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凭心意用功夫”的太极拳,吾之所练的法理依据和拳功来源
中华有绝学,这个绝学形成了尧、舜、禹、文武、周公、孔子、子思、孟子、荀子、董仲舒、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王龙溪、罗近溪、刘宗周、李二曲、王夫之等传承谱系,这个绝学就是中华心学。
王阳明说:“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相授受。”当代新儒家杜维明先生认为,儒家的心学,应成为所有地球人的参照,21世纪是心学的时代;吾师尹真(甄隐、庞鹤鸣)则言:综观心学五千年的历史可知,心学是传统文化“内圣外王”的精髓,能为外王事业的优秀品格奠定内在根据。
“心学”时代已来临了!人类问题,身心健康问题、事业成功问题,均应“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因应恩师(有三位文武双修恩师,八位指点点拨的恩师)王壮弘先生“你自己编一套太极拳”的师嘱(并不是恩师看本人天资好,而是他独特的教学方法),于2010年,先编创了松腰太极拳,进而,于2015年统摄为心性太极拳,至2019年十月一日,则突破创编太极拳的思维,融创了太极心学,然其基础中的基础、核心中的核心,依然是太极拳,本人称之为心性太极拳。此拳非拳也,乃心学也;亦可称之为太极拳领域的心学;或心学领域的太极拳。
心 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一
心性太极拳,撷儒家和释家心性涵养和证悟学精要、道家炼丹炼气之髓核,中医气化论和经络论之内证体认、武之诸家武功的动作心法之窍要。这里专门介绍一下心性太极拳之拳架的来源,提炼杨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岷山太极拳、武当六脉之如意太极拳、王氏水性太极拳、如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新老拳学的精华,涵容民间功夫的修炼法门,形成了心学为基、修养意识、内求本具、智勇归仁的拳功道一体之学。
心性太极拳,研几揣摩的次第是:第一阶段——太极象形取意拳(学练此第:筑基四势;太极八法+五锤;之后,加学其余的部分,其余的这部分,改直线方架子为圆架子,全套功法9路54势——抻筋拔骨、松脊;方架子+圆架子;拳+功共练);第二阶段——身心康养太极拳(内功太极拳,每招每势都有内功心法;先学练揽雀尾、单鞭;练得有了基础在学练其他,共计11势);第三阶段——水性松腰太极拳(六路22势,重点松腰松脊,上善若水的功夫);第四阶段——开智明目太极拳 (拳、功、道一体;方架子+圆架子;定步练与活步练共济;炼神为主,明目增视目的);第五阶段——从心所欲太极拳(共计16势,从前面的套路拳架中和太极站庄、太极内功筑基法中撷取的拳架),由此观之,心性太极拳,一以贯之,承始承终。
心性太极拳,践行王阳明“教人为学,不可偏执”的要义,走拳架时意在形先,内气催姿势,意充(刚)形松(柔),内外混融,动静相间,一张一弛,拳功道一体,以心之力悟心之体,知心觉性,阶及神明。
心性太极拳,以心学为基,气学和理学兼修,文武一如。
练太极拳,觉知体察功夫特别重要,身知、意知、神知,神知
二
近代以降,全盘西化,很多人错认主人翁,以西洋经和东洋经为圭臬,以动作快慢相间为太极拳的标准化;以为太极拳必须打败他人方为高妙;以为松松垮垮慢悠悠练才是太极拳;以为动作忽快忽慢忽然发力忽然安静的练才是太极拳;以为用太极拳打败他人才能体现出太极拳的高妙;以为太极拳是老年人养生之专利!?
其实,这是西方二元对立思维影响下的太极拳(1956年创编的简化太极拳,是在苏联舞蹈专家指导下创编的;后来所创编的42式、48式、88式等太极拳都没有离开这个窠臼或陷阱——当然,体制内的专家学者,亦为全面健身和国家的体育运动做出了贡献。这里是学术探讨,来分析厘清文化背景和土壤),讲究标准、细致、漂亮、优美、姿势低、高抬腿、难度大等等,此种太极拳虽有健身作用,然其道,不符合太极思想,是西方视野下的运动项目之一;由于全盘西化的影响——原本融炼神、炼意、炼气(精气神的神里面含着意,亦又带动气之出入开合)与炼筋、炼骨、炼(膜络)皮(筋骨皮及五脏等为精气神的精,又涵融者膜络之气、筋骨之气等)之阴阳互动的太极拳;变成了以炼筋骨皮之外形为主的体育——有些人练完太极拳后,出一身大汗,疲劳不堪,没有了中国式太极拳的舒适、自然、祥和、无为;有的人以参加比赛挣高低或私下里约人比武为能事,好像少了武人文相之风范,更违背了“舍己从人”的太极思维。
三
吾之恩师王壮弘先生说,非大智慧者难得到太极拳之真意。
有人说真正的中国式太极拳已失传——其实没有失传,只是绝大多数人,一直在太极拳门外边打转转而已。各门太极拳,都是太极的门,杨氏、孙氏、武氏、陈氏、吴氏、和氏等等,都是太极之门,相当于北门、南门、西门、东门、正门、偏门、大门、小门,无门之门等等,只要能进去,就能获悉真正中国式太极拳之一二,就能豁然开朗,甚至能登堂入室,得见太极拳之如来——如其本来面目。
真正的中国式太极拳没有失传,隐在中国大陆的某一处古旧老宅;
