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古建筑之屋顶

我国古建筑屋顶常见的五种构造方式,即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和攒尖建筑木构架;屋檐有单层、双层和多层形式。这样两项组合起来屋顶样式有了更多的变化。

蓟县独乐寺东院建筑  清 卷棚硬山顶园林建筑
       屋顶样式出现的顺序据考证推断为庑殿、悬山、歇山最后为硬山。歇山的出现要晚于庑殿及悬山,学者们基本认定歇山是在汉代以后南方地区形成的屋顶形式,并在南北朝时传至北方地区。隋唐统一是以北方兼并南方,虽然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的因素,但在名义上仍以北方为正统,庑殿作为北方地区的传统屋顶形式也取得相应的正统地位,所谓庑殿高于歇山的规定应该即在这一时期形成,唐规定“宫殿皆四阿”,这个四阿就是庑殿式。

正定开元寺旧山门 明清 硬山顶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特点是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形成两面屋坡。左右侧面垒砌山墙,多用砖石,高出屋顶。屋顶的檩木不外悬出山墙。屋面夹于两边山墙之间。和悬山顶不同,硬山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可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和悬山顶相比,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而悬山顶有利于防雨水,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则多用悬山。

长子法兴寺菩萨殿  明清 悬山顶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是两面坡顶的一种,也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又称为挑山或出山),多用于民间建筑和次要地位的建筑如神橱、神库、配殿等,凡是较重要的建筑,都没有用悬山顶的。悬山顶一般有一正脊和四垂脊,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山墙的山尖部分可做出不同的装饰。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殿顶,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

长子法兴寺圆觉殿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重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收山。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有吻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戗兽和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有严格等级限制的。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现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宋、元时期,歇山顶已经大为流行,一些建筑物的单檐庑殿式主殿开始改为重檐歇山式,明代时重檐歇山更广为运用到殿宇建筑之中,超越单檐庑殿,成为仅次于重檐庑殿的最高等级建筑样式。

蓟县独乐寺山门  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内凹陷形成弧度,故又称“四阿顶”,宋称“庑殿”,清称“庑殿”或“五脊殿”,在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使用,唐时也见于佛寺建筑,之后常用于各类别建筑。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俗称“四面坡”,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庑殿顶出现最早,约出现于先秦时期。据《周礼·考工记》载:“商人四阿重屋”,即早在商代已有四阿屋顶,但只是四坡水的茅草房而已。实物以汉代阙楼和唐代佛光寺大殿为早。

北京故宫中和殿  明清 单檐攒尖顶
       攒尖顶,cuán,即攒尖式屋顶,宋称“撮尖”、“斗尖”,清称“攒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按形状可分为角式攒尖和圆形攒尖,其中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的垂脊,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式样。圆形攒尖则没有垂脊,尖顶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宫的中和殿为四角攒尖,天坛祈年殿为圆形攒尖。
       重檐,在基本型屋顶重叠下檐而形成。其作用是扩大屋顶和屋身的体重,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强屋顶的雄伟感和庄严感,调节屋顶和屋身的比例。因此,重檐主要用于高级的庑殿、歇山和追求高耸效果的攒尖顶,形成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和重檐攒尖三大类别。

北京太庙正殿  明清 重檐庑殿顶

北京天安门城楼  明清 重檐歇山顶

扬州瘦西湖钓鱼台  四角重檐攒尖

扬州四望楼  明代重檐攒尖  重檐三滴水(三重檐)

