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过年走亲戚?(深度)
除了工作
更关注您的生活和心情
过年期间,我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规律:
年轻人不喜欢走亲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1
先来听听网友们的心声吧,网友“长江一号”这样说:
最让人厌烦的是,一到亲戚朋友家,三姑六婆就开始了自己名利场,每次去了,大姑大姨都会在那里炫耀自己的儿子当了个副总,买了哪套别墅,自己的女儿女婿多有本事等等,还问我有男朋友没,要不要介绍一个。回家了就轮到我爸妈,说我不争气什么的,听了就心烦。说起“走亲戚”我真有一万个不愿意……
我们生活在一个撕裂的时代,上下两代人的思想差距如同天壤之别,于是发生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上一代人的价值观不足以引导下一代人,这导致下一代人的反叛心特别强。
上一代人信奉的是群体、亲情、面子、礼节、形式,他们很多人一辈子都是为这些东西而活,有很多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活明白。
而下一代人早已浸泡在城市文明中,他们信仰「规则至上」、「利益大于血缘」,将性别平等、婚姻自主、尊重个人空间等等。
即使在2021年的今天,中国还有很多上一代人思维局限在30年前,停留在找工作要找国企,可以先结婚后培养感情等等这种代沟,这让年轻人和他们根本无法沟通,每一秒都是折磨,自然会渐渐远离:
上一辈的人是穷怕了,他们太缺乏一种现实中的安全感,心理的需求更多集中在生存上,所以他们不在乎精神世界的,他们更加关心你能挣多少钱。
他们的价值观太趋同了,找个好工作,有点权势,嫁个或者娶个好人,生孩子,人生的使命就完成了。
他们也因此无法理解私人空间的重要性,所以,有时,他们比你的爸妈更关心你的工资,对象,成绩。
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这就叫肆意侵犯他人空间,当一个人的私人边界被侵犯,心理必定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
年轻人真正讨厌的是什么?不是他们穷,而是他们的精神不足以引领年轻人。
另外,现代社会没了以前礼义廉耻的教育,早已不明白什么是忠、孝、礼、智、信,只重利益,每个人都只顾自己感受和好处。
确实,上一辈人是活在大家眼里的,所以格外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名声,而下一代人完全活在自己世界里,他们不会顾及别人或者大家。
2
其实中国是一个严重缺乏界限感的社会。
从小孩的早期教育开始,界限感就是模糊的。当一个孩子自己跌倒,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但父母却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起,这时父母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是父母却坚持背着孩子的书包,早送晚接,风尘仆仆。孩子慢慢成年了,独立意识开始强化,觉得上什么学校、和谁谈恋爱是自己的事。但很遗憾,和父母之间没有建立起界限。
所以在中国,关乎高考志愿、恋爱婚姻这样的大事,也不仅仅是父母的事,还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关切似乎全是他们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帮助,一份关心,但却是害了孩子。
因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当成了那个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恋人当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后把自己的意愿拿出来,努力的充满热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见最终得以实施。
在这个个性彰显的时代,竟然还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儿女的恋爱和婚姻,令到儿女或选择孝道,却独自品尝痛苦和遗憾,或坚守爱情,却在愧疚中挣扎,或左右为难,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但是更加可笑的是,孩子长大后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做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居然张口就让父母帮自己解决买房的首付。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恋人互动。每天计较着我爱你多些,还是你爱我多些。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本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
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于是他或她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自己的孩子互动。如此继续,会造成很多代际传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剧的轮回,引发了太多的痛苦和无奈。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时,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3
其实,每一个讨厌亲戚的年轻人,背后都站着一个成功实现了阶层流动的家庭,这个家庭还带着黄土的气息,却捧起了一颗珍珠,于是他所有的亲戚都恨不得抓住这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机会。
随着社会阶层的流动,传统的血缘社会关系在城里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是业务缘,利益缘等等。
所以大家族式的家庭结构渐渐崩塌,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多给了我们一些选择,不必再被各种关系所束缚,这就是阶层流动的好处。
未来的社会将很有意思,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部分人完全理解不了另外一部分人,这一个人完全理解不了他身边的另一个人。不能理解没关系,能尊重彼此的不同,就是最高层次的修养。
这就是文明的进步,我们今后再也不用过问那些冷与热,亲与疏,阿谀与恶语,附势与踩挤。让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尘梦里,谁也不欠谁的,大家再也必横加干涉,不用恶语相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