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的变迁

电视的变迁

□吴波

有多久没看过电视了?记不得,真的记不得,反正家里挂墙上的电视几乎没打开过,或许偶尔打开过,但是一点记不得了。电视,越来越变得可有可无、可看可不看,终至不再看。

不禁感慨:从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到现在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过三四十年。电视机,或者说就是生活的“显示器”吧,从小的开始追求大的,从大的又开始追求小的,再到今天满大街都是大屏幕超大屏幕,再到家里开始玩“投影”一面白墙就是“电视”想要多大有多大,一转眼,也不过三四十年时间。今天,我就来回忆回忆生活,说说这“大电视”还有“小电视”。

曾经,我们追求的电视机,是越大越好。20世纪八十年初,我在黄码乡许庄村乡下外婆家生活,那时农村还没有完全通上电,点的是煤油灯,家里没有一件家用电器,哦,不对,家里还是有手电筒的,上电池的,所以,电视机是个什么玩意,童年的我压根不知道。1985年,我的父亲从新疆调回淮阴工作,他每周六下午骑自行车下乡带我回城里过一天,我在城里才知道了什么叫电灯,也生平第一次看到了电视机,领居家五斗橱上那台“大大”的家电:9吋黑白电视机,盯着屏幕看,竟然看到一个个“小人”在“相框”里面活动!太神奇了啊!那时外婆家所在农村刚通上电,电压低,灯泡昏黄,外公喜爱听戏剧,买了一台唱片机,那唱片转动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已经让我们这些从没见过市面的农村孩子大为惊奇了,现在我看到的这电视机,那更是神奇得让我立刻着迷了。本不喜欢跟着父亲回城里的我,开始期盼每周六父亲来接我,我想去邻居家看看那神奇得不得了的电视机;在乡下小伙伴面前,我真龙活现地描绘着电视机的模样与神奇之处,看着他们那不敢相信的表情或者羡慕的目光,我心里自然是得意万分。

然后,1986年秋,我就毫不犹豫了,我随着父亲回到淮阴城里,进入附小重新报名上了一年级,因为我早已听到爸爸妈妈商量着要买一台电视机回来,总跑人家去看电视不好。那年秋冬,爸爸抱回了咱家的第一台电视机:14吋虹梅牌,我们全家当个宝一样,放在房间五斗橱上,用一块整齐的布认认真真盖好,看电视的时间才揭开,轻轻拉天线,小心扭频道;只有几个台,4频道、8频道,调频道的拨动声音多么动听悦耳;我们也很自豪,因为我们家的这台电视,屏幕大了很多,只要家里来了客人看到我们家的电视,一问,我们总是很自豪的说:“14吋的!”14吋的电视机,屏幕可是比9吋的大了“好多”,“大”就是好,“大”才自豪。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流行彩色电视机了,没有彩电的人家也可以在黑白电视屏幕前“加装”一层彩色透明塑料片,让电视机里的人物身上显得“花花绿绿”好看一些。1989年的夏天,我在我的三爷家住过几天,他家位于健康东路交通机械厂的宿舍里,三爷三婶都是工人,当时算是收入较高的社会群体,他们家买了台彩电,17吋的,屏幕右侧有调频道的按键,显得很先进、当然也“更大”更靓。我在他们家里看了彩电,那“真切”的彩色画面,就让我十分嫌弃家里那台“老式”的黑白电视了,于是我就很喜欢去三爷家玩,其实是为了看“大彩电”,那年春节,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没在自己家里过三十晚,我在三爷家看大彩电里的春节晚会。

我们家直到1996年才换了电视,买了大彩电。那是我的父亲去世后,我的母亲每天白天在菜场里忙碌,但到了晚上在家里母亲总是特别落寞,为了让母亲有个精神寄托,我们家换掉了那台破旧的14吋黑白“虹梅”,买了台21吋的熊猫大彩电,价格是2600多块!还同时买了台日立牌录像机,又是2000多块,在那个工资只有三四百块钱的年代,这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这台电视搬到五斗橱上是需要有一些力气的,它因为“大”自然也就重啊!能在自己家里看大彩电、看电视剧,母亲很开心,我也很高兴。记得那时放的电视剧是香港的罗嘉良郑少秋等主演的《天地男儿》,每天晚上放两集,每天晚上追剧,就是母亲的期待与“快乐”。我也一样,上高中的我,9点半下晚自习回家后,我是从来不学习的,母亲和姐姐看电视剧的时候,我总是让姐姐将电视剧录下来,我回家里后用录像机回放看一遍,母亲和姐姐也是时常再看一遍,看得津津有味,一家人每天看着这“大彩电”,家里才有了一些快乐气氛。

