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梁上的“负担”

导语

日前,山西省长治市宣布从2022年开始,裸眼视力考核将纳入学生中考总成绩。政策一出,关于其利弊的讨论迅速引发了网友热议。作为目前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将视力成绩纳入中考总成绩的地方,长治市所释放出的信号显而易见——“学生近视问题日趋严重 预防治理迫在眉睫”。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用眼的主战场,对学生科学用眼、预防近视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7亿数字的背后

近视情况到底有多严重?

近些年来,眼镜似乎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公交地铁上、教室书店中、商场餐馆里……越来越多的人戴上了眼镜。那么,我国的近视情况到底怎样呢?

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显示,在2012年,我国已有4.5亿左右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近视,并且当时数据统计的是5岁以上的人群,5岁以下的并未统计在内。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18年的近视人数已达到6亿之多。六年间,我国近视人数不断攀升,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中青少年近视率更是位居世界首位。

尤其在儿童青少年这个近视的重灾区,形势更是异常严峻。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的近视率已达53.6%,说明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儿童青少年受到近视的困扰。其中,6岁儿童近视人群占比14.5%,小学生近视人群占比36%,初中生近视人群占比71.6%,高中生近视人群占比81%。

近段时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视力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与2019年底相比,2020年上半年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综合往年数据来看,在尚未过去的2020年,预计我国近视人口数量将轻松突破7亿大关。7亿数字是什么样的概念呢?意味着我国有一半左右的人患有近视,形势极其不乐观。

除了7亿数字带来的正面冲击外,换个角度看,悄然兴起的视力矫正机构也是近视人数与日俱增的印证。随着近年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各种视力矫正机构悄然兴起。企查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0月,我国共有企业状态为在业或存续的视力矫正相关企业0.51万家。此外,从2015年到2019年这5年中,视力矫正相关企业年注册量也在不断攀升,其中2015年注册量仅为438家,而到了2019年已达1643家,增长了近三倍之多。

内外因素交错

顽固的近视“症结”

近视眼的病理实质是眼球出现器质性改变,并且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一旦近视就不可能再恢复原有视力水平,只能通过佩戴眼镜或手术来矫正缓解。因此,虽然它不是什么绝症,但却像“狗皮膏药”一样粘人,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那么,儿童青少年为什么会沦为重灾区呢?

造成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因素主要来有两种:一是先天遗传因素,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双方或一方近视,孩子患有先天近视的几率就会增大;二是外部环境因素,也就是用眼不当导致的后天近视,这类近视一般是由于上学后,孩子学业增加、户外活动减少等原因造成的,也是我国青少年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

从外部环境看,某种程度上,儿童青少年近视是我国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负产品”。从小,老师、家长经常提醒孩子“注意姿势,与书本保持距离,别老驼着背”,眼保健操也是每天必做。所以良好的学习姿势和用眼习惯也曾深埋孩子心中,大多数孩子并不是先天就有近视。

但随着学业日益繁重,学生逐渐被成绩所桎梏,深陷在分数的沼泽中,逐渐忘却了对学习“主武器”眼睛的保护。一天两次的眼操,与越来越厚重的教材相比也显得杯水车薪,只能起到缓解一些疲劳的作用。这样长期不科学且高强度的用眼,如果再叠加光线不佳、字迹过小或模糊不清、缺乏户外活动等因素,更加促使近视情况的加剧。

近些年电子产品的普及,也是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一大诱因。儿童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且自控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电视、电脑、紫外线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导致视力下降。电子时代的到来,使得孩子的眼睛在五花八门屏幕上的时间越来越长。而孩子在使用平板、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时,瞳孔会不断进行收缩以适应光源的变化,致使调节瞳孔的睫状肌一直保持紧张状态。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松弛,晶状体就会过度屈曲,导致睫状肌痉挛,最终造成导致近视。

此外,微量元素缺乏、营养成分失调以及大气污染也可能近视的诱发因素。

任重而道远

这份负担如何“摘下”

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预防治理之路任重而道远。2018年,教育部和国家卫健委共同制定目标计划,力争到2023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逐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逐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计划到2030年,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那么为了完成这些目标,当下我们是怎样做的?还需要注意什么?

“+”“-”并行的政策

为了切实有效的预防治理青少年近视问题,国家正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要求学校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提高体育课重视程度,缓解学生眼部压力;另一方面出台多项减负政策,减轻学业压力,减少学生用眼时间和频率。

2018年年初,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矛头直指中小学课业繁重这一痛点,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以及政府等各方的责任;就在近日,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同时提出要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计分方法,科学制定并逐步提高分值,推进高校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

这些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学生将有更多的户外活动放松时间,有效缓解用眼压力,为预防治理近视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电子时代——适应成关键所在

如今的学生是被电子设备全面包围的一代,据有关数据显示,小学生1-3年级拥有手机的比例为77%,4-6年级为82%,而初中生更是高达92%。在平均每天使用时间上,1-3年级平均每天使用47分钟,4-6年级108分钟、初中127分钟。时代的潮流无法左右,电子产品的普及已是大势所趋,完全与之割裂几无可能,也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此外,现在许多学校都会采用电子设备教学,手机、平板也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必备工具。而学生集中注意力是需要时间的,一般需要15-20分钟左右集中注意力,才能达到“沉浸式”学习的效果。如果每次使用电子设备学习不超过15分钟,会导致课程进行不流畅,学生无法专心学习,最终降低学习效率。

所以使用电子产品时,儿童青少年应做到科学合理的使用,不必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手机、ipad、电脑等电子设备,倡导引领他们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才是关键。临床研究表明,连续观看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屏幕30~40分钟后,休息远眺10分钟,就能有效避免近视发生或减缓度数加深速度。

结语

青少年近视问题,作为多年以来的顽症,在预防治理上不能只依靠某个部门或某一群体的努力,除国家自上而下的引导外,还需学校、教培机构、家长学生等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自觉。况且以现有的医疗技术,近视尚不能完全治愈,具有不可恢复性。既然一旦染上就无法摆脱,那不如直接将它扼杀在摇篮中,重视眼部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使鼻梁远离这份多余的“负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