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两兄弟:周恩溥、周恩寿,周氏的后人都过得如何?
周恩来总理一生为了国家和人民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真正地做到了爱民如子,然而,周总理并没有自己的孩子。
周总理有两个弟弟,大弟叫周恩溥,二弟叫周恩寿,他们和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经常走动,虽然周恩来任国家总理一职,但是一家人之间的感情也是很亲近的。
周恩溥、周恩寿和其子女虽然作为周总理的至亲,但是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要借用这种身份获得什么,在他们看来,自己和芸芸众生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周总理是人民的总理,也只是他们的家人。
一、周恩溥后人:低调平凡,自食其力
周恩溥是周恩来的大弟,起初他并没有随哥哥一起走上革命的道路,而是跟随着家中伯父在东北、山东等地做生意。
那个年代天灾人祸时常发生,时局不稳定,做生意这条路也充满了艰险,日子过得很艰苦。
周恩溥为人真诚善良,对待任何事情都是尽职尽责的,后来遇见了王兰芳,两个人结婚后,虽然日子并不富裕,但是也是很温馨的,婚后育有一子取名荣庆。
周荣庆是周恩溥唯一一个后代。
1945年,周恩溥在山东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敌人对他尽心严刑拷打,逼问他周恩来的下落,但周恩溥咬紧牙关,誓死不说一个字,最终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46岁。
家中留下了一子周荣庆,还有生病的妻子王兰芳。
对待弟弟的家属,周总理尽心尽力地帮助着他们,为了王兰芳的身体快速好转,周恩来用自己绵薄的工资抽出一部分来资助他们,并且告诉小辈们,一定要学会自食其力,不能动用父母的资本。
周荣庆长大之后去了北京志愿军医院,在医院,他是一名宣传文化干事,在工作岗位上,周荣庆从来没有夸耀过自己的身份,而是一直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1953年的时候,国家要选拔一批机关干部下基层,周恩来鼓励侄子周荣庆做一个表率,主动申请去到基层工作,一来可以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二来也可以做一番事业。
周荣庆听从了伯父的建议,他去了河南汲县的一所卫生学校工作。
周荣庆带着自己体弱多病的母亲来到一个新的地域,后来又被调到了焦作的一座钢铁厂,在这里,周荣庆遇见了自己人生的伴侣晋菊清,两个人相识相知相爱,最终他们都留在了焦作这个地方再没有离开过,在这里,他们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晋菊清和周荣庆刚在一起时,还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因为周荣庆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非常低调,也是因为周荣庆的低调和真诚,晋菊清被深深吸引。
后来晋菊清从别人的口中听说了周荣庆的真实家庭背景,实在是很惊讶,没想到自己的心上人竟然就是周总理的侄子。
最初的她也是很不理解为什么周荣庆不告诉自己,知道周荣庆的身世之后,晋菊清也有些害怕自己会配不上周荣庆。当时周荣庆听完这句话,十分坦然地说大伯是大伯,伯父的身份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性。
周荣庆和晋菊清两个人在母亲和亲友们的支持下,喜结连理,两个人婚后的生活平静又幸福,还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1968年是晋菊清第一次见总理伯父,晋菊清和婆婆带着小儿子从焦作千里迢迢远赴北京,一路上,晋菊清一直在想素未谋面的伯父和伯母到底是什么样子。邓颖超亲自来迎接她们,晋菊清还是略有一点紧张的,但是亲和又温柔的邓颖超让她慢慢地放松了心情。
晋菊清见到周恩来总理的时候,总理对待她们的言谈举止完全就是家人般的嘘寒问暖,亲切自然,一点架子都没有,周总理还给晋菊清的三个孩子取了名字,分别为:志勇、志虹和志军。
和周总理以及邓颖超近距离的接触之后,对于晋菊清的影响是很强烈的,得到了长辈的谆谆教诲,晋菊清和周荣庆对待自己的子女更是要求自食其力、勤俭节约,周家家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
周荣庆和晋菊清的长子是周志勇,周志勇也在焦作生活工作,在城管大队当支队长,大家也都很喜欢他。
周志勇对待小摊小贩总是很体贴周到,总是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偶尔遇到特殊情况,他也会尽职尽责地帮助大家,恰当恶劣天气,也会主动帮助商贩们照顾小摊儿。这样一种相互理解的过程使得大家都能够相互配合,城市的秩序也井然有序。
周志勇的妻子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人,并没有正式的工作,两个人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周志虹和周志军两个人也是各自打拼,他们并没有稳定的工作,成家之后,他们也为了自己的小家努力拼搏着,周志虹的儿子在一家轮胎厂打工,周志军的女儿则专心于学业,小家虽然辛苦,但是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为了自己的前程奋斗者。
周恩溥的直系后代有11个,但是每一个人都没有依靠周恩来的特权为自己谋取些什么。周志勇说自己会一直谨记父辈们的教导,这样一种传承也会在周氏家族中永远延续下去。
他们虽然有着看似强大的背景,但是每个人都没有丝毫的私心,他们也正如周恩来总理想的那样,和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一样过着低调又安稳的生活。
