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半个店
寿县:半个店
崔小红
寿县有一个自然村,名叫半个店。
它生在八公山的西麓,长在淮河的东岸。桃花朵朵的郝圩村在它的东南角,清音袅袅的茅仙洞位于它的西北方。寿凤古道穿境而过。
在进入半个店自然村的三叉道口,竖着一块镇路的紫禁石,上书三个大字——半个店,落款是“余秋雨题词”。这让我刮目相看,决定进村瞅瞅。
进村的水泥路在果林里蜿蜒,青白的梨子挂满梢头,葡萄架上缀满白色的果袋。小路安静,偶尔会有一个农民从果林里走出来,肩上扛着锄头。对,就找他打听一下情况。
请问余秋雨来过半个店吗?
你说哪个?余春雨?我没听说过。
不是余春雨,是余秋雨,大作家。路口的“半个店”那三个大字是他题写的。
我不知道余清雨是哪个,你到村里问问去。
小路弯弯曲曲,越来越靠近淮河,水边的湿气飘进半个店。傍晚时分,小村里人来人往,老人孩子,男人女人。走过或是停下,一切自然而然。
他们与我唠嗑,不疏不近。他们按照他们的理解,向我解释着“半个店”的由来。这时,半个店里的村民,人人都变成作家,都有自己的行文思路,故事梗概都成竹在胸。
作为作家,他们又都不知道余秋雨这位大作家的存在。当然,他们最终还是知道了余秋雨。
我眼前的作家们反过来问我,你来问这些东西做什么?
同行的文友想介绍一下我是位作家,在采风。我以眼神阻止,不介绍最好。
封建社会,文人地位高,是因为文人官吏化,王安石是诗人,更是宰相。按理说,当代作家摆脱王权束缚后,拥有人格与文格,能够通过笔墨独立传达思想,可电灯虽亮——其实不燃(然)。热热闹闹的作家洪流,险成洪灾,且鱼龙混杂。大作家余秋雨为“半个店”题词,村民尚且不知,我仅仅在淮河岸边走了几步,又算什么呢?
我回答:“这里山青水秀,果实累累,就顺道进来看看这个世外桃源,感受一下淮河人家当代的富足生活。”
据1991年印刷的《寿县地名录》记载:半个店,旧时为过路小店,村被路分成两半,因名,27户,1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