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亲自拍板,这项大工程凝聚着祖国对香港最深沉的爱

说起香港,

我们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香港的电影。

然而,可能很多人不敢相信,

1965年,横扫香港票房,

创下当年中西影片最高卖座纪录的,

竟是一部名为

《东江之水越山来》的纪录片。

这部电影上映之时,

当很多香港市民看到纪录片里

一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

赤着双脚,

柔弱的肩上挑着两桶水

颤颤巍巍地艰难前行时,

都忍不住默默地擦泪。

因为电影中放映的

这无比真实的一幕幕,

正是那一代香港人所经历过的

最煎熬痛苦的岁月,

最不堪回首的心酸记忆……

01

周恩来亲自拍板

拨付3800万引东江水

香港,一座三面环海的城市,

也是一座严重缺淡水的城市。

1929年,在一次严重的旱灾中,

曾有20万人因为干渴逃离香港。

电影《功夫》中,包租婆时不时就给停水,

就是那个时期香港的真实写照。

1962年到1963年,

香港遭遇了50年一遇的大旱,

水库的所有存水,

只够350万人饮用43天。

当时,香港已经缺水到什么程度?

港英政府出台限水政策:

每四天只供应四个小时的水。

为了能多贮存一些水,

一家人只能轮流停工停学,

全家老小都走上街到公共水管道

排着长队接水,

每次都有人为了抢水大打出手。

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

除了严苛的供水时间限制,

水务署甚至贴出节水布告,

要求市民每两周洗一次头,

为了让学生少出汗,

学校甚至停了体育课。

水荒,成了一代香港人的噩梦,

发展经济,更是无从谈起!

1963年5月,万般无奈的

港英政府通过香港中华总商会

和香港九龙工会联合会,

向内陆发出求援信号。

当时,为了接济香港同胞,

同样面对大旱之灾的广东

在自身用水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放弃了大片农田灌溉,

为香港供水。

然而,舶船取水、行车运水,

只能解决燃眉之急。

就在所有人都在思考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香港的水荒问题时,

1963年年底,

周恩来总理来到广州,

当他得知香港缺水的情况后,

迅速作出指示:

引东江水供应香港,

不惜一切代价帮助香港同胞

渡过难关!

周总理拍板拨付3800万:

“该工程关系到港九三百万同胞,

工程应由我们国家举办,

广东省负责设计、施工。”

这3800万的巨额经费,

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

显得如此厚重和不易,

当时,为了保障这3800万,

中央甚至不得不

暂停了其他部分项目。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周总理的批示

这项工程建成之后,

之所以被称之为一个奇迹,

是因为这项工程的难度

几乎是超乎想象的:

唯有令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

才能引水成功……

02

这是只有中国人

才能创造的奇迹

东江,虽说离香港最近,

但从取水口到深圳水库,

要经过80多公里,

要翻越6座高山。

也就是说要将50.5公里的支流,

从海拔2米一级级抬高至46米,

整个工程相当于建一座大滑梯。

1964年2月20日,

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

工程工期:

只有一年!

开工两个月后,

港方人员来看工地,

当时,东莞的交通设施差到

连卡车都开不进来,

看到施工作业基本靠人力完成,

所有人都动摇了,

不相信能够一年内完工。

英国水利专家甚至撂下过狠话:

工程完工至少要三年。

然而,当时香港的旱情,

别说等三年了,连一年都等不了了!

为了尽快完成施工,

中央和广东省动员了一切力量。

选调全国优秀的技术人员、

全国15个城市50多家工厂

调整生产计划赶制各种机电设备、

铁道部优先运“东深”的物资……

上万名建设者们

不管是干部、技术员还是工人,

所有人都住工棚、睡草席,

吃住在工地,

尽管生活环境艰苦,

但从上到下每个人都干劲冲天!

当时的施工条件

更是差到我们无法想象,

缺少大型机械设备,

工人们就手挖肩扛,

甚至连土石方、混凝土的搅拌、浇筑,

都是靠徒手来完成;

为了查看80多公里的工地,

施工现场仅有的交通工具

竟然是4辆凤凰自行车……

今年已经85岁的王寿永老人

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仍然激动万分。

他说:真是无法想象,

那时候我们施工有多急多赶,

接到工程通知,

我们设计人员就带着一个背包卷,

一个脸盆、几件衣服和一床被子,

坐车去了施工现场。

为了加快工期,

施工现场边画图边设计边施工。

技术人员画好一张

就往工地送一张。

当时,在上万名工程建设者中,

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是84名广东工学院

农田水利和土木工程系大四学生。

在那个专业人员奇缺的年代,

这些天之骄子们选择延迟一年毕业。

他们打起背包、住进工棚,

义无反顾用自己汗水、泪水,

乃至鲜血和生命,

把青春岁月最重要的那篇论文,

写在了东深供水的伟大工程之上!