二、周恩寿后人:真诚努力,脚踏实地
周恩寿是周恩来的小弟,1924年,周恩寿加入中国青年团,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成为共产党地下宣传员。
周恩寿个人的能力十分卓越,在组织工作中也能够做到灵活谨慎,在周总理的推荐下,周恩寿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在那里,他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1928年,周恩寿来到吉林读书,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波折,在天津定下来,打着做生意的名号,为共产党人提供经费和医疗物资。
建国之后,周恩寿来到了华北革命大学,在这里继续求学深造,1950年,周恩寿在组织的考察下,担任北京钢铁局科长的职务,在新的岗位上周恩寿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然而,1963年,周恩寿因为身体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周总理劝他退休休养,并许诺自己可以承担他们的家庭支出和生活费。
周恩寿起初并不答应,他和妻子王士琴育有六个子女,即使他不退休,以他的工资来养活这么多孩子也是很吃力的,如果自己退休了,由哥哥给生活费,实在有些过意不去。
在周恩来的坚持下,周恩寿最终无奈答应,周恩来每个月给周恩寿一百元的生活费,为了减轻周恩寿和妻子王士琴的负担,让他能够好好养病,周总理还把周恩寿的大女儿周秉德等人接到中南海亲自照顾。
周秉德从小是在周恩来总理的身边长大,是周家小辈们当中和周总理关系最亲近的一位,也是深受伯父的影响,她从来没有向别人炫耀自己有一个当总理的伯父,而是一直谨记教诲,要低调做人。
周秉德后来也如周总理所愿,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但也充满了幸福和温馨。周秉德住在北京普通的小区,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主要在文化管理领域,小儿子最终定居在温哥华,在计算机方面有一定的建树。
周恩寿的长子叫周秉钧,周秉钧在1961年入伍,随后加入了广州空军部队,成为一名飞行员,工作在这里,他也因此定居于广东。
作为一名军人,同时又作为周恩来总理的后代,周秉钧自始至终都兢兢业业,致力于国家的建设,他也继承了父辈们的教导,遵循周家家族不成文但是每个人都内化于心的教诲,要自食其力,低调处事。
周秉宜是周恩寿的第三个孩子,她小时候和周总理和邓颖超同住一段时间,因此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她也耳濡目染深受影响,长大后投身于研究周总理思想的队伍中,致力于研究和宣传周总理的思想及经历,让一代又一代后人认识这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先辈。
周秉华是周恩寿的第四个孩子,1965年入伍成为一名通信兵,作为一名军人,他听从上级的一切安排,当过排版工、铸字工,2006年退休之后,被上级留任,担任图书市场监管人员。
周秉华一路的成长都是脚踏实地的,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周恩来总理的后人就沾沾自喜,在他看来,周恩来总理是他应该学习的对象,是他的榜样。
周秉华的弟弟周秉和是一位很优秀的人,他的名字是周总理亲自取的,象征着对于美好未来的期许和盼望。
周秉和成功考入清华大学,在校期间,他很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毕业之后,先后在北京自动化技术研究所和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等单位工作,退休后,周秉和耐不住闲暇,成为了中国知青网的理事长。
他很少提及自己的家庭背景,但是每次被大家提起的时候,他总是很骄傲,在他看来,成为周恩来总理的后辈是他的荣幸,因此他也不断地锻炼提升自我,朝着优秀的方向前进着。
周秉建是最小的一个,也是被周恩来总理最关心的一个,16岁的时候,周秉建就前往内蒙古工作,1975年,她成功考入内蒙古大学,学的是蒙古语专业。
毕业之后,周秉建也没有离开那片土地,而是扎根在那里,她进入了政府部门成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百姓们和国家奉献着。
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周秉建将周总理看做自己的旗帜和标杆,她也立志要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
周恩寿的后代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来谋生,他们也都真正的做到了低调做人、努力生活。作为周总理的家属们,他们并没有想要通过周总理的身份来为自己谋取私利,低调做人自力更生早已印入他们的血液和骨髓,这样的精神可歌可赞。
三、旁系后人谨记周家家规
周尔均的父亲是周总理的堂弟,周尔均完成高中学业之后因为家境贫寒,只能投靠周总理,后来他投身于军营,建国初期,他跟随刘邓大军驻扎在西南地区,是后勤部的一员。
后来在工作中,周尔均认识了妻子邓在军,两个人在一起之后去见了周总理。周总理叮嘱邓在军千万不要将自己和周尔均的关系掺杂在两个人的生活中,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这听着不通情达理的话却是周氏家规最真实的写照。
周家世人的平凡和低调让人感受到了真正的风范,一代又一代的作风也让人不得不感叹周总理的廉洁自律,这样的人,人民怎会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