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原强制标识之一:食物的过敏反应与过敏症
过敏性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预防的疾病,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家卫健委继2018年底发布《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征询意见稿,就将过敏原标识由推荐变为强制事宜在行业内征询意见后,近日又正式发布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0年2月28日。
什么是过敏原(源)?如果仅指那些来自于食物的过敏原,差不多就是民间俗称的“发物”,它们是食物中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组分,也称为食物过敏原。正常人会将摄入的食物消化、吸收,而过敏者第一次摄入某些食物成分时,就会将其视作大敌,人体层层动员,作出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产生抗体(如IgE免疫蛋白)。等到下一次这些食物成分再次光临,IgE就会启动应对机制,“小题大做”,引发变态反应,造成免疫系统疾病。
目前过敏症患病率迅速增高,已达到某种流行程度。全球总患病率已高达22%,我国约30%左右。据估计,我国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超过1亿,过敏性哮喘的患者近2千万。
儿童是过敏性疾病的重点人群。据估计,过敏性疾病是全球18岁以下人群的第三大疾病。美国6岁以下儿童对花生和坚果过敏的患病率为4%。欧洲约1/3的儿童受过敏性疾病的影响;在中国,40.9%的0-24月龄婴幼儿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0-24月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为12.3%。
过敏性疾病高发与长期的、持续的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在西方国家,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患病率近40年内迅速增加,欧洲人群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调查开始于上世纪初,其患病率在20年代低于1%,50年代至80年代逐渐上升,80年代以后急剧上升。特异性皮炎在欧美和亚太发达地区的婴幼儿和儿童中的发病率从60年代的3%上升为90年代的10%。总之,过敏症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乡村,污染地区高于非污染地区;在发展中国家,则与生活方式西方化相关,农民的孩子较其他孩子较少患过敏性疾病;在城市,父母是高薪阶层或专业人士的子女较低薪阶层的子女更容易罹患过敏性疾病。
参考文献:
1.卫计委《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