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 俏皮话 | 杨建英专栏

失落的村庄之

歇后语 俏皮话

杨建英

有句俗语叫: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这话听着邪乎。

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老家农村,村连村、户连户,有的同吃一河水,共耕一块田,风俗上能有多大的差别?要是说每个村有每个村的小秘密,每个村都有只有本村人能听懂的话,这到差不多。

就说我们大马村吧,就有许多村人自创的土语、俚语、歇后语。

比如:在《想良乡》一文中就有“王老太太上良乡——县去”这句话。解放前,良乡是个县。所以村里的老人上良乡,你若问他去哪呀?他们就说“上县”、或干脆简称“县去”。加之“县去”这个词与丢人现眼同音,又加之王老太太去良乡的次数多点,等等吧,于是一个只有我们村人能听明白的“谚语”诞生了。

又比如:在《大马村记事》一文中,又有“大马村三件宝——蚊子叮、圪蚤咬,晚上睡觉蛤蟆吵”“驴拉车、马驾辕、儿子赶车不要钱”等俚语。除此之外,今天再说三个吧。

李志新的耳朵——配嘚儿!

有句歇后语叫:“聋子的耳朵——配嘚儿”。 “配嘚儿”就是摆设的意思。这句话现在看来很有歧视残疾人的意思。可当年农村哪有这些讲究。

那怎么变成了“李志新的耳朵” 呢?难道李志新也是失聪之人?不是,李志新非但不失聪,而且比别人还多几个“聪”——聪明之极!

他当过兵,见多识广,心灵手巧。会修各类农机具、无线电,这在农村算得上是极品人才。

那年,村里要买拖拉机,选拔一名拖拉机手。好家伙,这在当年不亚于现在开奔驰、宝马。年轻人谁不动心。因此,体检那天,全村的适龄青年都聚到了公社卫生院,接受选拔检查。

李志新也来了——当然要来!

他一路过关斩将,几乎所有体检项都是优。就剩最后一项,测试听力了。这时,外面进来一伙人,扶着一个满脸是血的老人。李志新一看大惊失色,那老人是他爹。

他爹在后园子看西瓜地。一群野孩子偷瓜,追赶时被一块砖头击中。

李志新闻听怒火万丈,可是,最后一项听力测试在等着他。

所谓听力测试,其实很简单。就是卫生员手拿一个类似U型磁铁的音叉,在腿上敲一下,再放到你耳边晃动,耳力好自会听到嗡嗡作响。

可是,那天卫生院的音叉坏了。小卫生员只好在他耳边轻声说:拖—拉—机!

李志新正在气头上,心乱如麻,听岔了。

他一回头,怒目横眉地对卫生员说:你妈B!

咯吱窝里夹柿子——没这么(漤)懒的!

我们大马村所属的房山区是著名的磨盘柿之乡。

成熟之际,漫山遍野火红一片。像极了房山人掏心掏肺的火热性格。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杮子红了皮”,这句标本式的、红彤彤的民谚,基本上没我们村儿什么事儿。因为,我们村儿平安“无柿”。

大马村是个平原村,有几棵枣树、几棵梨树,一片桃树、杏树、李子树,就是没有柿子树(作为农村孩子,心里边不装几棵果树,那童年就真的是惨不忍睹了)。

我们村人想吃柿子,只有从山里边弄。因为当年路途遥远,且路况又差,太熟太软的柿子,禁不起颠簸。从而,造成我们只有吃生柿子的现状。

熟柿子,那是多大的诱惑呀!

皮薄透明、吹弹可破的“一兜儿蜜”。咬一口“吸溜”一声,红色蜜汁儿喷涌而出。像久别的恋人,亲吻有声,“小舌”互搅,那滋味.....嘿嘿!

可生柿子就大煞风景了。

青杮子涩人,舌头“拉不开栓”。咋样克服这种“猴急”的心魔呢?答曰:人工催熟。

人工催熟法,土名曰“漤”。读:“ lan”,与懒字同音。

漤柿子因居处不同,方式也各异。小河边的,把青杮子投入河中,沙土埋了,采取自然脱涩。不挨水源的,在家用温水泡。缸里盆里每天换一遍温水。自然方式,脱涩时间长,须十天半月;加了温水的,五六天即可。

如果还有更简洁、省事儿、偷懒的方法,可能就是用“胳肢窝夹着了”——那里边热乎呀!于是,一条民谚脱颖而出。

我们村对于那些偷奸耍滑的人,常用此话训之。

那年,老师罚我抄生字,每个抄两遍。我一手握两支笔,一气呵成。后,事情败露。老师严厉斥责我说:咯吱窝里夹柿子——就没见你这么懒(漤)的!

年糕掉豆——找拍!

每到年关,一进腊月咱农村就忙活起来了。城里人发明的那首“筹备新年倒计时歌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与我们农村的过法不尽相同。

甭看城里人说的热闹,但做的不一定咋样。

他们大都是图方便花钱去买。也不能说他们懒,而是条件有限。

比如说磨豆腐吧,在城里谁家有驴有磨折腾这事儿?

