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用认真的态度静,以放松的心情坐
前些年,我陪师父张至顺老道长走了很多地方。我发现,无论是玉蟾宫、八仙庵、茅山、张家界、八卦顶......每天清晨他都在八部金刚功,每个夜晚,他都在静坐。一般人,白天去拜访他,根本看不见他在练功,他这么用功。
关于静坐,老道长从来没有跟我讲什么技巧,完全没有,安安然然坐在那就好。师父,要不要“舌顶上颚”啊?他笑起来,“那顶了做什么嘛。你就是先坐,等功夫到了, 它就自然搭鹊桥接通了。”听上去,我很像离出门玩还有三天,但把旅游鞋早早穿在脚上的人。
老道长的双盘腿?反正我没见过。“要是双盘腿能盘成神仙,我早就把自己捆起来了......”我看见一篇报道,说印度瑜伽老兄,把自己的手和一棵树扒拉在一起几十年的照片......这个境界太高,我不能理解。
道家“贵生”,尊重生命,爱惜生机。我和杨硕诚老师对话静坐时,他一再强调“求生思静”,我很赞同的。当然,在我看来,无论是林杰、杨硕诚、李辛,甚至老道长谈的静坐,也只是他们的个人体验。未必都对,难免不足。但有一点我确信,他们都是诚恳的。
杨硕诚老师说:“静坐不只是静,坐也是一件事。光静不坐 ,等于没做。”这是一个禅者最根本的生活态度吧?很多人总是希望想明白了再做,其实很多事情,不动手去做,你是想不明白的。
“纸上得来终是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像学摄影,别指望靠读美学书摄影书相机说明书,就能用镜头抓拍到一只飞鸟。
当然,“静坐只是一个工具。一个人从身体的角度来看,静本身是培养蓄势的过程,”就好像给身体充电,节能减排的一个方式。电脑跑不动,不一定是因为电脑CPU不够强大,很可能是因为你的窗口打开太多了,好几个程序一起跑......
老道长说,“静坐,是你的神在打坐,不是你的肉体。你的心里满满当当乱糟糟装满了事,你的神都没地方坐了,还讲什么静坐?”那样的静坐,哪里还有力量嘛!
所以,清空不相关的信息,去除多余的负担,你会更有力量,跑得更快。我在影像课永远在强调的12字一样:主题鲜明、主体突出、画面简洁。
杨老师说,“求生思静,你要想生,先要学静。道人追求的是一种生,但是你要想生,先要学静。当我们想要往前走的时候,要先学会停下来。”那倒是,没有刹车和保险的车,你千万别开。
“一切都是精气神换来的”,所以,想明白到底自己要去哪里做什么,省着点用,经常充电。
“静坐,要有认真的态度,也要有放松的心情。”杨老师说,静坐不怕那些不认真的人,不认真的人最多就是学不好。但是静坐怕那些很认真太用力的人。这个说法和前面提醒要有刹车的逻辑一样。
静坐看起来就是坐着那麽简单,越是简单的东西,内在可能很有力量,如果你特别用力特别努力的练,可能问题更大。杨硕诚因为自己小时候身体不好,就很想通过静坐改变,结果太用力太认真,导致身心受伤,差点走火入魔,这是亲身经历得来的教训。
老道长也说:“练功练出来的病,神仙也治不了。”我早年在电视台有一位同事,在网上跟人一起学习练功,结果几年前,忽然人就没知觉了,各种检查没问题,但是一直动不了......
关于怎么练功,杨老师说的很简单,但是很实在。怎么坐?禅宗静坐第一步,“制心一处”。道家静坐开始,“形神合一”,安驻当下,陪伴自己。
我在影像课第一课,设计的习练就是“旋转自拍”,强调“观自在”,看见自己的状态,看见自己在不舒服、变化中的样子,尝试提醒自己学会放松微笑。
杨老师说“现在人有一种习惯,能发不能停,信息太大,思虑过多,一直在燃烧。”这年头,大家都喜欢享受霸气侧漏的得意,结果神气外泄成了通病。
静坐是锻炼形神合一的基本功,当这种蓄势习惯培养成之后,行住坐卧都能蓄势。这些话,老祖宗说了很多了。“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如果没有好的方法好的老师,不建议深入静坐。初学静坐,先当做休息。人在这里,神在这里,安驻于当下就好。比如呼吸上,感受呼吸的一进一出,单纯陪着你的呼吸就好”。
说来说去,对我们这些在滚滚红尘中的人来说,静坐,首先是一个和自己重新建立联系,陪伴自己,提醒自己,问候自己的很好的方式。所以,不时停下来,微闭双眼,没有盘腿习惯的,在椅子上舒服地坐着,安静几分钟,都是大补。刚开始学习静坐,姿势,没那么重要。脊柱不歪斜,身体放松享受当下就很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