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建议你用建盏喝茶?

我们所说的建盏是一种黑釉茶盏,产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带,因此得名建盏。由于单纯的黑色不太好看,在建盏生产之初,窑工就不断进行探索,后来发现提高烧造温度,可以让釉料中的金属元素聚集、流淌,从而产生美丽的花纹,所以从外观上看,建盏除了黑釉还有兔毫、油滴、曜变等种类。

“入窑一色,出窑万变”,在烧制过程中黑釉、兔毫比较常见,偶有油滴,而出现曜变则无比珍贵,可遇而不可求。由于外观抢眼,极富欣赏性,所以在现代建盏的工艺美术价价值很高。

南宋建窑兔毫盏,黑釉上分布着兔毫一样的丝纹,又如同春日的蒙蒙细雨

油滴类似水面上飘浮的油花,也像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因此也被称为“鹧鸪斑”

“曜变”的典型特征就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强光照射下会呈现蓝、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度不断变化

建盏的兴盛始于宋代,并且是伴随茶文化的发展而被更多人所熟知和追捧的。

在今天人人都喝过茶,但现在的喝茶方式是在明代以后确定并延续下来的。唐代煮茶、宋代点茶、明清泡茶。我们熟悉的是用玻璃杯来泡茶,可以品茶之余欣赏茶叶的浮浮沉沉,亦卷亦舒,或者白瓷以及青花瓷泡茶,更衬托茶汤颜色。

而建盏色黑,不宜观茶色,建盏胎体厚重,不够轻便,加之更多人追求那些本身不太容易产生的花纹,有可能在烧制过程中添加一些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市场上的产品又真假难辨,所以如今的建盏宜于观赏把玩,却不太适合来喝茶。

那么建盏做为茶盏究竟有何妙用呢?这就不得不提宋代的“斗茶”了。

饮茶之风始于唐代,但那时候是煮茶的,煮的过程还要加入盐等佐料,估计很难想象口味如何,而到了宋代煮茶法被点茶取代,即用沸水在茶碗中冲泡,这和现在喝茶方式已经很像了。

在宋代宫廷为了得到最好的茶,往往在著名的茶产区设立贡茶院,贡茶院由官府直接管理,为宋皇室督造贡茶,而什么样的茶是最好的呢?自然要有一定的标准,因此冲泡出来的茶色白,汤花持续时间长被认为是上等好茶。

而影响茶水最终呈现的效果,除了茶叶本身要采摘制作恰到好处外,对于点茶人的手艺要求也很高。这种形式富有趣味性、挑战性,被宋代的士大夫所借鉴,发展成为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一种雅玩。就是“斗茶”

宋人斗茶分为四步,分别是熁(xié)盏、调膏、点茶和击沸。前三步可以理解为是铺垫或者准备工作。先预热茶杯,然后往盏中挑入一定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调和成浓稠膏状,之后往盏中注入沸水。注水时,要求水自壶嘴中涌出呈柱状,注时连续,一收即止。这一步称为点茶,因为也比 较关键,最后用一种类似小扫帚状的茶筅(xiǎn) 搅动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衡量斗茶的胜负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

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所以前面的工作都很重要,比如预热茶盏是为了保证温度,注水点茶叶要一收即止,也是怕破坏后面汤花的聚散,而击沸过程更是拼手速的过程。

由于斗茶是一种博弈,对茶盏就有很高的要求,而建盏非常适合。

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了观察汤花颜色是否洁白,黑色的建盏最适合;由于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所以汤花不易散;盏口的束口设计使得在拼手速过程中茶汤不易外溅。所以建盏是当之无愧的“斗茶神器”。

宋代“斗茶”活动风靡全国,从高踞于庙堂之上的达官贵人,到行吟于泽畔山边的文人墨客,从策肥御轻的公子哥儿,到车水卖浆的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事。因此建盏在当时被追捧就不足为奇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