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游埠镇里郎村:著名摄影家郎静山是里郎村人
走进游埠镇里郎村:著名摄影家郎静山是里郎村人
里郎村位于兰溪市游埠镇政府驻地东北2500米。村民委员会驻地里郎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地处三江平原,区域面积1.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14亩。下辖里郎、下余童、石塘下和古塘山下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12户,696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为主业。
里郎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世居郎姓,宋咸淳年间迁入定居,系郎静山祖居所在地,村以姓氏得名。有村民小组3个,58户,225人,耕地295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务工经商为业。
下余童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北300米。余、童两姓共居,于元末明初形成村落,村以姓氏得名。有村民小组2个,56户,159人,耕地239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为主业。
石塘下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500米。西北山麓有石塘一口,村处石塘之下,故名石塘下。有村民小组2个,64户,195人,耕地184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为主业。
古塘山下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200米。因地处古塘山北麓,村西有古塘山水库,故村名古塘山下。有村民小组1个,34户,117人,耕地95.5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外出经商为业。
著名摄影家郎静山是里郎村人。
郎静山,1892年生于江苏淮安,浙江兰溪游埠镇里郎村人。他的父亲喜欢收藏书画、唱戏和照相,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1911年始入申报馆工作,12岁时,郎静山进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在图画老师李靖兰处学会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于是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5年成为中国摄影学会创办人
1926年入时报工作16,后来,郎静山先后进入上海《申报》与《时报》,成为中国最早摄影记者。他虽以摄影记者为业,可是却以仿画摄影作品见长。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六法”,潜心研习、加以发挥,摄制许多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自成一种超逸和俊秀的风格。这些作品,受到人们的好评。
1928年上海时报首任摄影记者,在上海发起“华社”。1927年郎静山胡伯翔等共同发起成立摄影团体--光社。1927年在时报大厦办个人展览。1928年11月,周瘦鹃在参观华社2届影展之后写道年。
1930年郎静山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开创了我国摄影教育之先河。1931年开设“静山摄影室”,《柳丝下的摇船女》入选日本沙龙。
1933年郎静山摄影世界一卷。1934年,其的第一幅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在英国摄影沙龙入选。从此,郎静山创立的集锦摄影,在世界摄坛中独树一帜。
1939年在震旦大学和大新公司展厅举办个展,从此将中国绘画艺术理念溶入摄影,使集锦照相艺术臻于完美,出版《郎静山摄影专刊》。
1940年去昆明,筹办昆明摄影学会。出版《集锦照相概要》。1940年获英皇家摄影学会初级会(ARPS)。1942年获美国摄影学会高级会士(FPSA)。1943年郎静山摄影世界二卷。1946年在上海恢复美社。1948年《郎静山集锦摄影》出版;加入上海中国摄影学会。1949年定居台湾,从事摄影创作。1951年发表《烟波摇艇》。1953年在台湾办“文艺学会”摄影学习班。
20世纪60年代起,郎静山转而创作带人物风景,模特儿主要为国画大师张大千。其将道家装束的张大千,为集锦山水中主角,创作了《松荫高士》和《松荫静坐》、《飞泉幽涧》等作品。这一些作品,有一些是模仿古代著名画家之作,如《松荫高士》和南宋马麟的《静听松风图》十分相似。
1962年获台湾当局“教育部文艺奖”。1966年撰写“中国摄影史”,发起亚洲影艺联合会。1968年赴美访柯达公司。1971年出版《六十年摄影选辑》。1972年获“中山文艺奖”。
1981年在法国举办展览,并举行纪念活动。1983年在法国吐鲁斯举办个人回顾展。1984年在香港展出《湖山揽胜》。1984年访美,获公刊竞赛编辑奖第一名,获艾顿新闻摄影奖。
1991年“郎静山面龄百幅作品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1995年在台北逝世,享年104岁。
抗战老兵郎英昌是里郎村人。
郎英昌,男,89岁,是游埠镇里郎村人。1928年1月出生,1938年,在上范宝明学校上小学。于民国三二年(1943)八月一日被国民党抓壮丁,在国民政府警卫总队第十六队第三中队服步兵科中士兵役,至民国三六年(1947)10月退伍回家。在抗战期间,曾去重庆前线,当时蒋介石专权,蒋介石是浙江人,因此喜欢浙江人,于是郎英昌被带到重庆,当上了警卫部队的兵。在郎英昌的退伍证上,时任国民政府警卫总队第十六队队长的石祖德,是诸暨人,为郎英昌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