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修建防御工事世界一流,为何面对美军却总是失败

日本人在太平洋战争中所采取的岛屿防御体系无疑是有缺陷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们自认为通过对自身火力的最大限度发挥和发动反攻就可以阻止美军登上海岸,或在海滩上将其击败。即使如此,日本人也还是认清了某些岛屿上的守备队必然会被美军消灭,不过他们仍试图牺牲这些守军消耗美军的实力,拖延其挺进的脚步,并给后方以喘息之机,妄想积聚力量发动大规模反攻收复失地。但是,美国人的战斗意志远不像日军想象的那样脆弱,在近乎无限的可用资源支持下,美国人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停止前进的脚步,直到战争结束。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希望通过在各个岛屿上建立机场,构成航空防御网与海军基地网来防守占领的广大地区,这一防御策略在美军超级强大的海空力量面前变得漏洞百出。日军本来希望依托上述基地使用航空部队和舰艇部队击败美军的登陆,但事实却正好相反,这些基地和围绕它们行动的飞机、舰艇在战斗中被美军舰队逐渐吞掉。即使如此,日军还会派出大量兵力固守岛屿,阻止美军使用岛上的机场,但如果岛屿足够大,美军完全可以在其他地方另建机场。虽然战局的发展出乎日本陆海军的意料,但建立航空防御网的策略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日本人的防线不是过于漫长,而对手也不是美国这种拥有无穷实力的超级强国,那么这种战略也许会取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功。

相比航空防御网的策略,日军企图通过建立两栖预备队来增援受到攻击的岛屿就完全属于空想了。姑且不论战争后期,美军飞机遮天蔽日般笼罩太平洋天空之时,即使在1942年瓜岛战役中,日本海军还保持着颇强的航空部队,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向岛上运送增援部队。从海上运送援兵的想法无法实现,而原本部署在岛上的机动预备队同样没有作为。在美军的绝对航空优势下,预备队无法在昼间机动。如果在美军登陆后立即投入预备队实施反击,可能不等抵达海滩就被美军轰炸机和舰炮撕成碎片,其反击也无力撼动美军的滩头阵地,但如果在夜间行动,往往失去趁美军立足未稳将其击退的良机,最后结果不过是在美军的坚固阵地前撞得头破血流。

总而言之,在航空优势面前,日军的预备队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岛屿防御战中几乎都是毫无用处的。除此以外,日军从前线发动的小规模反攻、利用预备队发动的大规模反攻以及利用两栖部队发动的反登陆之间,极为缺乏协调,导致反攻部队往往只能零散地出击,被美军逐个击溃。在战争中期日军还常常发起“万岁冲锋”,其意图是以精神力量摧垮美军的战斗意志,但事实上只是加速了日军自身的毁灭,相反美军非常欢迎这种冲锋,因为这种自寻死路的打法意味着战斗很快就要结束了。

纵观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过程,日军在岛屿防御战中可谓一败涂地,唯一的闪光点只有扭曲的狂热战斗精神和对防御工事体系的不断完善。面对美军铺天盖地的炮火,“深挖洞、厚筑墙”是日军保存实力、坚持战斗的最有效手段,从水际滩头的低矮碉堡到雨林遮盖下的战壕掩体,再到隐于群山、藏于地下、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洞穴坑道,日本人试图把每一寸土地都变成对抗美军的堡垒。

实际上,日军在构筑岛屿防御工事方面表现出的水准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支优秀的军队,他们尤其是利用地形和精于伪装的大师,也善于寻找可用的自然材料用于工事的修建,考虑到日军缺乏机械工具和水泥等人造建材,他们所建立的野战防御体系堪称是一件杰作。如果他们面对的不是装备精良、物资充足、后勤完善、火力凶猛的美军,也许他们的防御战斗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比如在中缅边境的松山之役,3000余名日军凭险据守对抗中国军队2万余众长达三个月,造成对手近8000人的伤亡。即使拥有巨大优势的美军同样在日军的坚墙固垒前感到头痛,他们需要动用从冲锋枪、手榴弹、火焰喷射器、火箭筒到坦克、推土机等各种武器去逐一摧毁日军的阵地。

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的绝大部分伤亡都是在冲击日军严密设防的海滩和拔除坚固火力点的过程中产生的。然而,即使最坚固、最复杂的防御工事也会随着守卫者的消亡而丧失作用,在后援断绝、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良好的防御阵地不过是推迟了日军的死期,他们构筑每一处工事掩体时都是在为自己挖掘坟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