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的仿本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可感觉的世界不过是真实世界的仿本。
窗外风雪再大
也有我陪伴着你
全文字数:2143字
阅读时间:8分钟
本周的主题是:知识和真理。
柏拉图/一切目的都在追求善之理型
亚里士多德/可感觉的世界不过是真实世界的仿本
西方哲学追根溯源,总脱离不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所以,首先让我们走入柏拉图著名的地下洞穴里。
l洞穴囚徒
你从一出生就被链条绑在洞穴里,眼睛只能盯着前方的墙,墙上有一些影像可看,你可以听到从墙上反射回来的、仿佛是那些影子彼此在说话的声音。
你的全世界就是这些看起来活生生的影子,除此之外,其他东西对你来说都不存在。
你被囚禁在幻影的世界里。
现在你的链条被解开了,你转过头来——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你第一次看到三度空间的、立体的物体,而且你也看到那堆制造影子的火光——之前你一直以为那些影子是真实的东西。
如今你发现,原来有人拿着些无生命的雕像走来走去,制造出墙上的影子,他们彼此谈话,让你一直错以为是影子在讲话。
也就是说,你过去一直把雕像的影子——也就是仿像的仿像——当成真实的人类,因此是双重的认知错误。
现在你看穿了洞穴里真实的情况。
然而你还没理解到,你是处在洞穴里——直到你看到另一道光,那光远比洞里的火光更加明亮,你顺着那道光往洞口走去,走到日光里。
一开始你因为强光什么也看不见,你的眼睛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耀眼的阳光。
你感到眼睛在刺痛。
然而你逐渐看到了东西,那种清晰是你从来不曾经验过的。
直到此刻你才恍然大悟,你先前住在幻影世界里。
你想要走回山洞,对其他囚徒讲述你看到怎样的光亮,然而当你走进山洞,只看到一片漆黑,你的眼睛几乎无法辨认墙上的影子。
其他的囚徒以为你精神不正常,把你当成口出狂言的疯子,醉心于旁人无法理解的世界。
这个举世闻名的洞穴囚徒比喻出自公元前4世纪、生活于雅典的柏拉图,他所创办的西方第一所学院,可说是今日大学的前身。
柏拉图的老师,也是他最尊崇的典范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喜欢在雅典的广场上闲逛,拿些讨论真理、美与善的哲学问题来纠缠别人。
他让雅典市民卷入深刻的思想辩论,详细分析他们的生活、价值观与信念。
有别于其他所谓的辩士,只会用演说技巧包装的寻常智慧来卖钱,苏格拉底十分谦虚,嘴边总是挂着“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的说辞。
凭借出色的发问技巧,大多数时候苏格拉底都能让谈话的对象深陷困惑之中。
柏拉图形容苏格拉底像只电鳐不是没有原因的:被电到的人都会因麻痹而动弹不得。
然而苏格拉底不只像只电鳐,还像名产婆:他用灵活的发问帮助谈话对象产生出自己的理念与思想,至少在那些苏格拉底扮演重要角色的对话录里,柏拉图是如此形容他的。
如果没有这些对话录,苏格拉底的大部分事迹我们都将不得而知,因为他本人并没有写下任何作品,也许是因为他认为,好的哲学只有在口语的对话中才能实现。
借由这些对话录,我们能够约略看到苏格拉底是用何种方式与他的谈话对象进行哲学讨论的,而且透过其中对话者之口,我们也大致理解到柏拉图自己的理论。
柏拉图勾勒了一个理型的世界。
根据柏拉图的理论,这个感官可见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不过是虚幻的世界,他相信有一个更高的真实存在,也就是“理型( Idee)”的世界。
柏拉图的理型论可以用例子来加以说明:请你拿起手边的笔,并画一个圆形。
画好了吗?
你画的一定不会是完美的圆形,线条上的每一个点一定不会跟圆心有相同的距离,所以这个被画出来的圆形,相对于真正的圆,只不过是个不精准、略微扭曲的仿本。
数学定义上的圆,线条不能有宽度、线条上的每一点距离圆心的长度都必须相等,这根本是人手画不出来、也看不见的。
真正的圆是只能透过思想认知的形状——一个理型。
可是一切感官可见的圆形,不论是大或小,线条是粗或细,是黑色或绿色,精准或不精准,都只不过是对圆之理型的仿本与描绘,只是近似于真正的圆。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圆之理型放在脑中,当作智性的模板,如此才能判断被画出来的图形究竟是圆形还是六角形。
只因为我们认识圆之理型,才使我们能在不同的形状中辨认出圆形来,所以,圆之理型本身是无法用感官认识的,却能帮我们将感官所见的圆形指认为圆形。
理型如同典范。
根据柏拉图所勾勒的世界,这套说法不只适用于圆形,还适用于一切可能的对象上,比如树木、人、美好的事物,以及美善的行为。
柏拉图认为有一个树的理型,其内涵为一切树木所共有的东西,也就是使一棵树之所以成为一棵树的东西。
这个树之理型人既看不到也摸不着,只能是思想的对象。
善之理型也是如此,一切善的事物都有某种共同的东西,也就是善的自身;唯有透过这个抽象的善的自身,我们才能够认知到哪些个别的事物、行为与性格特征是好的,哪些则不是。
我们的行为与思想处处受到善之理型的引导。
柏拉图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目的都在追求善之理型;谁要是认识了善,就会做善事。
然而他也认为,人得先完成辛苦且漫长的哲学教育,才能认识到真正的善,这套教育需要有50年之久,在那之后,一个人才算是准备好接受最高的洞见。
接着他需要进入尘世,从事政治。
他必须为其他的国民指引道路,因为只有哲学家才是好的国王与统治者。
可是请注意:谁要是挣脱了锁链、摆脱了洞穴的幻影,就会被其他囚徒认为是疯子,这有时候也会带来危险——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就因为他的哲学学说,于公元前399年被判处死刑,不得不喝下毒药自尽。
哲学也有可能是致命的。
不过,苏格拉底提出的“什么是真”“什么是美”“什么是善”的问题,对现今的哲学仍然具有指标性的意义。
虽然柏拉图的理型论现在已经几乎找不到赞同的人了,他对人类感官的可靠性所提出的怀疑,仍然没有过时。
我们究竟要怎么样才能确知,这个世界真真实实地存在,就跟我们所看到的没有两样?
我们有没有可能被自己的感官所欺骗?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