在那之后,电视机开始越来越大,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21吋小了,很多人家开始买25吋、29吋大电视,再后来,到了新世纪,电视机更大了,2004年我结婚时,嫁妆是四件大家电,其中一台三星电视为34吋,“很大”,当然很重,要两个人才能抬起来,没法搬到橱顶了,好在已经有了电视机柜,放在客厅正中央。“大彩电”的气势,可以让每一个来到家里的客人赞叹一下:“你家电视机大啊!多少吋的?”当然,更大的电视——“背投”层出不穷,也更加笨重,可是很多人家仍然“乐此不疲”地追求“大电视”,越大显得家里越有钱,越大放在家里越自豪,那时,电视真的是“越大越好”。

在家里追求大电视的同时,“小电视”开始逐渐出现,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当电视“大到”二三十吋放在家里越来越笨重的时候,市面上一些“小巧玲珑”的电视机也开始出现,也受到一些人的欢迎,因为它们便于携带。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电子市场上有了一些屏幕四五吋大的小电视机,大多黑白屏,很轻巧,一些做生意的、租房子住的,买了它,就可以随时随地接受电视信号看上电视了。我的家里住满了一院子的房客,所以这种小电视机在我们家院子一点不少见,我看了,十分喜欢,因为这“小家伙”挺好玩的呀!看惯了“大电视”里的人物模样,再看看“小电视”里的人,挺有意思的。后来,我也从房客那里得到了这么一台小电视,我自己就可以躲在房间里看“小电视”了。相比“大电视”我更喜欢“小电视”,1998年我考上了大学,我的这台小电视也带到了镇江,我们在宿舍里也可以偷偷地看电视了;尤其是大二之后,我在校外租了间民房过起了“自由自在”的日子,我的这台小电视,配上一台VCD机,看音乐电视、看碟片,真是很有意思啊!

那时候,还有一种“小电视”,和收音机差不多大,屏幕比今天的手机屏幕要小很多,彩色的,能收十几个台,有了它,就可以手拿着“电视”看电视了。那时这可是个很贵很贵的“玩意”,都是进口品牌,一部大概要两三千块,所以,我经常在《读者》等杂志封底彩页上看到它的图片,也很想买一台玩玩,可是,买不起啊,也只能作罢。我倒是见过这种“小电视”的实物,接收电视台信号放电视节目,没有想象的那么流畅,看来并不是个十分实用的“家电”,价格又那么贵,所以它始终是很小众的玩意,没有像随身听、CD机等一样流行起来,最终销声匿迹了。直到十来年前笔记本、“PAD”平板电脑的流行,才让这可以随身携带的“小电视”稍微火了那么一小把,但已是数码产品,而不是接受电视模拟信号的“小电视”了。

当然,随着“智能手机”的大大发展,这十来年的“电视”发展可是“突飞猛进”了,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部“电视”,一部“可大可小”的“电视”,手机屏幕有多大“电视”就有多大;“电视”的画面极其清晰,声音特别悦耳;“电视节目”那更是大大丰富了,想看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时候看就可以什么时候看;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电视节目”的主角,照片、视频保存在手机里,想看,一点播放,自己的那个模样在手机“电视屏幕”上立马就可以看到。现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就是人手一部“小电视机”,那娱乐功能是二三十年前电视刚进入千家万户时,大家怎么想也不会想得到的。只是,这个网络电子时代,着实“苦”了一些老年人,尤其是像我母亲这样年已七旬、无法跟上时代的老年人,他们不会用这“小电视”,只能用着老年机,他们时常感慨,手机这玩意,实在太神奇!

现在的电视机,它就不是个“电视”机,说白了就是个显示器、显示屏,想要多大就有多大,想要怎么显示就可以怎么显示。正因如此,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大电视,早已不是过去那极其笨重的台式机或“大背投”,而是挂在客厅电视背景墙上的液晶屏,多大尺寸的都有,卧室小房间,32吋不嫌小;大客厅里,65吋也不嫌大。价格也不贵,千把块到大几千不等,反正我在商场超市里看到卖电视的,65吋那么大的屏幕,经常三四千就可以买到,甚至更便宜,远远比不上一部小手机贵。功能自不必说,早已没了天线甚至没了有线电视的光缆线,现在接的大多是高速互联网,一台电视就是个显示器,连上网,看电视节目,行;上网听音乐,行;上网浏览网页,行;插个小U盘或其他存储设备,看照片、看电影、看什么都行!只是,家里的电视越来越大,看的却越来越少,甚至,电视机挂在墙上,大多成了个摆设。只有我的母亲,每天必然要打开电视,一开一整天,似看未看,时常念叨着:“都是老片子,都看过多少遍了”,想想也是,现在这电视台太多,电视节目电视剧从早放到晚,24小时不停,重复过来重复过去,终于让我的母亲都看遍了看腻了!

