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慎檀:《道德经》第九章释义
这里头正音一个字,就是我们现在可能读chuǎi而锐之,也不算错。但是这个字的古音是zhuī而锐之。就是这个揣是捶击的意思,也就是锻造它,把它打造成尖锐的意思。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一章。这一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保持着盈满的状态,不如适可而止。
已,是止、罢了的意思,比如说“学不可以已”、“死而后已”,都是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停止。所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保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锻造锋利,不可以久存。大家都知道,越锋利的刀,越容易折断;越锋利的刀刃和尖,越容易崩裂。所以就是说,锋芒毕露,耀武扬威,是最难以长久保存。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家里堆满了金银玉石,最终都不能守住。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富贵了骄横,只会自己给自己留下灾祸。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业成就就退守清净,这是顺应天道的做法。 这章是道德经讲,如何对同“成”和“守”这两个状态来讲的,和前面讲的“有”和“无”,“后其身身先”、“外其身身存”,都是相对应和相连贯的。字面上的意思,大家其实都能懂,但是难的就是真正的做到。
比如说,他前面从两个事情上来讲。我们端着一满满地一碗水,我们就很难保证它一点都不洒。我们不如把这碗水只盛到八分满,你就很容易端也很容易拿。所以,保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而锻造锋锐,不可以持久。锋芒毕露,一定并不是件绝对的好事,所以古人讲“善为士者不武”,武是武力的武。就是说真正勇敢但有智慧的人是不会炫耀武力以武力来决定一切的。“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就是真正的辅佐国家的人,他是以道,你真正的道理,大道,这个天道,来辅佐这个国家的君王,使国家得到治理,而不是一定要穷兵黩武,靠兵力强来称霸于天下。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个在古代的讲道的事情就更多了。最典型的,就是历史上的那些真正的超级富豪,比如像石崇等人,到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就是因为金玉满堂,最后人死以后东西散尽。说实话,什么东西是他自己的呢,根本就是守不住的。而富贵而骄,只会给自己留下灾祸。像刚才提到的石崇,富贵,而且炫耀家里的金银珠宝藏之不尽,最后被杀的时候,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因为富贵而骄才惹来了杀身之祸。
下面,功业成就就退守清净,这是顺应天道。功成身退的故事,有范蠡文种的事例在先。就是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报仇以后,范蠡和文种是他最重要的两个大臣,帮助他。范蠡就让文总跟他自己一块儿隐退,范蠡就逃跑了,告诉文种,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但是文种没听,后来被勾践赐死了。而韩信,在后来被杀的时候,也曾经感慨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他不听,没有真正的退,所以他也是必死,他自己也知道。那么,是不是说,功成就身退,一定就是要逃走,而不管国家的事呢?其实不是,这里头的身退,强调的是要退这个心,而不是单纯的退这个事。 因为在《道德经》里头,他在讲“道”是有两个状态。一个是他的真正的恒常的态,就是无、弱、雌、后。就是空无、守弱、守雌、居其后。但是这不是“道”唯一的态。常无和常有嘛,“常有以观其徼”,第一章里就讲到了,所以“道”还有一个,就是非常的,就是一个非常态的状态,就是要强、要有、要称雄、要先。但是这个非常态是一个短期的状态,而常态是一个长期的状态。就像说我们人,平时我们应该是谦虚内敛的,但并不是说我们没有感情,我们就完全没有张扬的时候。 首先,你一定要明白,你处在什么时候?你要做什么事?你应该如何做?你的心态是什么?你的事相是什么?自己心里要明白这个。然后,还是你选择,如果是处于非常态时,那你就要有、要强、要雄、要先。但是即使是这样,你的心里也是要能够守无、守弱、守雌、守后。而这个非常态,不可能是持久的,只要这个状态过去以后,就要回归到常态,回归到无、弱、雌、后的这样。所以“后其身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因此这个里头的“身退”是首先你心里要明白。
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看郭子仪。郭子仪,国家用他的时候,他就领兵出征。等打仗打了胜仗以后,功高震主,皇帝就罢他的官。罢他的官,他就非常安心的回家,从来不争,因为他知道“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个才是真正的懂道的人。
好,今天的这一章,我们就学到这儿,我们最后把它读一遍: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好,今天的国学经典每天读就到这里。大家明天见。
(温馨提示:由于我和徐老师第一次合作发布这种音频作品,难免在剪辑、调音上出现不尽如人意之地,盼见谅。微信公号“丹阳论道”自即日起开放投稿,文章言之成理者皆有薄酬,另:文章赞赏全部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