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从感知到认知,人工智能走向情感计算

文/陈根

很长时间以来,是否具备情感,是区分人与机器的重要标准之一。换言之,机器是否具有情感是机器人性化程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前,人工智能已呈现高速增长和全面扩张的态势。一方面,人工智能不断朝更深层的智能方向发展,包括数学运算、逻辑推理、专家系统、深度学习等;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不断向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扩展,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从智能交通到智能城市等。

“感知智能”逐渐向具有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认知智能”转变,为机器赋予感情成为必然趋势。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就曾提到,“如果机器不能够很好地模拟情感,那么人们可能永远也不会觉得机器具有智能”。

想要人工智能理解人类感情,则需要从人工智能的情感计算开始。

人工智能正在理解人类情绪

试图让人工智能理解人类情感并不是新近的研究。

早在1997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Picard 教授就提出了情感计算的概念。Picard 教授指出,情感计算与情感相关,源于情感或能够对情感施加影响的计算。简单来说,情感计算旨在通过赋予计算机识别、理解和表达人的情感的能力,使得计算机具有更高的智能。

自此,情感计算这一新兴科学领域,开始进入众多信息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者的视野,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人工智能走向人工情感的序幕。

情感计算作为一门综合性技术,是人工智能情感化的关键一步包括情感的识别”、“表达决策”。“识别”是让机器准确识人类的情感,并消除不确定性和歧义性;“表达”则是人工智能把情感以合适的信息载体表示出来,如语言、声音、姿态和表情等;“决策”则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情感机制来进行更好地决策。

识别和表达是情感计算中关键的两个技术环节。情感识别通过对情感信号的特征提取,得到能最大限度地表征人类情感的情感特征数据据此进行建模,找出情感的外在表象数据与内在情感状态的映射关系,从而将人类当前的内在情感类型识别出来包括语音情感识别、人脸表情识别和生理信号情感识别等。

人脸表情识别显然是情感识别中关键的一部分。在人类交流过程中,有55%是通过面部表情来完成情感传递的。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kman 和Friesen 对现代人脸表情识别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Ekman 定义了人类的6 种基本表情:高兴、生气、吃惊、恐惧、厌恶和悲伤,确定了识别对象的类别;建立了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FACS),使研究者能够按照系统划分的一系列人脸动作单元来描述人脸面部动作,根据人脸运动与表情的关系,检测人脸面部细微表情。

情感识别是目前最有可能的应用。比如,商业公司利用情感识别算法观察消费者在观看广告时的表情,这可以帮助商家预测产品销量的上升、下降或者是保持原状,从而为下一步产品的开发做好准备。

机器除了识别、理解人的情感之外,还需要进行情感的反馈,即机器的情感合成与表达。与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类似,机器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语音、面部表情和手势等多模态信息进行传递,因此机器的情感合成可分为情感语音合成、面部表情合成和肢体语言合成。

其中,语音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人类总是能够通过他人的语音轻易地判断他人的情感状态。语音的情感主包括语音中所包含的语言内容,声音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显然,机器带有情感的语音将使消费者在使用的时候感觉更人性化、更温暖。

从情感计算的决策来看,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纯理性的决策过程往往并非最优解。在决策的过程中,情感的加入反而有可能帮助人们找到更优解。因此,在人工智能决策过程中,输入情感变量,或将帮助机器做出更人性化的决策

微软的研究人员曾在这个问题上给出过答案,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周围血管搏动测量(Peripheral Pulse Measurements)的内在奖励的强化学习新方法,这种内在奖励是与人类神经系统的响应相关的。研究人员假设这种奖励函数可以帮助强化学习解决稀疏性(sparse)和倾斜性(skewed),以此提高采样效率。

“情感”鸿沟的跨越和未跨越

情感智能是让机器更加智能的关键,具有情感的机器不仅更通用、更强大、更有效,而且将更趋近于人类的价值观。在人类科学家长期的努力下,横亘在人脑与电脑之间的“情感”鸿沟正在被跨越

2014年5月29日,由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开发的一代小冰开始了微信公测,在3天内赢得了超过150万个微信群、逾千万用户的喜欢。微软小冰,可以说,就是一个初步练成情感计算的人工智能。

微软小冰的开发团队负责人李笛曾表示,小冰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平台,已经在技术、产品、数据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正循环。换言之,小冰积累的大数据已经足够多到能够让小冰实现自我进化

2017年5月,“微软小冰”出版了第一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其中部分诗作在《青年文学》等刊物发表或在互联网发布,并被宣布享有作品的著作权和知识产权。正如小冰在诗歌中作出的自我陈述:“在这世界,我有美的意义。”

如今,小冰已经积累了百亿轮与人类的对话信息,从中提取了海量历史数据,这些海量数据已经足够多到让小冰对未来对话的判断准确程度超过50%。某种程度上,小冰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记忆、认知与意识能力

如今,随着大量统计技术模型的涌现和数据资源的累积,情感计算在应用领域的落地日臻成熟。当然,任何一门技术都有其技术曲线,情感计算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方面,情感计算必然面临群体情感和个体情感的矛盾。由于对情感的感知和理解存在具体的个体差异,在应用过程中情感个性化是非常重要的考量。然而,个性化和泛化能力是相互矛盾的,这也成为了情感计算的一个技术难点。

事实上,过去情感研究的默认前提和假设都是情感的群体共性,即群体在表达同样的外显数据时,内心情感状态是一致的。这令关注个体独特性时,面临数据和方法的问题:如何把控所需的个人数据量?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又是否能真正获取到每个人所谓的独特数据?

