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年华】| 何迅鲁作品:斫柴之苦

  

自古以来,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这七样虽缺一不可,但排在第一位的始终是柴,可见它的重要性。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是用柴作为唯一的燃料,所以我家乡有放秋柴和斫冬柴之说。每到放暑假的时候,我们穷人家的孩子首要的任务就是上山砍柴,那是叫作放秋柴。去斫柴的日子每每凌晨就要起床,先要磨茅刀,然后把磨好的刀放进刀笼篰里,再带上一根扁担、一副络绳,吃过早饭,天才蒙蒙亮我和姐就出发了,爬到山上至少有五、六里路。上山路都是崎岖小道,需要翻山越岭,特别难走,脚上穿的是草鞋,不小心常常被柴根、竹尖刺破脚底,有时为了多斫点柴,还把中午饭带去,口渴了就喝山上的溪水。


记得有一次午饭后,我与砍柴的小伙伴一起在树荫下乘凉歇息,因口渴我和小华一起到溪边找水喝,突然看见在溪边不远处一条眼镜蛇蜷缩在刺棚底下,我们生怕惊动蛇而给我们造成威胁,就小心翼翼地绕着刺棚走,约离眼镜蛇五、六米远,因为心情高度紧张,眼睛只顾盯着这条蛇,一脚踩在了一块滚圆的大石头上,把我绊倒四脚朝天,惊动了眼镜蛇,它一下子竖起了象小孩手掌心一样宽大的蛇头,抬得足有一尺高,口中还发出呼呼的响声,眼睛瞪得象手电筒的灯珠,虎视眈眈紧盯我们,吓得我们俩瑟瑟发抖,我们弓着背悄悄地往后面退了十多步,然后避开危险地段返回原地,此时想找水喝的愿望已荡然无存了。


那时,家里特别穷,身上穿的都是打上补丁的短袖短裤,夏日午后的骄阳烈日,把我们都晒得黑不溜秋。而遇到下雨天,汗水裹着雨水流进眼眶,渍得眼睛又红又肿,疼得难以睁开,任由眼泪流淌。
每到下午3点左右,早上斫的柴已经晒得干了一点,我们开始捆柴,一头二捆,这样一扁担要挑四捆柴,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脚高一脚低地挑下山来,沉重的柴担压得我弓着背,越走越迈不开脚步,被扁担压得脱了皮的肩胛钻心地疼,因此只能走一阵就放下来,歇一会再往前赶路,有时候因柴担放得太低,挑上肩后就站不起来,需要有同伴帮忙才能站立起来;有时候累得实在挪不动步了,只能无奈的蹲在地上呜呜哭上一阵,再继续艰难的前行,这时多么盼望有人能接过我的柴担呀!


到了冬天,一早出门,刺骨的寒风,冻得浑身打颤,手指和脚趾都冻得麻木了。山路上坑坑洼洼都结了冰,深一脚浅一脚,稍不留意就被滑倒,只能爬起来继续往前。附近的山头柴都被砍光了,只能越走越远。记得有一次,为了砍足一担四捆柴,我去斫刺棚里的柴,因为这种荆棘丛生的地方很少有人会去砍柴,所以那里面的柴比较粗壮,我正全神贯注地砍着,猛然发现隐藏在里面一个蜂窝,球囊约有二十公分大小,不经意间被我触碰到,一刹那惊动了黄蜂,它们如同洪水猛兽般扑面而来,我想极速抱头逃窜,但要想在那杂草、乱石恶劣环境中脱身,谈何容易!凶狠的黄蜂似找到了美食,紧追不舍,开始用蜂刺啄我的头,幸亏我灵机一动,迅速拉开外衣纽扣,倒翻上去紧紧把头裹住,才逃过一劫。现在想起那次遭遇,还是令我而栗
刚斫回家的柴是不能燃烧的,需要有个晾晒干燥的过程,屋里地方小,只能堆放在屋外。为了防止雨天受潮腐烂,柴堆下面要铺些石块以高出地面。为了稳固,堆放柴垛要一面靠墙,柴根要朝外,柴尾朝里,每一层左、中、右各放三捆,每层堆放九捆柴,一层一层堆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中间一定要高于两边,使其成为象房子一样形状,还需要在柴与柴之间空隙处盖上柴禾,再加固以防雨天往里面灌水。堆放柴垛看似很简单的活,其实也是农民一门技术活。那时,我人很小,身单力薄,堆放柴禾堆着堆着就倒塌了,再从头开始堆,几乎每次都需要返工多次 ,爬上爬下常常累得我筋疲力尽。

    

唉!人已古稀,那些童年时期艰辛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仍感十分辛酸与苦涩……
作者简介:何迅鲁,生于1949年,小时顽皮,上了小学、初中、高中,高一时文革开始,有幸成为“老三届”。教过书,务过农,做过木工,经历耐人寻味。虽没有什么长进,现年逾古稀,仍然健在,还算有福。
(0)

相关推荐

  • 华县砍柴少年郎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砍柴少年郎 作者:杜明科 在一些戏曲.小说和神话故事里,我常常看到.听到有不少"砍柴少年"的故事.我常常为故事中的砍柴少年的勤劳. ...

