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58|仁者即人也

仁者即人也

今天讲几句:“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有德之人,世人都会敬畏;因为有德之人说话和做事能够公正无私,不会刻意去讨好任何一个人,不会为利益代言,所以世人自然而然地对有德之人升起敬重之心。”

仁者即是有德之人。《大学》中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现在社会大众比较多人的做法是“敬重”有财之人,有权势之人。明白人都知道,这些世俗大众“敬重”的当然不是这个人,而是财和权势本身,因为俗话说“财能够让鬼推磨”,而权势本身又常常和财连在一起的。有一些人喜欢接受别人的“敬重”,喜欢那种一掷千金的感觉,喜欢别人羡慕的眼神和巴结的嘴脸。如果这些行为形成了社会风气,对于社会大众都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样会让更多人身在这个“大染缸”之中,从而失去了本有的德。其实最值得我们敬重的是德本身,因为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德是每个人本来具足的,可惜后天的种种环境、行为和想法把自身本有的德给障盖了,而去追逐“末”的东西,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屡见不鲜。而仁者之所以是仁者,不过是把自己的障盖去掉,彰显出本有的德,所以在世俗大众之间,有点“鹤立鸡群”,因而显得尤为可贵。

仁者即是明白之人。别人是否敬重,其实不需要太在乎,当然德者必然有名、有财、有位、有寿等等。这里需要大众明白两样东西:一、德是人生的根本,而社会大众之所以为名利而来、为名利而往,是因为大众没有明白德,也没有清楚名利。当然,历史上名利当作工具实现了人生目的但不为名利所耽搁的人也大有人在,例如范蠡;二、仁者因为明白自己,所以明白了世人和万物。其实在某个意义上说明白的人是最自私的人,因为面对身边的一切,自己不过是暂时拥有,一切东西不过是自己修德悟道的资粮,带不走,也无需带走。

仁者是真实之人。什么人才是真实的呢?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人生如同过眼云烟,短短的几十年就这么过去了,所有的快乐与辛酸,唯有自己清楚,但对于不知道人生为何物的人来说,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不过是数字。而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人生从来是不真实的,人生只能代表这个人来过了,这个人没有带来什么东西,没有留下什么东西,更也没有带走什么东西,这样的人生是虚幻的。尽管仁者同样也会离开这个世界,但仁者会给这个世界留下道德。所以说,唯有真实的人生才值得拥有。

仁者与道德合一。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圣人本身就是道德,而人体不过是道德暂时“借用”的躯体。道德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道德可以体现在言行、文字、功业、甚至金钱和名利,不过金钱和名利本身是无名无主的,唯有德者居之。

回到《弟子规》这句话:为什么世人敬畏仁者呢?除了仁者“言不讳,色不媚”之外,因为在仁者身上透出一种让人心诚悦服的能量,如同孟子讲的“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能量。拥有了这种大无畏的正能量,自然可以如同太阳一样普照大地,温暖身边人,关爱一切众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