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米市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图片与本文无关)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古训,让人想到昔时天池米市。
天池米市兴市早,规模大,比盐市兴旺。不仅因为天池是永宁河中部盐米等物资集散地,聚散地域广,人们每日必须,米的需求量比盐多,还因为天池盛产稻谷。
天池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浅丘区,土地肥沃,从鸡罩山、凤凰山和高木顶流下的林泉,沿途分别汇成五条小溪,蜿蜒流入永宁河。这里水源丰富,良田万顷,盛产水稻,是叙永县的鱼米之乡。古代人沿永宁河修房聚居,形成天池场后,就有了米市。
明洪武年间疏通永宁河道,场镇增容,商贸扩展,物资聚散,商贾行人往来,饭店、酒店、小食店需米量倍增。加上泸州、重庆等外地粮行前来大宗采购大米,水运价廉,米质优良,购价成本合理,销售盈利丰厚,因而,每日粮船泊岸,米市繁忙。米市催生天池场上和乡间修了大米加工作坊,码头上建起粮仓。邻近天池的太关、水尾、大石、麦地、兴隆、马岭等地黄谷和大米亦转运到天池出售。天池米市进一步扩大繁荣。
天池米市,位于镇北永宁河畔,为一大坝,名曰米市坝。米市与水码头相连接,又与镇闹市十字口、盐店头街道相衔接。米市东北建有禹王宫,宫前一对石狮雄踞。北有东皇庙,西临永宁河岸有两棵古榕,绿荫盖坝。坝里摆满大筐小袋出售的大米、酒米、碎米,成为米的世界。售米者立于米旁,购米人比货讨价。满市人群蠕动,嘁嘁私语。小买小卖者,当面谈定。粮行巨商,大宗买卖者,另有规矩程序。购者用手在米箩筐里上下翻看,抓几粒放入口中齿咬舌品,认准米质,确定购量后,在讲米价时,将长布衫下摆提起,右手插向长衫里面,售米人也将右手伸入,购销二人在衫内用手指示价。只听到售米人说“这个。”购米人说:“这个。”暗处操作,旁人不知价位。经返复多次讨价还价,双方议定后,交易才初步确定下来。
米市交易场所是在东皇庙大殿。米市交易由专人主持负责。主持人必须是公认的办事公道,一丝不苟,并经当时地方授权的人。他掌握有县衙门制作的、经验证、全国统一的米市交易量具。古时出售大米,不用秤称重量,而是用容器计量容积。容积单位为合、升、斗、石。其进位为十进位。量具分别是,“合”用竹筒、“升”和“斗”用木质制造,形状为正方立体内空有底梯台,上面中空有木把,便于手执操作,另配木“斗”刮,俗称“斗刮刮”,用小圆木制成T形,横木供量米时刮平量器,竖木顶端方便刮时手握拉动刮米。每个量具边口有官府制作验证火印,以防假冒。主持交易人面前簸箕上放着“斗”,交易双方到来,一人负责倒米入“斗”,经量度后,将米倒出,一人负责记数,由主持人负责执斗刮米度量。执斗刮是一项专业技能,必须手稳力均,入斗内的米经斗刮前推后拉,达到米平斗满,公平公正。交易完成,按出售量大小用大米支付交易服务费。
天池米市出入自由,交易公平,管理井然,成交量大。每逢农历一、四、七赶集时,米市特别拥挤。为方便选购,卖米的自然分为大、小区域。大米区域最广,本地乡村盐井坝、向阳坝产的米,饱满白亮,甲寨、凤江产的米,纯净无糠。外乡运来的米各具特点,有红花米、岩上米、坝田米,品种齐全。酒米区和碎米区区域小,酒米任做糍粑、黄耙、肥儿粑、做酒米饭的买主选购,碎米由做泡粑、浑水粑顾客买空。每天下午散集时米市坝平静了,令人吃惊的是米市全坝干干净净,仿佛没有人到过此地。
东皇庙米市交易赶集期和未赶集日都在进行。特别是粮船多,码头粮仓无米,要抢运急补时,负责交易人忙碌得连午饭都吃不上,在庙里买粑粑过午。
天池米市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是叙永全县乡镇米市中最大的,年购销上万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3年,实行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政府在天池天堂湾修建了万石粮仓,开办了大米加工厂,设立了粮站,粮食不准个人自由买卖,米市消亡。
如今,米市坝地名被天池镇老人提及,而青年人不知名由,唯有坝边古榕知晓,只有穿越时空隧道才可寻觅。
了解永宁历史,品味永宁文化。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