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周山荣公众号的第752篇原创文章
2月3日,青岛市城阳区棘洪滩街道走访困难户。新闻图片上,困难户家里赫然摆着茅台!——那瓶茅台,或者说那个茅台酒瓶,像一根钢针,一下子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大家质疑的,并不是困难户老奶奶;大家反对的,是其他明显生活条件更差,没有木地板没有茅台没有瑜伽滚轴——的群众谁去慰问?毕竟,木地板、瑜伽滚轴和茅台,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应该有美酒。中国美酒,必须有茅台。我的老家,在茅台集团总部15公里外的小山村——小烂村,也像青岛城阳老奶奶那样『摆茅台』。小烂村酿造一种小曲清香酒,很多人以酒为业。酒酿出来,卖到毗邻的集镇;剩下的酒糟,用来喂猪。上世纪90年代,小烂村民打家具普遍都要做个电视柜。电视机的上方的玻璃柜里,摆满各种带彩盒的『中级酒』,比如怀酒、鸭溪、湄窖等等。村民的这些酒,无论茅台还是怀酒,大多都是空瓶子——我家就是这样。当年的小烂村,没有几家人喝得起、愿意喝茅台。茅台的来路,不外亲属中有人在茅台酒厂工作,就像青岛老奶奶那样,『拿回家摆着好看!』
图 | 扎眼的茅台(来源/网络)
我原以为,只有小烂村才这样,在电视柜里摆个茅台酒瓶显摆。后来去省城读书,我去同学家蹭饭、在菜市场里杀鸡,发现省城市民原来和小烂村民一个德性,也在家里『摆茅台』。20年后,当我再次看到青鸟困难户家里『摆茅台』,我终于明白:但是,茅台被达官显宦、富商巨贾抬爱,进而被『摆进』困难户、小市民、小山村的过程,就是『封神』的历程。今天的茅台酒瓶,已经54岁了——1966年3月,茅台酒厂厂长刘同清和技术员季克良参加轻工部出口酒工作会议,决定将茅台酒陶瓷瓶改为螺旋口的白玻璃瓶,用塑料旋盖。1966年7月,内外销陶瓷瓶一律改用乳白玻璃瓶,沿用至今。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茅台酒瓶——中国白酒一二三线名酒,长达半个世纪没有换新装、没有搞『升级』的,好像就只有茅台了。穿越54年的时光,始终如一,是茅台『封神』的时间进程。可以说,茅台酒瓶就是茅台酒最重要的超级符号,而不止是飞天、五星和蓝海鸥标。
图 | 中国白酒『封神榜』!(来源/网络)
从城市包围农村,穿越54年的时光,茅台酒瓶成为了人人都认识、人人都熟悉、人人都喜爱,并且人人都按它的指令来行事的符号。中国14亿人口,有多少人认识茅台酒瓶,我不知道;但有多少人不认识茅台酒瓶,这个可以用排除法——显然,茅台酒瓶是中国白酒中认知度最高的酒瓶,没有之一。如今,茅台酒瓶甚至让人那么熟悉,以至于青岛城阳官方公众号发布的配图,困难户家中摆放了茅台等高档酒的酒瓶——这得多眼尖,才看得清楚啊?在手机屏幕上,图片宽一般不足10厘米。咋就一眼看出是茅台酒来了呢?这不是熟悉是什么呢?你换瓶别的名酒酒瓶摆上去,再拍张照片。在手机上你真能一下子,就把它从1%的图片占比中一眼找出来?一个茅台酒的空瓶子,被『拿回家摆着好看!』这不是喜爱,这简直就是热爱啊。读到这里,有人可能要抬杠了。这与『按它的指令来行事』何干?我喝不起茅台,我『拿回家摆着好看……』有钱买它、有本事喝它、有人送它,没钱、没本事、没人送,老子摆它!这就是按它的指令来行事啊。茅台创造了茅台酒瓶这个超级符号,并通过这个符号,把茅台酒寄生在了中国的家国文化母体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在家与国中,茅台酒成为了一种集体潜意识,无论认识、熟悉、喜爱、炫耀、面子还是其它。
图 | 茅台的『超级符号』究竟是啥?(来源/网络)
2018年8月,茅台主动申请撤回『国酒茅台』商标行政诉讼,从此主动放弃了『国酒茅台』商标。茅台随后将公司大门上的『国酒茅台』,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朱学范题词『国酒茅台,玉液之冠』石刻等……厂区里只要有『国酒』字样,统统都铲掉了。比如,前贵州省委主要领导、现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一看三打造』战略,其中的『把仁怀市打造成为「中国国酒文化之都」』,竟也被选择性遗忘。茅台从法律层面放弃了『国酒』商标,是策略、是担当、更是胸怀,但与仁怀作为中国酱酒原产地、主产区主张『国酒文化』并不矛盾。『中国国酒文化之都』中的『国酒』二字,对仁怀这座城市、这个地域来说,是着眼于行业、文化和综合经济的表述,与茅台酒此前提『国酒』,是基于商业、品牌、市场的表述截然不同。选择性遗忘『中国国酒文化之都』,是文化上不自信,经济上不占位,社会上不影响,政治上无立场的表现!老百姓在家里『摆茅台』,这样的认知、这样的情感,就是『封神』的『国酒』。让法律的事情归法律,让商标的事情归商标吧。文化而非商业、市场而非品牌层面的国酒,就是茅台!
图 | 永远的『国酒茅台』(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