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语文要素”
小学语文教材的改版后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语文要素”。所有的讲座,所有的解读,所有的听评课,上到知名专家,下至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说到“语文要素”无不真知灼见,侃侃而谈!“语文要素”真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语文要素是什么?查过资料,上过百度,也亲耳聆听过吴忠豪教授的解读,语文要素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新的部编教材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的训练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可操作性增强了!这本是一件好事,给了老师们可操作的方法,可是,在听课听讲座的过程中,感觉老师们过分依赖单元的语文要素,甚至一切为语文要素服务,其他的则放置一边,如此以来,“语文要素”一枝独秀,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还要不要关注其他的点?语文要素的落地是不是摘出来精讲细练?
以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梳理出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一件事物的感受。很显然,这一单元重点是了解借物抒情的方法,学会通过事物抒发情感,给了授课教师一个抓手,而选取的四篇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则是方法运用的载体,承载了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授课中,许多老师就抱着方法不放,反反复复强调语文要素中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强调如何借着文中的事物抒情。可是,四篇文章的语言都很美,这些美的文字不需要好好读一读、品一品吗?文章中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情不应该好好悟一悟吗?抒发情感不应该是孤立出来的,而是应该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感悟出来的。看看冯骥才对珍珠鸟的描写:“蓬松的球儿”“小家伙”“肥肥的”“小脑袋”字里行间洋溢的浓浓的爱是不是要好好琢磨、品读?从字里行间感悟到的情感,就是作者语言表达的!而这种意境美虽不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但却是不可以忽视的!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选取的三篇课文分别是《桥》《穷人》《在柏林》。听课中,发现老师们在处理文章时反复强调情节、环境,和学生一起解读什么是情节,什么是环境,把这些单独罗列出来,以期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概念,似乎,这样就紧紧抓住了语文要素,这样就让语文要素落地了!其实,这样做是有失偏颇的。
以《桥》为例,我们无法把环境、情节从文中摘出来,去一一解读什么是环境,什么是情节,而是应该带着学生去品词析句,在品读文字的过程中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对凸显主题起到的作用,在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述中体会老支书的人格魅力,去深究环境的描写对老支书品格的凸显有什么作用?在研读文本中去体会文章的高潮……对人物形象的感悟一定是在充分研读文本后感受到的,而这些感受和环境描写、情节发展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不能因为要凸显语文要素,就把情节、环境摘出来作为一种语文知识去学习!
语文要素当然是单元学习中要重点关注和教授的,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与文本割裂开来,作为一个单独的语文知识点进行训练,而是应该渗透在文本中学习,在文本中的来回行走中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