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初心和模式化思考
FYq742021.07.12 21:41:22字数 1,420阅读 534朋友聚会讨论问题,其中,一位老者反复提到初心。由于人员层次不同,经历不一,有人点头鼓掌,有人若有所思,有人则不以为然。不是因为权威提倡,因为人都会遇见选择,所以初心成为我们思考的关键,但初心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人应随着时间而改变初衷吗?
无往不利的工具。案头放着科斯特·佩奇的《模型思维》,这本智慧的书。因为巴菲特说的多个模型思考,让我冲动的想认真研读完所有的模型。其实,这方面的书籍有达利欧的《原则》,艾伦·M·韦伯《金玉良言》,罗尔夫·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策略》《明智行动的艺术》,等等,不一而足,都是这种套路思维。面对问题的时候,有一些套路的做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如同爱因斯坦的灰色运动服,和乔布斯的黑色高领T恤。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等书籍,也有很多类似的做法。达利欧认为,我们可以像看待机器一样看待生活、管理、经商和投资,并将其系统化为一系列原则。阐述了他的原则的两大基石——极度求真、极度透明,并介绍了以此为基础的创意择优,以及基于可信度评价的决策机制。书中500多条原则,作者认为这将帮助人保持开放心态,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从容面对做决策、打造强大团队等问题。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能够记住500条原则,至少我不行,这是无法造就桥水这样的公司的主要原因?
隐藏着失败因素。西方文化对于技术的痴迷是达到了一定高度的,甚至夸张地将其作为一种宗教认识。如拜物教的说法。当然,理性本身就是求真,但是人的认知会面对太多假象。在一定阶段,或者在有些事情上,套路是无往不利的,但是面对一些特殊的问题,突发而且不具有可复制性的时候,模式往往就变成了障碍,甚至成为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巴菲特对模型的痴迷,源自与经济现象的不确定性,采用不同的模型思考,才能够有一个清晰思维脉络,进而作出相应的科学决策。即便如此,他也不会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经济学最重要原则。模型都是虚假的,这是模型思维的天然缺陷。只能无限的逼近,但是永远无法到达。如同经典物理学和现代量子物理学一样,被推翻只是时间的问题。只要有一个例外,出现了一个黑天鹅,归纳的逻辑结论,最后就彻底崩塌。
成败由自我定义。所谓战略的定义就是手段和能力的平衡。不知道什么是赢,那么永远处于输的状态。人很多时候往往极端的思考问题,要么过高估量自己,要么充满悲观绝望。对此,人应该划出一道底线,底线思维源自与我们的初心。如果你本来就是想完成孩子的抚养,实现家庭的小康,完成职业生涯的顺利退休,这些目标可能并不那么艰难。然而,对照全球70多亿人的基数考虑,能够实现相应目标。概率一定是低于万分之一。如果你想成名成家,实现中产阶级,拥有别墅豪车,这样的生活不经历残酷的挑战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天生富二代,或者官二代。可能概率要低于百万分之一。如果你想成为超级富豪,指点江山,买车比买菜次数多,换网红用小时计量,那么必须拥有显赫的家世,赶上了造富热潮,投机恰当,或者上一辈的因缘,积累了特殊的福报。概率要用千万分之一计量。
不管怎样,成为清教徒那样上帝的选民都有一定的概率,对于普通的人来说,只有经常性的自省,认识到自己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优势,需要努力同时乐天知命就好。初心就是你最早的那份期待,如同莫言的饺子期待,最后变成诺贝尔文学奖的奖金。而不是三年以后,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你必须华服尊贵、颐指气使地走在成功的路上。当然,模式化的准备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但遇到了障碍,就要回归初心,做好最高风险底线思维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