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字难
腊八节晚上,姥姥煮了腊八粥。晚饭时间到了,三三说我不饿。妈妈坚定地说,不饿也要吃几口腊八粥。然后,一边吃,一边讲了个腊八粥的来历。说是两兄妹从小娇生惯养(什么叫娇生惯养?),就是很娇气,大人也惯着他们。后来父母死了,兄妹俩还是懒惰不做事,冬天来了,没东西吃。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把家里所有的坛坛罐罐全翻遍,只找到一小把八种不一样的豆子呀米粒的,煮了一碗粥。后来……三三接话,后来还是饿死了。妈妈说,是的。三三说,果然。
“那为什么叫腊八粥啊?”三三问。
“因为是农历腊月初八嘛。”妈妈说。
“什么是腊月?”
这一刻,爸爸脑子里飞快地闪现出张大春的那本《认得几个字》。这正是张大春所说的“晚餐时间”,机会来了嘛。于是爸爸慢悠悠地开腔了:据我所知,“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形式,经常在十二月举行,所以后来把十二月称为“腊月”。
说完了,心中有些胆怯,于是又加上一句:我猜的哈。
切!长期以打击爸爸为乐的妈妈,听到这一句,终于可以简短地表示她习惯性的不屑。
放下饭碗,爸爸开始翻字典。《细说汉字》的1000个字,检索目录中没有“腊”字。王力的《古汉语常用字典》,倒是给了爸爸一点面子。“腊”(臘),果然是商周时期在十二月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
妈妈又不甘心了:那说不定是因为十二月本来叫腊,所以这种祭祀活动才叫腊呢!
当然当然,允许存疑。爸爸想接着追查,可惜手头再也没有别的书可以翻。但是查到的解释,已经暗暗纠正了爸爸一个想当然的望文生义,也算是不无收获:“腊肉”的“腊”,虽然有个显而易见的形符“肉”(月),但却并不是因为在腊月里腌制而得名。《古汉语常用字典》说,作腊肉讲时,“腊”古音读“昔”,与作祭祀讲时的读音不能通用。既然如此,则此处“腊”并非“臘”的简写。“腊”和“臘”,原来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字?挺复杂。
接下来,爸爸继续做功课。花了一整天的功夫查找资料,如同误入荒山野岭,迷途不知归路。咬着牙,又花了两个半天的时间,整理考证的结果。就这一个字,差点折腾到精疲力竭。
回过头来想张大春,算是知道差距在哪里了。《认得几个字》讲的故事中,似乎随便碰到一个字,大春都能信手拈来,并且讲起心得来深入浅出,兴味盎然,显然是长久浸润日积月累的功力所致。即使需要稍作书中未表的检索,想来也不会太过艰苦费时。咱们要学,且不说识读训诂经典已颇为吃力,就连工具书的使用,也需要从头熟悉。不比不知道,差得太远啊。
阿城在书的序言里所说张家俩孩子“相当剽悍”,这回也算体会了。六七八九岁的小屁孩,能听且能听明白当爹的讲那些稀奇古怪的文字,除了他们的爹善于讲故事,恐怕他们自己也得有那么一点遗传的慧根才行。我们家三三,没等到她爹讲完第五句,便一定会露出十分不耐烦的样子,即使出于礼貌还在对面坐着,眼神早开始满屋子晃荡了。如果不幸她娘正好也在现场,当爹的多半会听到一阵声色俱厉的喝斥:切!你觉得好玩人家不觉得!人家不爱听,你还讲!……
这年头,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