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铂医药董事长王劲松:病人需求与创新力成为创新药企发展的双驱动能
王劲松博士
王劲松博士,和铂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创立和铂医药前,王劲松博士任职于赛诺菲,担任中国研发中心总裁和亚太区转化医学负责人。他曾担任哈佛医学院的主治医师和临床研究员,并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Laurie Glimcher博士实验室完成分子免疫学的博士后训练。
和铂医药是一家专注于创新药研发、商业化及全球运营的生物制药企业,针对肿瘤及免疫性疾病领域创制具有巨大临床价值的生物新药。公司利用强大的核心技术平台组合快速打造出兼具高度创新和差异化的抗体药物管线,开拓新型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抗体药物产品管线, 并围绕自有技术平台拓展合作与授权业务。成立五年,和铂医药已经完成港股上市,各领域研究成果丰硕。
2021年6月,新康界有幸采访了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劲松博士,聆听了王劲松博士关于中国创新药行业、国际化、研发、资本化等方面的洞见。以下为访谈实录:
一、谈企业管理
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
新康界:我们了解到您作为华人抗体协会顾问、药物信息协会(DIA)中国区顾问委员会前任主席,曾经在哈佛医学院担任主治医生,同时也拥有非常丰富的药物研发和转化经验,相信这些临床治疗和研究经验对您创办和铂医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您的经验来看,在创办一家创新药企业时,作为管理层应该如何将研究背景与商业化相结合?
王劲松博士:和铂医药的发展方向是要做到以病人需求为最高目标。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研究和临床背景、产品开发和今后商业化都有一个共同的聚焦点,就是病人需求。基于这个原则,不管是我们的研究背景、临床医生的背景、产品开发和今后商业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患者需求。和铂医药已经过几年的运营,并于去年登陆港交所,征途漫漫,初心未变。而且我们越来越坚信这个目标是一切工作的驱动力,也是正确的方向。
新康界:您认为创新药企业需要哪些领域的人才?和铂医药是如何管理创新药人才的?在人才激励方面公司有没有一些机制支持引进人才?
王劲松博士:任何一个企业人才肯定是核心,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处在一个行业快速拓展期,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前所未有的。企业发展速度要快、决策要准、创新要强,在这个背景下面,我们对人才提出了高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性人才,更是复合型人才,多面手:第一是专业化,人才需要具备非常强的专业技术。第二是适应能力,因为整个公司发展节奏非常快,而且在全球运营,这样必须要有多方面多角度的能力才能够帮助企业的发展。第三是创新思维,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传统的模式来发展,肯定会滞后,所以对于人才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同时也为人才提供多样的发展路径和成长平台。
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和提升,我们会不断地吸引一些高端的人才,帮助公司的发展和提升。在机制方面,和铂有一系列为员工定制的个人发展计划、人才评估,通过多样的职业发展渠道在内部开放转岗,还有外部引进的方式,以多种方式、多渠道多平台来组建我们的科学家、运营和管理团队。
二、谈研发
病人需求为研发策略的核心出发点
新康界:公司的Harbour Mice®转基因小鼠平台能够产生出两种类型的全人源抗体,这两个类型的抗体都具有产生抗体药物的巨大潜能。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在目前已经签约合作的企业当中,对这个平台的使用情况是怎样的?
王劲松博士:如果将抗体分成几代的话,最早一代的是嵌合抗体,后来演变成人源化抗体,即把动物的抗体在体外进行人源化,但仍然保留了大概5~10个动物序列。最近十多年是整个行业转变成全人抗体的时代。如果你现在看整个行业发展,世界前20大企业如果做抗体的话,基本上已经进入全人抗体这个阶段,但中国还有相当多企业停留在第二代人源化抗体阶段。产生全人抗体主要的技术不外乎是转基因鼠和噬菌体展示,主要还是来自于转基因鼠,在这一点上和铂小鼠平台是行业发展的主流。
最近几年和铂医药的科学家利用技术平台进行了完整产品管线的建立。我们测试了多样的抗原靶点,从全人的正常大小的抗体、全人的重链抗体,到基于全人重链抗体的双靶点抗体,已经有几十个项目。从数量上来说,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我们自己还有合作方已有7个临床阶段的项目正在使用这个技术平台。
新康界:为什么和铂会着重去发展抗体技术平台?好的抗体技术平台对于创新药企业来说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王劲松博士:首先,技术平台为产生良好抗体为核心的产品管线提供了创新引擎。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可以专注于面对临床病人的需求、生物学活性和靶点特殊性来进行抗体的发现筛选,而不会为选择用什么样的平台、如何得到平台、使用别人的平台能带来多少价值等做多方面的思考,整个公司会非常专注于面对病人需求的产品开发。第二,工作中会因为非常熟悉这个平台,可以利用平台的特点更加高效地产生批量的新产品和产品管线。这就不仅获得了数量方面的提升,更重要也会有质量上的差异,产生出一系列差异化的创新产品管线。
除了用于自主研发以外,技术平台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化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切入点。通过和全球顶级科学家、顶级工业界合作伙伴进行深入合作,使得和铂的创新能力从某些细分领域的深度拓展到新药开发的广度上。利用技术平台,能够撬动资源和国际顶级合作方进行合作,这是我们的创新能力的体现。
新康界:我们看到公司免疫疾病药物的研发进展非常迅速,核心产品巴托利单抗和特那西普的各个适应症都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请问和铂医药一般如何选择适应症领域及研发创新方向?
