙。全诗一气盘结,硬语突兀,于雄放峭奇之中寓清旷之气。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