扬州文昌阁  明清重檐攒尖,俗称重檐三滴水。

南宋玉皇观五凤楼  明清重檐歇山,俗称重檐五滴水。
       中国古代屋顶形式是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古代屋顶等级排列如下:
       第一位:重檐庑殿顶。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悬山顶。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民间、园林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亭台楼阁。
       单体木构建筑受等级制度限制,多数建筑屋顶为两坡的硬山或悬山,只有宫殿、王府和坛庙、寺观等才可用歇山或庑殿顶,故屋顶的选择性较小,外观变化不够丰富,故较大型、较重要的建筑可用加前后廊、前后抱厦、左右耳房、副阶周匝等附属建筑的手法,形成外形较复杂、变化较丰富的组合体。当主体建筑为二、三层楼阁时,若令附属建筑比主体建筑低一至二层,可做到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形成颇为壮丽的景观,该形式在宋代绘画和现存一些明清楼阁建筑和寺庙建筑群中都可看到,如蓟县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就是这种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虽以在平面上展开的院落式布局为最突出的特点,但院落中的单体建筑、特别是主体建筑形象的完美,附属建筑与主体建筑之间在外观和比例上的和谐统一,也是建筑群组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从现存大量优美和谐的建筑物和院落群组看,古代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上也必定有较成熟的设计方法。
       举折,先从“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说起,革:鸟的翅膀;翚(hui平声):色彩斑斓的雉。古建筑屋顶的两坡相互交接,从侧面看像鸟的翅膀,形象优美,古建筑的这一种优美造型,自商代就已定型,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在文学作品中描述与赞美的对象,《诗经》中巴建筑的屋顶比作鸟展翅翱翔的两翼,是对建筑形式的形象概括,同时提出了造成这种优美形式的构造机理问题。从建筑的营造逻辑看,原始氏族部落的房子由于屋顶使用茅草,梁架交接处是屋顶的薄弱环节,为了防止漏雨,就必然要在屋顶上抹泥,并且交接处的泥比较厚或加陶片覆压,久而久之交接处就呈现出屋顶的曲面。形成这种曲面的也只有木结构建筑才有可能,所以说木结构的使用导致了“如跂(qi四声)斯翼”的形象。
       举折,古建当中,举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宋称--举折。所谓举架是指,木构架相邻两檩中的垂直距离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作用,使屋面呈一条凹形优美的曲线。越往上越陡,利于排水和采光。
       举,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
       折,因屋架个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屋面横断面坡度由若干折线所组成。

宋《营造法式》规定:从脊槫向撩檐枋拉一条直线,第一根槫按举高的1/10低于此线;再有此槫向撩檐枋拉一条直线,第二根槫的位置按举高的1/20低于此线,这样逐层降低形成屋顶曲面。
举架的做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在宋《营造法式》中名为举折。
       举架主要用于北方官式建筑中。为保证雨雪的排除,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举(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城楼或亭子的脊步架,其坡度需酌情增陡,可达九五举乃至十举以上。

现存的南禅寺大殿总举折为1/5.15,佛光寺东大殿的总举折为1/4.77,前后撩檐槫距离远大于梁架高举,这就形成了平缓的趋势。宋辽金元时期的总举高大多为1/4~1/3,明清为1/3,现存的建筑中也有超过1/3达1/2.5的举高,可以肯定地说,由早期建筑的平缓走向晚期建筑的陡峻,是举折发展的基本脉络。

屋顶风格比较

屋顶风格变化

在“茅茨土阶”时代,用茅草覆盖屋顶,其结构交接处只得用泥压实,瓦代替泥之后,促成了屋脊的形成,砖的生产为屋脊的艺术化创造了条件。
       正脊,又叫大脊、平脊,位于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正脊两端有吻兽或望兽,中间可以有宝瓶等装饰物,称脊刹。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均有正脊,卷棚顶、攒尖顶、盝顶没有正脊,十字脊顶则为两条正脊垂直相交,盝顶则由四条正脊围成一个平面。汉朝以前,正脊平直,汉朝起正脊开始出现两端翘的曲线,这种做法盛行于唐、宋,到明、清时期,则多恢复直线。
       垂脊是中国古代屋顶的一种屋脊。在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的建筑上自正脊两端沿着前后坡向下,在攒尖顶中自宝顶至屋檐转角处。
       戗脊, qiàng jǐ 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顶中,其两个斜屋面交接处所形成的外角。又称岔脊,是中国古代歇山顶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度,对垂脊起支戗作用。重檐屋顶的下层檐(如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的檐角屋脊也是戗脊,称重檐戗脊。对庑殿顶自正脊两端之房檐的屋脊,一说也称为戗脊,但另一说为垂脊。戗脊上安放戗兽,以戗兽为界分为兽前和兽后两段,兽前部分安放蹲兽,数量根据等级大小各有不同。注:戗-反,如戗脊。发戗-起翘
       围脊是中国古建筑屋脊的一种,是重檐式建筑(例如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等)的下层檐和屋顶相交的脊,由于围绕着屋顶,故名围脊。围脊四角有脊兽,根据等级不同,分别为合角吻(吻兽)或合角兽。
       脊刹位于正脊的正中位置,装饰的样式多种多样,有宝瓶状、宝塔状、楼阁状等。

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正脊脊刹  狮驼宝瓶

平顺龙门寺后殿正脊脊刹  二层重檐十字歇山楼阁

洪洞广胜寺上寺地藏殿正脊脊刹 中间狮驼宝瓶,两边坐二力士

洪洞广胜寺山上弥陀殿正殿脊刹  风字牌中书“皇帝万岁”

