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078期
2015年5月29日下午回村,看见几个村民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大书,我出于好奇凑近去看,村民说:“这是咱村吉锁写的书,每家每户送一本,可以去他家领取……”我借过来看了一下封面,果然不出所料,是《清雅居札记》!这本书也是我久久期待看到的一本书,因为它凝聚了作者十几年的心血……
作者陈吉锁,阳城县蟒河镇孔池村人,1946年出生,1971年参加工作,2001年退休后回到家乡孔池村居住。在村里将自家旧房改建成一座新宅院,别人家的新房都用瓷砖,他的很另类,红砖之间是白灰抹的,也很不错。
之所以说对这本书很期待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因为他爱好摄影,退休后在为村里的老人免费照相,还每天拿着相机拍下了村里所有的老宅院,好像还对孔池村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还在研究村里的家谱之类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有幸到他家,看见他电脑里大量的照片,有村容村貌的照片,有很多老年人的照片,有村里老宅院的照片,还有他为整个村的老宅院画的平面图,还有他的部分研究文件……当时由于时间关系只是短暂一瞥,但已经感觉到他正在做的事情肯定是一个大工程。我看见桌子上放的手稿的封面写着 《清雅居札记》,一问才知的确是在做一篇大文章,当时我不禁说:“希望能早日看到您的大作!”他当时淡淡一笑,但我心里真的很是期待。如今这部大书已经付梓出版啦!我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忙把孩子送回家便直奔他的家里去索要新书。
到达家里时,他正和夫人坐在大门口,夫人手里正好拿着这本书,我表明了来意,他又是一笑,这次的笑容明显有些倦意,或许这本书的出版花费了他太多的精力和心思——这是肯定的,但能出版总算有种完成感和成就感。他让我和他去他的书房取书,随即送给我一本,并说拿回去好好看看。
我不善言辞,用充满敬意的笑容以示谢意,出门一路回家,看着手里这像词典一般厚度的大部头,不免感慨几多……
该书图文并茂,共分:村事拾遗、世族追记、史海钩沉、文辑逸事、书信往来、古稀回首六大章。前有孙加慧作的名为《寻根问祖感恩人,著书立说后人铭》的序,后有附录和后记。该书可以说是对蟒河镇孔池村及其周边陈氏一门家族史,阳城南部的生活习俗、地区方言的百科全书;又是民国初年到阳南政府成立抗日救国的奋斗史,还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变迁史,同时也是作者家族的生活史。我拿到该书,翻看第一章和第二章,再次验证了我当初的感觉,庞大的工程,巨大的工作量,一部含金量极高的大部头巨著。
在第一章【村事拾遗】里作者很正规的从地理位置、区划沿革、地名汇集、本村方言和文化习俗等方面来展示孔池村的来龙去脉。这样正规的研究和表述让我立即对故乡和作者肃然起敬。在文化习俗里又详细介绍了村里学校的变迁,历任校长和部分教师的变迁,还有村里医疗、剧团、体育文娱、婚事、丧事方面的变迁。还有对村里留存的古迹碑记的研究和考察,还有村里古建筑和新建筑的变迁研究,还有村里的老宅院和院里居民的变迁记载,还有本村的许多传说故事,还有现在难以见到的许多文书契约的图片和文字。
第二章【世族追记】更是鸿篇巨制。从本村陈氏宗族开始概述、寻根溯源、陈姓堂号、宗族特征、陈门寄语,将陈氏宗族的情况进行了详尽而正规的考证和研究。第二节三门三户。作者用图表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对本村陈姓和外村迁至本村的其他姓氏的先祖以及世代人口传承做了详尽的说明,其中还包含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可以帮助全村人更好的认祖归宗,理清来龙去脉,真是功德无量啊!之后作者还对陈氏坟茔中的老坟地进行了考证和研究。这两章共计173个页码。字字句句皆是作者在历经千辛万苦,收集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考证出来的,其内容的庞大与复杂让我读了好几遍都难以真正了解其精髓,但已经感觉其的伟大!后面的章节也有翻阅,但未来得及细看,但依然如前两章一样结构完整,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很多已经湮没在历史烟云里的资料仍被作者挖掘出来呈现给读者,既有作者个人和家族的历史,也有关于本村的很多陈年往事,可以说本书的史学价值和文献价值非同一般。后记的篇幅比较短,而且要想更快更好的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写作过程以及更多的幕后花絮还是先看后记。后记里作者的有些话语让我记忆深刻。例如“不论把我开除到哪里,用不了两年,模范我还是当定了!”作者不服输、不怕难的坚强和自信让人佩服,这不仅仅只是口头上过过瘾,更是在实际行动中用事实来证明。例如 作者曾经的愤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流逝,转化为一种更有境界的看透。作者说:“错的也错了作为教训,对的就对了作为经验。”作者写道:“日月轮回无尽头,生老病死终有时,冤冤相报何时了,快乐神仙无恩仇。”说的真好,作者感悟到与其把当下的精力继续投入到昨日的是非曲直里浪费,还不如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今后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作者感悟到别拿昨天的、别人的、自己的失误或者错误来惩罚今天的自己,最终必将让每一个今天浸泡在昨日的泥泞里,成为又一个新的错误。不抱着错误进棺材,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作者如是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作者的顿悟让他在退休后的十余年里有了一个华丽转身,如他所说,他一头扎进故乡这片热土,修建了新房并命名为“清雅居”,开始了新的征程。研究考证,走访调查,摄影取证,写作编撰……历经15年,作者将最终的成果——《清雅居札记》奉献出来,并免费赠送给本村每家每户,功德无量!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后记里说到本书的出版也是充满坎坷,书稿于2007年送到印刷厂,2008年春拿到初稿回来修改,只是本村各家的家族演变部分,作者和自己的好友去曹山陈家庄进行了多次取证,还下河南、上固隆、到晋城,整整一年好不容易弄了个差不多,要到印刷厂印第二版,想不到自己的电脑出事了,多年辛苦的结果一下子化为乌有……这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其中的无奈与心酸啊……到了2011年,经过奋斗的书稿终于送达印刷厂,不久又一个噩耗传来,印刷厂的电脑也出事了,他们也得从头再来!一本书,印刷厂努力了八年,终于出成品了!这真是好事多磨啊!不过作者也感谢这两次失误,才使本书的内容更丰富,水平更高一级!用台头话说叫“迟饭是好饭,慢工出细活。”作者后记的落款时间是2015年5月1日,作者退休回乡的时间是2001年……
最后我插入了下面这张图片,以表示对本书及其作者的敬意,这张图片里,这本书的书脊看起来更像一座丰碑!这是作者献给故乡,献给父老乡亲,献给自己和自己的父母、家人、亲友的一座丰碑。同为孔池村人,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故乡曾有的辉煌,领略了故乡历史的变迁,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方方面面的细节,同时也加深了对故乡风土人情的了解。现在教历史的我,面对这部关于一个村的文献著作,作者研究、考证的严谨和认真出乎意料,本书涉及的历史资料的直观性和丰富性,让我对自己从教的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知修史编志这类工作的艰辛和严谨,绝非儿戏。遥想西汉司马迁用尽一生编撰《史记》是何等的辛劳?还有司马光、曹雪芹、李时珍……每部流传至今的精品都是心血的结晶啊!2001年至今,作者用坚持和耐心、用心捧出了15年来的成果,况且他的成果还不仅于此。因为本书只是他研究内容的其中一部分,还有他在村里做的其他实事……再表钦佩,在此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