如今已经年逾古稀的何蔼伦

当年还未毕业,

她和同学们硬是靠着一把计算尺,

圆满完成了厂房的排架、

吊车梁设计工作;

还有已经82岁的陈汝基,

回忆起当年冒死在暴风雨

和一片汪洋中艰难跋涉

及时参与关闭泄洪闸的情形,

仍然历历在目、惊心动魄。

然而,让所有同学们心痛的是,

就在他们距离完成任务返校

只剩下不到2周时,意外发生了……

11月3日,

又一场“超级台风”来袭,

为了赶工期,一名叫罗家强的男同学

在沙岭工段7米多高的闸墩施工时,

在狂风暴雨中不慎跌落,

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转眼,50多年过去了,

当年的同学们早已年逾古稀,

他们很多人已经退休安度晚年,

还有人老骥伏枥发挥余热,

更有10多位老师同学已仙逝作古,

然而,永远不会随岁月磨砺消逝的,

是深藏在他们心中的那份光荣与骄傲。

1965年2月25日,

东深供水工程这条供港“生命线”终于建成,

奔腾不息的东江水从这一天起,

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哺育香港。

短短11个月,

从周围到处都是荒山野岭,

到让“高山低头、河水倒流”,

这项由中国人创造的了不起的

世界工程奇迹,

背后是党中央的强大支持,

是举全中国、全广东省的倾力付出,

更是上万名建设者

24小时不间断施工的牺牲和奉献!

香港工务司负责人惊叹道:

“这个工程是第一流头脑

设计出来的!”

香港中华总商会和港九工会联合会

赠送了两面锦旗,

上书“饮水思源,心怀祖国”和

“江水倒流,高山低首;

恩波远泽,万众倾心”。

东江水的到来,

极大促进了香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经济一飞冲天。

03

一个省为一条河、一个工程

付出了太多!

随着香港的快速发展,

东深供水工程分别于

1974年、1987年、1990年

进行了三次扩建。

有人计算过,

如果将工程所用的土石方

筑一道宽2米、高5米的堤坝,

足以从深圳一直延伸到北京。

三次扩建完成后,

新的挑战又浮出水面。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彻底改善东江水质,

2000年8月28日,

东深供水工程四期改造开工兴建,

目的只有一个,

把清水和污水彻底分离,

不允许任何污水浸入清水里面。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工程必须将供水系统

由原来的天然河道输水,

改为封闭的专用管道输水。

为了让香港同胞早一天

用上更清洁更健康的东江水,

7000多名建设者投入800多个日夜,

争分夺秒施工建设;

技术人员研究攻克了

四项领先世界的核心技术,

创下了当时的“世界之最”。

2003年6月28日,

历时近三年,

东深供水工程四期改造终于完成。

今年已经83岁的林振勋老人

回忆起当年

按下按钮工程建成通水的时刻,

仍激动万分。

从规划勘测到设计施工,

整整六年多的时间啊,

东深人终于以又一项堪称

世界一流的输水工程,

把更晶莹的“生命之源”

送到了香港,送到了千家万户。

为了保护工程沿线的水质,

广东省更是做出了

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

为保护水质不被污染,

先后出台了13个法规及文件;

深圳市还成立东深公安分局,

专门负责守护这条生命线工程,

从源头到沿线全面保护;

沿线的东莞、深圳地区不计经济损失

放弃了很多建设项目,

为保护水质作出了巨大牺牲。

04

“生命之水”背后的骨肉亲情!

半个多世纪的时光,

让很多记忆渐渐消退,

一次次的改建升级,

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已难觅踪影,

给“香港送水的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

任凭岁月的风吹雨打,

留在这段历史中的

那一串串闪亮璀璨的名字,

不该被我们遗忘……

2020年11月,

正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读大一的

香港“00后”叶子嘉

跟随学校组织的交流团,

参观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

在这里,他第一次亲眼见到了

写在课本里的东江。

纪念园里的老照片

记录着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历史,

叶子嘉近距离从这些照片中,

看到了50多年前发生的一幕幕:

他们战胜5次强台风的袭击,

他们靠着手挖肩挑背扛

开山劈岭、修堤筑坝……

叶子嘉内心一次次被震撼。

这是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

原来每天打开水龙头就可以用的水,

背后竟然有着这样一段

令人肃然起敬的厚重历史。

几乎每一个来到纪念馆的人

看到眼前无比真实又无比震撼的一幕幕,

都会忍不住问自己,

上万人奉献和牺牲而来的东江之水,

早已渗入香港的每一寸土地“生命之水”,

到底流淌着的是怎样的爱与亲情?

叶子嘉说,当他看到纪念园里

母亲抱着孩子的雕塑时,

就在那个瞬间,

他一下子明白了。

为什么就算她自己有多辛苦

也要不惜一切代价为香港付出?

因为这是一份血脉相融、

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啊!

历尽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

流淌了56年的“东江之水”,

累计为香港供水260多亿立方米,

相当于一个半洞庭湖的水量,

保障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

不管时间还要过去多久,

东江之水还要流淌多远多长,

“东深人”守护香港同胞用水的心,

永远,不会改变;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香港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分子;

祖国与750万香港同胞

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永远,不会改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