洪洞广胜寺上寺毗卢殿正脊脊刹与鸱吻 中间青狮驼三层宝瓶,两边白象驼二层宝瓶。

稷山稷王庙大殿正脊脊刹  中间三层亭阁,两侧狮驼宝瓶,亭塔上均有铁花。

蒲县东岳庙正殿正脊脊刹、鸱吻 中间宝塔状,两侧狮驼单瓶,上面均插宝瓶状铁花。

万荣稷王庙正殿正脊脊刹  三座楼阁式

隰县小西天文殊殿脊刹  三神兽驼宝瓶,间隔相轮塔。

隰县小西天正殿正脊脊刹  三神兽驼宝瓶,间隔相轮塔。

芮城一古建筑正脊脊刹  中间三层楼阁,两侧青狮、白象驼宝瓶。

芮城永乐宫东线关帝庙大殿脊刹  脊刹低矮,单檐房屋。

陵川北吉祥寺前殿正脊脊刹  狮驼宝瓶

清式龙吻构件图

正脊的两端安装脊饰构件始于战国,秦汉时期逐渐丰富。

五台南禅寺大殿鸱尾 唐 仅见尾部,无明显吻。唐代建筑,鸱尾为近代仿制。

平顺天台庵大殿鸱吻 吻部、尾部齐全。唐代建筑,鸱吻为金代烧制。

洪洞广胜寺上寺弥陀殿正脊鸱吻  元代建筑,鸱吻为明清烧制。

稷山稷王庙正殿正脊鸱吻 明清建筑

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鸱吻  宋代建筑

万荣稷王庙正殿鸱吻 宋金建筑

稷山青龙寺正殿鸱吻 金代建筑

隰县小西天正殿鸱吻  明代建筑

芮城永乐宫龙虎殿鸱吻 元代建筑

陵川北吉祥寺前殿正脊鸱吻  宋代建筑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龙之九子,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吻,本意为兽类的嘴。
       鸱,一种凶猛的大鸟。鸱尾在晋以后大量使用,至迟在晚唐时期鸱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鸱尾突出了“吻”的形状,张口吞脊,“吻”的张合很有力度,此后,人们以“吻”为此构件的特征,开始将鸱尾改为鸱吻。五代时最早出现鸱吻的名称,宋代的实物大多数是鸱吻的形象,但《营造法式》中仍称鸱尾。金代沿袭宋制,整个鸱吻就是一条龙的形象。辽代的鸱吻保留了唐代鸱尾的鳍的形式,鸱吻鳍部分依然明显,但背兽成了以后各代鸱吻的模式。元代鳍开始退化,演变为边缘纹饰,尾部开始向上卷曲。明清的鸱吻大多安上剑把,俗称“剑把吻”尾部已完全向内弯曲。
       中国木构建筑,最怕遭遇雷击、雨水,它是人们防雷防雨的希望。它们也有建筑功能。屋脊的坡度,会使脊瓦下滑,交梁上需要铁钉固定。为了保护铁钉免受雨雪侵蚀,角兽就用来当做铁钉的帽子,并起到装饰作用。垂兽,戗兽,套兽,也都是一样的作用。唐宋时,还只有一枚兽头,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
       脊兽,包括垂兽、戗兽与走兽。古建筑屋顶上的几条脊的端部安装脊兽,最早出现于汉代明器,当时多为翘起的简单构件。南北朝多在垂脊立砌素面砖,宋辽以后垂脊兽头已发展为不可缺少的艺术构件,明清时,垂兽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戗脊兽头与垂脊兽头基本相似,称之为戗兽。戗兽前立有蹲兽或走兽,走兽是出现比较晚的屋顶饰物,隋唐时期的建筑尚未发现实物,虽然宋代已有使用,但不普遍,《营造法式》中规定最多可达八枚走兽。清代的走兽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艺术形式都发展到最为完善的程度。

清代走兽队伍最前面的骑鸡仙人,而在宋辽金时期为傧伽或力士。

骑鸡仙人,传说齐国国君齐闵王,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投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会带来绝处逢生的好运。