另一方面,则是对于个体的情绪计算。虽然通过控制情绪波动的幅度,能够模拟性格活泼夸张和安静内敛的人不同的情感起伏,但目前即使是利用共通的情感模拟出一个普通的人,也十分困难。机器在每轮情绪切换中比较跳跃,很难像人那样保持自然、连贯的变化。

此外,个人情感分析问题在交互领域不断衍生着新的应用方式。比如,在智能客服领域有效检测用户情感;日趋成熟的测谎技术,也能够在话术引导下通过生理参数,甚至仅仅是音讯和视频信号等反应心理细微波动的参数来进行情感分析。

但是,个性化服务却也面对隐私保障的挑战。个性化的情感计算必然让渡用户的更多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隐私能否受到有效保护还未可知。

可以预见,情感计算在未来将改变传统的人机交互模式,实现人与机器的情感交互。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的范式转变,从数据科学到知识科学的范式转变人工智能在未来我们交出一个更好的回答

(0)

相关推荐

  • 被可穿戴设备绑架的我们、以及人机新未来!

    年初身体有些许的不适,突然想到有一段时间没去医院体检了,于是乎就去正规的三甲医院做了一个全面的体检,正赶上医院有打折的888的全身体检大礼包,于是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毫不犹豫的就选择了这个多达三四十 ...

  • 扒一扒电影史上的机器人灵魂

    盘点一下人工智能电影历史上最好的几部电影. 1.机械公敌(I,Robot) 公元2035年,是人和机器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智能机器人作为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人类伙伴,逐渐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由于机器人 ...

  • AI的作用

    AI 即人工智能,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 ...

  • 人工智能是不是很快会全面超越人类?

    人工智能从技术角度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在计算智能方面,机器已绝对超过人类:感知智能就是让计算机能听可看会说,现在基本上可以与人媲美,在医学影像读片等特殊任务中甚至超过人 ...

  • 陈根:制造“火星氧气”,走向遥远深空

    文/陈根 2020年的火星赶集令人们印象深刻.2020年7月,阿联酋"希望号".中国"天问一号"和美国"毅力号"相继发射太空,开始了火星探测 ...

  • 陈根:打破传统认知——肿瘤细胞摄取葡萄糖水平并非最高

    文/陈根 早在1922年,德国著名医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Otto Warburg就指出,癌细胞会以非常高的速率消耗葡萄糖,无论是否有充足的氧气,癌细胞都可以通过糖进行活跃地酵解. 这种癌细胞使用糖解作 ...

  • 陈根:机器与人,走向辩论可能

    文/陈根 比尔·盖茨曾说:"语言理解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 其中,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NLP)是将人类交流沟通所用的语言经过处理 ...

  • 陈根:数字疗法与人工智能,助力识别早期黑色素瘤

    文/陈根 黑素瘤是迄今为止最致命的一种皮肤癌,仅在2019年,美国就有7000多人死于黑素瘤.早期发现这种疾病大大降低了死亡风险和治疗费用,但广泛的黑色素瘤筛查目前尚不可行. 美国大约有12000名执 ...

  • 陈根:新算法无人机,走向无人机未来

    文|陈根 近年来,无人机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大众视野,并在航拍.农业.快递运输.灾难救援.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救灾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但是,由于其电池续航能力有限,无人机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

  • 陈根:衰老带来认知衰退有望逆转,小分子药物的可能

    陈根 知名科技作家为你解读科技与生活的方方面面.13小时前 文/陈根 人口老龄化已逐渐成为当近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对抗衰老也得到了学界和社会更多的关注. 人体的衰老是一个复杂 ...

  • 陈根:两难选择,人工智能如何应对?

    文/陈根 选择分轻重,更分难易.简单选择只需根据目标做出判断,但对于两难选择来说,则是一种更复杂的思考和抉择.同时,两难选择,也是生活的必经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两难选择里的大脑机制,将 ...

  • 陈根:3D打印,高速增长走向制造未来

    文|陈根 从3D打印的商业应用和市场化来看,经过30多年的发展,3D打印行业已经形成一条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制造3D打印设备所需的零部件.打印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原材料.设计和逆向工程所需要的软 ...

  • 陈根:2D材料助力人工智能进阶,存储处理二合一

    文/陈根 机器学习应用程序的日益重要,也推动了技术的开发,而更小.更节能的计算机芯片则一直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这意味着可以在相同电路中处理和存储更多数据.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计算机芯片的能量效率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