农村可“不”!宽门大院,大把的农闲时光,有过年的紧迫感,却没有局促感。一进腊月,农村人就宽宽绰绰滴准备年货。其中,蒸年糕就是一个大项目。

先是淘黄米、泡黄米、“占碾子”(用碾子的人家太多需要排大队)、推碾子撵黄米(要相互帮忙。这东西黏性大,碾子推得不能太快,要匀速慢行,体力消耗极大。)、过细萝筛面、蒸年糕。

年糕的蒸法——盘锅台、烧柴火、水翻花,锅里的“大箅子”(笼屉)上铺上白纱布,先铺一层泡好的红小豆,再撒一层厚厚的黄面,之后就是一层红枣 、一层黄面的累加,要弄得瓷实了才行。最后,盖上“降蓬”——一种用稻草与秫秸制作的蒸年糕专用的锅盖。当浓香湿重的白气塞满房间,随便走进一家,不用吃,闻一鼻子都能饱。

年糕蒸得了,出锅时要提起那层纱布,倒扣着放到案板上。检验一个主妇水平的时候到了。揭开纱布,讲究上面那层豆子不能掉一颗。如果豆子松散,就要使劲“拍”实了。

于是,一条“村谚”应运而生:年糕掉豆——找拍!比喻,对那些做人懒散、“没正型儿”的家伙,要狠狠教训才是。

这条村谚应用之广令我吃惊!

还说我吧。那年我们班从外地调来一个新班主任,刚来半个月,就召开家长会。会后,他留下我娘,谈我学习的事。他们的对话我在门外都听到了。

他说:这小子很聪明,就是不正经“玩儿活”(用功)。

我妈说:您该打就打,该骂就骂!

他冷笑一声:哼哼,我看他就是“年糕掉豆——找拍”!

作者简介

杨建英,男、北京人。现为新疆阿勒泰地区文联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文艺报》、《散文百家》、《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报刊。曾出版散文集《老山城》、随笔集《山城密码》、报告文学集《新疆脊梁》。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小说家专辑

(0)

相关推荐

  • 市井北京的俏皮话

    北京人说话聊天当中,您会经常听到一些俏皮话儿,什么是俏皮话儿呢?俏皮话儿一般是精短的上下句结构,上句做叙述,下句抖包袱.据说歇后语起源于唐代,"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 ...

  • 柿子甜蜜好吃,农村很多人种来卖钱,高产柿子做好修剪很重要!

    欢迎来到村小农网,这里将是你农村创业赚钱的秘密基地. 柿子吃起来味道极好,营养丰富,还有助消化和增加食欲的作用,食用价值极高.所以男女老少都爱吃,种植效益还不错.在种植时做好修剪极为关键,下面跟随村小 ...

  • 游 寺 庄

    一 平直宽阔道, 土沃地肥丰. 门口清泉绕, 青砖瓦盖房. 崖巉潭水映, 绿树傍家园. 此处桃源境, 村名叫寺庄. 二 青龙山麓寺庄泉, 汩汩甘泉涌又甜. 山映泉中一美画, 同窗驻足已流连. 注:寺庄 ...

  • 树熟儿之七月枣 | 杨建英专栏

    树熟儿之 七月枣 作者:杨建英 缘 起 大马村人对果木树敬畏有加,这从对这些树所结果实的称谓上看得出来.凡苹果梨桃.海棠杏枣,一律称之为"树熟".仿佛树是一位厨艺高超的大师傅,所结 ...

  • 守岁 | 杨建英专栏

    失落的乡村之 守岁 作者:杨建英 序言 从手机上看到,某著名作家发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倡议:呼吁有关部门出面,能否把<春节联欢晚会>向前或者向后移动一天,留出三十儿晚上专门用来守岁. 也是在手 ...

  • 年夜饭 | 杨建英专栏

    失落的乡村之 年夜饭 杨建英 大马村的年夜饭并不真的在夜里吃,差不多都是下午三四点钟就开始了. 当我"肉醉"晕头推开房门,奋力咳出卡在喉咙中的鱼刺时,泪眼朦胧地扭头看到,夕阳已经沉 ...

  • 形散、神散、情不散 | 杨建英专栏

    形散.神散.情不散 --作家克兰<再见阿勒泰>一书(跋) 杨建英 克兰想要出书,他把多年来写的关于阿勒泰的文稿都搜集出来--诗歌.散文.杂文.新闻特写等等,"杂七杂八" ...

  • 蒸窝头 贴饼子 | 杨建英专栏

    失落的乡村之 蒸窝头 贴饼子 杨建英 一 我是吃窝头长大的. 窝头是楔进我童年记忆的一枚钉子.虽然早已锈烂体内,但它的尖儿依然锋利无比,时常把我扎得龇牙咧嘴. 随着年岁的增大,我的怀旧情绪泛滥无疆.我 ...

  • 黑石问天 | 杨建英专栏

    <金山八景>之八 黑石问天 杨建英 我一直想写一写阿勒泰的石头,我认为,生活在阿勒泰的文人不会写石头,恰如生活在江南的文人不会写水一样--屎蛋!从某重意义上说,阿勒泰的历史就是一部&quo ...

  • 神掌清流 | 杨建英专栏

    <金山八景>之七 神掌清流 杨建英 我曾在八景系列文章开篇词中说过,金山八景只是我的个人视点,一家之言.这八景之中,城内景点五个,城外三个,分季节不同,时令差异,将每一景点最为" ...

  • 小巷寻幽 | 杨建英专栏

    <金山八景>之六 小巷寻幽 杨建英 将山城的十条小巷列入金山八景,是有所考虑的.小城虽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是,真正展示城市文化的旅游景点还是很少.除了驼峰.桦林.将军山这些自然景观之外 ...

  • 克兰听波 | 杨建英专栏

    <金山八景>之五 克兰听波 杨建英 著名作家高建群先生曾在一篇写阿勒泰城的文章中,说过一句关于克兰河的话,非常有意思:"城不大,中间一条'叮当作响'的大河穿城而过......&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