套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脊兽之一,安装于仔角梁的端头上,起作用是防止屋檐角遭到雨水侵蚀。套兽一般由琉璃瓦制成,多为狮子头或龙头状。图为蒲县东岳庙正殿套兽。
       垂兽,又称角兽,是中国古建筑上垂脊上的兽件,是兽头形状,位于蹲兽之后,内有铁钉,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结合部。宋《营造法式》规定:官式建筑的垂脊端部用垂兽。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上都有垂兽。
       戗兽,中国古代建筑戗脊上的兽件,戗兽是兽头形状,同垂兽形式,将戗脊分为兽前和兽后,兽头前方安放蹲兽,有镇妖驱邪、防雷和固定屋脊等作用。
       走兽,又称小兽,屋顶檐角所用装饰物。走兽所处的位置,在垂脊、戗脊的下端,正是几坡瓦陇上端的汇合点,为封护盖住交会线的连砖的上口,必须在连砖上覆盖脊瓦;因其斜下,若无措施不免有下滑之虞,故在交梁上需用多数铁钉加固,为掩饰铁钉的痕迹和防锈,于是在钉帽上加饰了一系列的小兽形象,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后来建筑技术不断发展,屋檐部位不需要加铁钉,而走兽的形象却保留下来,成为建筑等级的标志和建筑装饰构件。根据建筑物的体量大小定其使用数量,一般采用单数,太和殿用10个,属于特例。其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多为有象征意义的传说中的异兽。

北京故宫太和殿脊兽
      《大清会典》上说这些琉璃釉面小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之位可置换。如若数目达不到9个时,则依先后顺序,小兽的递减是从后面的行什开始的。故宫太和殿为等级最高的古建筑,角脊之上排列着10个小兽,其顺序为:“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屋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鸱吻、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hangshi(含排行第十的意思)。

陵川北吉祥寺前殿  宋代遗构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黄绿琉璃剪边。
       瓦,解决了建筑防水的问题,也为展示建筑艺术提供了材料。灰瓦在南北朝以前普遍使用,现存的唐代建筑屋顶布满灰瓦,风格古朴凝重。北魏时由西域传入琉璃技术,宋辽金时期琉璃瓦成了屋顶剪边的开端,元代建筑出现满布琉璃瓦的屋顶,明代许多建筑已全部安装琉璃瓦件和脊兽,清代除民居外,几乎全部琉璃屋顶。琉璃瓦做法有全琉璃和琉璃剪边两种做法。
       瓦按材质分为琉璃瓦和布瓦,琉璃瓦表面有釉子,光滑美丽,坚固隔水。布瓦又叫青瓦,质地松,有气孔。面瓦按用途分为筒瓦和板瓦。筒瓦为半圆筒形,起覆盖背水作用。板瓦是凹弯形,凹弯朝上一块接一块形成瓦沟,起接水淌水作用。

屋面按铺作形式分为大式和小式,大式瓦作是用筒瓦骑缝,特殊脊瓦,吻兽装饰。小式瓦作没有吻兽,多用板瓦。整个屋面的面瓦除脊线和檐头外的大面积部分叫瓦心。如果瓦心的用瓦与脊线檐头的用瓦不相同的屋面叫剪边屋顶。古代用瓦分等级,黄色琉璃瓦为最尊,只能用于皇室和庙宇;绿色次之,用于亲王世子和群僚;一般地方贵族用布筒瓦,劳动平民只能使用布板瓦。
       勾头也就是'瓦当'。瓦当是元代以前的称呼,到了明清时称为'勾头'.勾头端部表面的纹样,内容非常丰富.在各个时代也都有当时的特色,并且纹样种类有一定的变化、发展.因此,根据勾头纹样甚至能判断出其生产的年代。
       滴水,在屋檐下,为防止雨水等室外水直接流下而侵蚀墙体,在边缘设置的内凹型构件,叫做滴水。又说勾头滴水统称瓦当。

滴水基本形式分类似曲凹的长方形和类似曲凹的三角形两种。

勾头的形状分为半圆和整圆,按内容分图案勾头、画像勾头和文字勾头三种。

屋顶的侧立面称之为山面,明代以前多为透空式,并装有悬鱼和惹草等装饰构件,明代多为砖山花墙,并做砖或琉璃博风板,明代前多用木制博风板,清代延续了木博风板的习惯。
       正吻,也称“吻”、“大吻”,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多为龙头形,龙口大开咬住正脊。
       博风板,又称博缝板、封山板,宋时称搏风板,用于中国古代的歇山顶和悬山顶建筑。这些建筑的屋顶两端伸出山墙之外,为了防风雨雪,用木条钉在檩条顶端,也起到遮挡檩(桁)头的作用,这就是博风板。在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中,搏风板比较宽大,而且有美观装饰作用。板下正中作悬鱼,两旁作惹草(云状装饰物)。
       桁,héng,梁上或门框、窗框等上的横木,檩、槫的别称。
       悬鱼,位于悬山或歇山建筑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悬鱼是一种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所以成为“悬鱼”。
       惹草,钉在博风板边沿(一般处于檩头位置)的三角形木板,绘制或雕刻与水有关的形象在观念上有防止建筑失火之意。
       垂兽,是中国古建筑上垂脊上的兽件,是兽头形状,位于蹲兽之后,内有铁钉,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结合部。宋《营造法式》规定:官式建筑的垂脊端部用垂兽。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上都有垂兽。
       套兽,中国古代建筑的脊兽之一,安装于仔角梁的端头上,起作用是防止屋檐角遭到雨水侵蚀。套兽一般由琉璃瓦制成,为狮子头或龙头状。
       角兽,亦称角石,位于台基四个转角处的兽形物件,多为石质雕刻,多起装饰作用。