王劲松博士:在适应症选择和研发方向决策上,贯穿着公司的基本逻辑。第一,所有事情都是要面对病人的巨大需求。第二,做最擅长的事情。从我自己和公司核心管理层的经验和背景来说,我们对于免疫学在学术界、工业界和临床的实践经验和资源积累非常丰富,所以现在整个公司的产品布局都是以基于免疫机理为核心的疾病的组成,虽然它在不同的领域,比如说免疫、肿瘤免疫或者眼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有不同表现,但是它们都有核心的共同点,就是这些疾病都是由免疫机理介导的,在这方面是充分把我们的资源能力最大化,和病人的需求进行直接的对接。第三,利用我们核心技术平台,能够为病人带来独特角度的解决方案。比如利用我们重链抗体相关联的免疫细胞衔接器HBICETM等去解决病人的临床需求。
新康界:目前公司肿瘤药适应症主要集中在实体瘤相关疾病,未来正式上市后,公司的肿瘤创新药该如何定价?
王劲松博士:我们关注到整个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节奏,从过去4年一次、甚至8年一次,现在建成了一个动态的调整机制,每年一调,极大地加快了新药批准、纳入医保、被老百姓广泛使用的过程,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获得更多销量的可能性。当然这也需要企业靠价格的调整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也是目前整个中国的医保和病人需求之间的新调整。在这个机制下,我们期待能够有更多的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促进临床用药的优化,使得一些疗效更好、价格更优的产品在临床上获得广泛使用。
新康界:创新药企业如何让自身的立项研发达到最大效益?
王劲松博士:首先我们会关注项目的创新性,因为关注患者需求,我们聚焦开发目前没有的疗法,或是突破目前疗法的瓶颈。作为一家拥有源头创新引擎的企业,每一个项目都会去关注它的差异化优势,有潜力为患者带来不一样的突破性治疗效果,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这种以患者需求和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立项战略,不仅体现在我们自主研发项目的立项上,包括我们当初引进巴托利单抗,也是基于FcRn靶点针对众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突破性治疗机制,我们相信它很有可能为包括重症肌无力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带来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今天,巴托利单抗仍然是中国唯一取得了临床数据的FcRn抗体,我们近期发布的临床二期数据证实了这一设想,接下来我们将全力加速三期临床研究,争取早日让患者用上这一新疗法。
只要一心想着患者的需求,让每一个研发项目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我相信经济效益也会随之而来。
三、谈国际化
优势互补的全球合作有助于提升国际化效率
新康界:全人源抗体47D11(即HBM9022)作为近期公司全球化策略的一个典型案例,非常引人注目,您能否介绍一下这次的合作细节、以及将来开发成功后商品化的一些计划?对于其他有国际合作意向的创新药企业来说,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经验?
王劲松博士:从病毒学角度来说,我们在很早之前就和荷兰顶级的病毒学专家探讨利用和铂技术平台来进行一些创新靶点的探索,全人源抗体47D11这个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乌特勒支大学全球顶级的病毒学专家,加上我们在欧洲的核心运营基地、以及长期合作方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中心,大家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来进行多方合作,快速利用技术应对病人和全球的需求来快速推进研发。这个项目已经在临床开发阶段,和铂医药已授权艾伯维进行全球的临床和潜在的将来商业化发展。
我们在这次国际合作上的经验是,第一是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平台高效的产生抗体,快速反应面对病人需求,快速地启动应对。第二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在早期,基于科学的认识,我们预判病毒很可能会产生快速变异,因此找到一个识别超级保守区的抗体株,很可能对控制疫情会起到核心的作用。第三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高端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合作网络,这个产品是我们利用和铂小鼠H2L2转基因术产生的一个抗体项目,联合世界各地的顶级科学家,结合不同场景、不同病人需求进行的多样化合作。正是因为在早期的时候就定位这些方向,为我们能够进行在全球范围内和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公司进行新冠病毒项目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谈资本
创新企业需尽量把研发投入高效转成回报
新康界:在和铂医药突飞猛进的发展历程中,资本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了哪些具体作用?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是否能契合创新药整个行业的发展?