  • 禹艳芬丨山路弯弯

    家乡多山,在家乡弯弯的山道上,随处可见负重前行的人们,母亲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每个晴朗抑或风雨的日子里,母亲瘦削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山道上. 那些年,家里烧的柴火都是靠母亲的双肩挑回来的.为了不耽误白天的活 ...

  • 李天佑将军的辛酸童年,小小年纪被迫黑夜“偷”弟(上)

    在我国南疆的广西北部,有一条连绵起伏的越城岭山脉,在它的南部,是举世闻名的桂林风景区.在桂林市南郊,就是临桂县境,在临桂县境六塘圩小江,有个山村叫高陂寨. 李天佑将军 1914年1月8日,一个婴儿在这 ...

  • 樵夫与狐仙

    从前,大山里住着娘儿俩.妈妈得了眼病.看不见东西:儿子樵娃身强力壮,整天进山砍柴,想积攒点钱给妈治眼睛.门前的柴堆了一垛,照样早出晚归去砍柴. 一天,他母亲突然觉得心口疼,昏死过去又醒来,樵娃吓傻了. ...

  • 割草砍柴爬商山

    文/彭厚新 昔日,丹凤农村的人们做饭,烧的是柴火灶,而且家家户户都养牛,人们为了烧柴做饭.割草喂牛,就要上山砍柴割草.因此,商山,就成了人们扛着扁担绳.背上草背篓.拿着斧头镰刀,常常光顾的用武之地.索 ...

  • 80年代农村常用的10种老物件,还记得名字吗?好多消失了只留回忆

    #三农高质量创作大赛第二季# 在80年代的农村,农民都是在家里面种田,那个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到农村里面来.像在小吴家乡,80年代邻居们都是在村里面种田种地的,要么就是在附近打些小零工,帮谁家挖 ...

  • 【金色年华】| 何迅鲁作品:何西太公的传说

    穿山半岛东端的华峙村坐南朝北,南为高山,北面临海.整个岙的形象是一顶捕鱼的契网. 村后的那片山坐落在南边群山的正当中,也就是华峙岙的中心位置.它高耸入云,山势陡峭,自南向北直插入地,恰如飞鹰扑虎.山体 ...

  • 【金色年华】| 谢开明作品:同窗情深

    两年多前,我遭遇了我人生中最大的磨难,那时候,几乎成为"植物人"的我,世界.人生.亲人.同学.朋友,全然不知或都成了空白,一切的一切,眼看渐渐离我远去-- 我的人生磨难开始在201 ...

  • 【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难忘祖宅 牢记祖训

    难忘祖宅  牢记祖训 泰丘涂地木碶跟,大屋虞家称豪门.这是当初虞家祖宅落成后流传于泰丘畈周边的一句谚语.18世纪初,大屋虞家始祖--贞耀太公根据当时清朝官府允许民间围塘垦地的政令,从邬隘扎馬来到泰丘畈 ...

  • 【金色年华】| 王冠珍作品:老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王冠珍作品:老屋 除了宿舍,我一生中还曾居住过八个地方,可这八处中只有老屋才入过我的梦境.也许是住在那里的时间最长的缘故吧. 老屋原本不属于我家,房 ...

  • 【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风景这边独好

    前几天我游张家界,当天下午就去了风光旖旎的凤凰古城.沱江两岸的古城区是这里最热闹的地方,美丽而古朴.由各具特色的虹桥.跳岩桥.雪桥和华南大桥相连接,形成这一个独特的"古城青山抱,沱水穿城过. ...

  • 【金色年华】| 傅亚菊作品:姐弟卖菜

    那已是半世纪前的事了. 那天吃晚饭时,父亲说:"你们姐弟俩明天把自留地里的青菜全割去卖了,我要种别的了.卖得的钱不管多少全归你们."大弟看着我笑,我忍住了没笑,可是心里也在笑.因为 ...

  • 【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下三山的故事

    下三山的故事 下三山北临金塘港洋面,南联千米外的横浦.二千米外的新碶,隶属于横浦村.顾名思义它由临海的三座山组成.由于山小地僻,名不见传,因而无论官方或民间,皆以下三山称之.其中东.西二座主山,这里姑 ...

  • 【金色年华】| 张振甫作品:九峰山顶庆国庆

    十月一日清晨,风和气清,曙光中能看到蓝天,是一个爬山的好天气. 今天的爬山活动,是前几天决定的.我们这群驴友,虽然都是古稀年龄,但按一群年轻人的说法,仍然很有着一股"青春气息",每 ...

  • 【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我的婚衣

    小时候,逢年过节能穿上一件由母亲自缝的粗布新衣,简直就象得了元宝似的,能让我前前后后高兴好一阵子.俗话说,"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自己在兄弟中正好是排行老三,青少年时期虽没有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