(0)

相关推荐

  • 中国古建筑知识汇编

    塞翁先生2018-11-05阅读 180 简介中国古代建筑的种类很多,屋顶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盝顶.卷棚顶.攒尖顶,还有卷棚歇山顶.卷棚硬山顶等.这些建筑不止屋顶形式不同 ...

  • 古建筑屋脊上为什么要放这些小怪兽

    脊兽的来历及寓意 脊兽就是中国古建筑屋脊上排排站的那些小宠物们,那么问题来了,常说的"五脊六兽"是什么?这些脊兽有哪些意义和学问呢?这要先从中国古建筑中多种多变的屋顶说起,想必大家 ...

  • 关于古建筑屋檐上的走兽,这里全是干货!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quandous干货分享 早上 夜晚 夏天 冬天 古建筑屋顶位于中国式三段的上段,最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是在建筑最上面起围护结构的作用,而且屋顶形式.屋脊做法和装饰物,以及采用的屋面材 ...

  • 浅析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演变情况

    许慧 刘汉洲 中国古建筑屋脊上常见一些雕刻精美的瑞兽形象,人称吻兽.这种中国传统大屋顶上特有的装饰构件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不断的推敲和锤练而达到了形式上的完美境地,最终以其独特的气质傲立于屋脊或檐背上, ...

  • 几张简图看懂古建筑之屋顶(二)

    在"茅茨土阶"时代,用茅草覆盖屋顶,其结构交接处只得用泥压实,瓦代替泥之后,促成了屋脊的形成,砖的生产为屋脊的艺术化创造了条件. 正脊,又叫大脊.平脊,位于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屋 ...

  • 几张简图看懂古建筑之屋顶(一)

    我国古建筑屋顶常见的五种构造方式,即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和攒尖建筑木构架:屋檐有单层.双层和多层形式.这样两项组合起来屋顶样式有了更多的变化. 蓟县独乐寺东院建筑清卷棚硬山顶园林建筑 屋顶样式出现的 ...

  • 一文看懂古建筑屋顶

    屋顶和屋顶是不一样的. 你家的屋顶只能遮风挡雨,外加种菜. 而古代建筑的屋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不仅颜值比你家的高,还身兼特异功能:像一块无声的广告牌,7X24小时全年无休地自动播报自己的身家背景. ...

  • 一篇文章看懂古建筑彩画

    在参观古建筑的时候,梁柱上金碧辉煌的彩画总是非常吸引人们的目光.这些彩画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给宏大巍峨的建筑平添了几分柔丽精致. ▲北京故宫太和殿彩画 ▲北京故宫体仁阁彩画 ▲北京故宫箭亭彩画 如果仔 ...

  • 一篇看懂古代所有屋顶!魔性动图一目了然!

    耳朵里的博物馆 和娃去博物馆,不懂找我- 96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你好呀,我是朵朵! 中国古建筑是个神奇的存在 模样纷繁复杂 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好像又都很陌生 每当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屋顶 你会说这是- ...

  • 手绘速写古建筑技法步骤解析,三步看懂

    手绘速写古建筑技法步骤解析,三步看懂

  • 中国古建筑解析,一文看懂!

    平常复习烦躁的时候, 来看一看干货分享, 既能补充知识, 又能调节一下状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单体构成, 一般都由三个部分组成, 这三部分从上向下依次为: 屋顶.屋身.台基 也可从上到下分为:屋顶. ...

  • 一篇文章,带你轻松看懂中国古建筑演变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 几千年来,建筑杰作不断涌现. 每个时代的建筑都有自身的特征, 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建筑演变吧! 旧石器时期 (原始社会) 山顶洞人生活场 ...

  • 国庆科普丨看懂中国古建筑的美与内涵,就特别想保护它们(上)

    国庆长假,很多朋友都会去游览古迹,去看看那些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看看它们精湛的古老技艺,听听它们背后的传奇故事,感受它们传递出的人文情怀,但从哪几个方面去看?本期,小编就整理了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