真正的中国式太极拳没有失传,居住在我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真正的中国式太极拳没有失传,散落在洒扫应对饮食睡眠以及生活态度中;
真正的中国式太极拳没有失传,成为伴随血液流布在体内的真气循经而行;
真正的中国式太极拳没有失传,在意念统摄内外之气使之成为内混元外混元中混元的过程中。
一、元、本、初;混元整体、起心动念、平衡流通、本具良知良能,都是太极之本有之意。
四
以这样的思维,本人历30余载风雨,经3位恩师系统教化和6位游学期间和2位师父之点化,游经海内外,後隐居深圳的梧桐山,研几揣摩,机缘和合之际,终于拾回太极拳精要之一二,一而二非一二,二不是一,亦是一。
唯有太极真国魂,拳拳服膺握乾坤;
亦文亦武皈依道;道济天下泽苍生。
五
有一种道,叫太极之道,其内涵博大精深,被誉为拳中之皇,拳中的王道,以武证道之枢机,体现了内外融通,本具是要的精神,其理来源于尧舜文武周公脉脉相传的中华道统(道统之16字薪传,即为太极心意之劲法的圭臬),其论述汲取周易、黄帝内经、孔孟之道、老庄之道、宋明理学、陆王心学,乃至本人之恩师甄隐(尹真)、 铁恩方、王壮弘等先生的口传心授。
有一种拳,叫太极拳,摈弃肌肉伸缩之能、放弃速度和力量的较量、唾弃争输赢的弱肉强食之动物的本能,以内功为基,外功为辅,动静之机,神虚明静,意在形先,内气催姿势,上善若水,修身为本,内证为要;是武拳文练拳、哲学拳、美学拳、中医拳、兵法拳、智慧拳的融合。
有一种功,叫太极功。功夫者,生命自觉的狂飙突进;生命能量的积攒和经世济人;生命气象的螺旋式跃迁。何为功,单势重复为功;意之专一有序为功;气之反复流通为功;动作姿势过程中的抻筋拔筋为功。功者,克功也,战胜懒惰、战胜疾病、战胜心之不安;功夫,与工夫相同有不相同,工夫,时间的累积和叠加,研几揣摩的精进状态和境界。
功夫——工夫,心学、气学、理学,中华绝学的根底和土壤。
工夫——功夫,太极拳、太极功、太极道的精神状态和生命气象的活水源头!
六
太极拳,分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形体动作为阳,内在人之本具的神意气为阴;意气,又可分阴阳,意为阳,因其主动也,气为阴,因其被动也;至神明之神的境界,则为纯阳,这是功夫境界上的阴阳划分。还可上下、动静、内外、精细和广大等等。如此这般,才能体现道也之,不可须臾离也的精神。
以练动作招法为主的所谓太极拳,实则是半截子太极拳——由此看来,当今绝大多数人所学练的太极拳,偏于阳,阴面的很少练。有的人单练套路,没有内功心法;有的人光练拳,不练功,岂不知,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有的人则只练功,不练拳,然,练功不练拳,犹如无舵船;有的人练拳练功刻苦认真,然不涵养情绪不忌烟酒不修道,要知晓,练拳练功不修道,必定要着魔(不能入道,必定执着分别妄想,离超凡入圣达真之境就会越来越远)。
这种融拳、功、道一体的太极拳,才回归了太极拳的本有之义。
这种太极拳,以心发指令,以意领气,意领形随,气催形动——心心相应,意气不二,气形合一;
这种太极拳,神念意,神念气,神念形,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内外本一如,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形合,形与虚合,虚与道合。
太极拳,意在形先,这是重点中的重点
七
从前,儒学大家陆九渊年少时向其表姐夫张禹锡(“天师世家”后代,常驻龙虎山,乃陆九渊表姐夫)求学武功,张禹锡告诉陆九渊,欲学武功,先研几心学。“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並生,为什么之主宰”。“其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而与太虚同体矣。其小无内,则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谓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来之自有也。”陆九渊由是似然有悟。
心学和武功,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然其是孔子所传的“文武之道”的精髓。
文武之道,在当代最好的代表就是中国式太极拳。以中国人的方式致中和,太极拳言之的“中定”——把神意定在“中”的状态上。
太极拳如是如是,必以心性为本。吾师王壮弘先生,数十年亲灼拳道,一日读《心经》豁然贯通,乃知太极拳如佛法也、道也、儒也、法书也、武功也,都源自人人本自具足的——本具。
太极心学分说有心性太极拳、心性太极功、心性太极道等三域涵九的不同;不过,合起来而论,心性太极拳亦能代表太极心学的全面内容,因为,一就是多。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心性太极拳是普通民众——人人都能掌握的学问——内证本具,道律身心、道心意达、道济天下,在三域涵九不同层面,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