王劲松博士:和铂能够发展到今天,跟中国把整个创新作为基本的国策、把生物医药行业作为战略性的产业密不可分。最近几年里,整个国家对生物医药行业非常精准的鼓励和支持,尤其是新药审评法规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和改革,使和铂医药还有一大批创新型生物企业能够有生存和成长的空间。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吸引了一大批专注于生物医药投资的一级和二级市场投资机构,我们非常感谢这些机构在公司创立和发展的每一步都起到核心的推动作用。
在公司成立的早期2016年、2017年,和铂收购欧洲的核心技术平台公司,并进行整个产品线、人员及商业模式的布局。后面我们进入了整个临床产品线的推进期,尤其是从临床前推进到临床,在全球进行自主研发产品管线的推进过程当中,又进入了另一波的融资小高潮,开始引进亚洲、全球的一些品牌投资机构,像新加坡的主权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等。最近一两年,我们进入了整个临床项目的最后冲刺阶段,还有更多的临床前项目推向临床,以及一些新的产品管线,使得我们对于资本不仅是量上面,质上面也有一些新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在去年年底上市的另外一个原因。所以,在不同阶段公司业务的布局发展和成果的进一步推进,资本都起到了核心的作用,每一个区域、每个市场都对公司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最近几年,中国的投资环境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并长期支持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最近两年的港交所、科创板对于医药投资产业链和生态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提供了好的退出机制。此外,香港和内陆的投资机构和国际接轨的步伐也非常快,人员、项目、资金方面有非常多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表现出一个整合的投资生态,这是促进中国以及整个全球创新药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新康界:如何平衡资本追逐投资效率以及研发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
王劲松博士:对于长短期利益平衡的问题,我认为实际上并不矛盾。首先,创新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对创新有持续的投入,研发的投入转化成为回报,也为进一步投入更多创新型产品管线、保证高效连续的创新链条奠定了基础。这是一个整体的方案,也是创新型公司必须要面对的持久高度创新的基本准则。
其次,作为任何一个创新企业,一定要把研发的投入尽可能快地最大化转化成回报。除了利用融来的资金,自我造血能力还能够实现反哺,这样的回报主要是体现在产品的商业化销售上。
我们将临床阶段早期项目的全球权益授权给艾伯维,临床前项目的中国权益授权给华兰生物,以及和正大天晴、科伦药业等药企进行合作开发,这就是我们创造价值、也是平衡需求和回报多样化的一个基本模式。这样以来,公司就能够有更多的资源聚焦高度创新,全方位推动更有价值的产品,同时也使得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价值得到连续体现。
王劲松博士
五、结语
和铂医药的研发管线集中在免疫学和肿瘤学领域。在免疫学领域,和铂布局了巴托利单抗(HBM9161)、特那西普(HBM9036)、HBM9378、新冠病毒抗体项目HBM9022四个项目。在肿瘤学领域,和铂布局了针对CTLA-4靶点的HBM4003、针对CD73靶点的HBM1007、以及HBM1029、HBM7020、HBM7015、HBM7008、HBM1022共七个项目。从管线推进程度来看,免疫学领域进展较快,大部分已经进入或接近临床二期阶段,其中巴托利单抗已经开发了五个适应症,为公司的核心产品。
巴托利单抗是一种新型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选择性地结合和抑制新生儿Fc受体(FcRn)。由于FcRn抑制已显示可改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因此巴托利单抗可用于治疗多种相关疾病。近期,公司公布了巴托利单抗针对重症肌无力(MG)的二期临床数据,并将于2021年下半年启动三期临床研究。中国重症肌无力药物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24年达到1.485亿美元,2030年将进一步达到10.775亿美元。目前临床上已有的治疗方法无法使患者获得稳定的缓解,且存在显著的副作用,因此临床治疗的需求巨大。
在技术平台方面,和铂医药自有的Harbour Mice®平台能够产生拥有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的全人源抗体(H2L2)以及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公司还基于HCAb开发了免疫细胞衔接器平台(HBICETM)来开发新一代双特异性抗体,以实现传统的药物联合疗法无法达到的抗肿瘤疗效。这些抗体开发平台与单细胞克隆平台共同组成了和铂医药独特且高效的下一代创新治疗性抗体的研发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