今天,很多年轻人装修房子,家里都不用再挂着大大的电视了,买个投影仪,高清,家里一面白墙,就是屏幕,想投多大投多大,在家看“电视”,看的不是电视机,看的是自己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的“电视”。

20世纪90年代,咱们城市的街头曾经有过电视大屏,一整面墙的电视大屏。是在今天汽车总站的对面淮萃地下商场,有一处广告用的电视大屏,高约3米宽约4米,屏幕是一台台“电视”(显像管)拼起来的,中间有粗粗的横杠。就是这个大屏,曾经吸引了无数人,点歌送祝福,公司放广告,放流行的电视剧。我那时上中学,下午放学晚上没事时经常流连在这大屏前,看着这“大电视”,觉得神奇,看得入迷。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盛大开幕式上,总导演张艺谋不仅给世界展示了一场极其宏大的演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还让我们中国人第一次真正感受了一个新的“电视时代”,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一个新的词语“LED”,也就是今天遍布大街的液晶显示屏。从此,城市街头开始逐渐有了更多的“大电视”,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亮,点亮了城市,比过去的霓虹灯不知道要亮多少倍!今日,走在城市街道上,商场门前各种大屏,滚动不停,各种视听广告直刺你的眼睛;走进商场里,抬头所见,到处是电子屏,文字、明星照片、各种视频,极其清晰,十分闪亮;城市沿街,每一家店铺前,都会有或大或小液晶屏,广告从不停歇;特别是在城市交叉路口、城市中心广场,例如咱们淮安的淮海广场,那四个角的方向,挂着三处硕大无比的液晶大屏,开车经过,停车等红灯,抬头就可以看“电视”,看大电视!

你要问为什么只有三处“大电视”?嘿,不是东南角那个方向苏北第一高楼还没建起来嘛,如果建好了,这里能少得了“大电视”嘛!

作者简介:吴波,男,1979年5月生,江苏淮安人,中学教师,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清江浦区作家协会理事。教学工作之余,热爱文字写作,2005年起在报刊发表文章,已逾两百万字,有多篇文章收录进各级各类书集,多次在市级以上征文中获奖。2017年9月,文集《里运河北大运河南》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2020年10月文集《清江浦家常饮食记》出版。

(0)

相关推荐

  • 王旭东丨电视机的事儿

    国庆节那天,我从商场买了台39英寸的液晶电视,放在客厅里真是又气派又好看,儿子在一边也是高兴地不得了.母亲见了,就数落我说:你们的电视机不是才看没几年吗?怎么就换了?我笑着说:妈,您不懂.那台电视是2 ...

  • ​缤纷荧屏忆当年

    缤纷荧屏忆当年 吴立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说起电视,不禁令人神往.那玩意能远隔千山万水将音像呈现在你面前,真是神奇得很.但搞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也揣摩不出电视机究竟是什么模样.听北京串联回来的人说起电视 ...

  • 黑白电视机的记忆

    王风英 上世纪70年代末,电视机绝对算得上是奢侈品.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电视的场景.那是在父亲单位的办公楼门口,一台黑白电视机吸引了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人,小小的电视机前黑压压的一片,那场面绝不亚 ...

  • 电视是否会退出历史舞台,家电“新宠”能否成为年轻人的选择?

    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电视机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太多的欢乐,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的娱乐方式出现,放假在家里对着电视的人越来越少,根据小编的个人统计,我家的电视一年也就开关不超过100次,每年过年之 ...

  • 【卫星上看木里煤矿的变迁】四集电视专题片...

    [卫星上看木里煤矿的变迁] 四集电视专题片<正风反腐就在身边>21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一集<政治监督>,其中讲述了对木里矿区非法采煤事件背后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失职渎职及腐败 ...

  • 电视选购12个重要参数详解,看完你就是专家,附:爆款推荐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白云上的鱼 创作立场声明:分享电视选购知识,重要参数详解,轻松搞定电视选购. 目前电视的选择太多太多了,品牌百花齐放琳琅满目,各种高科技加成 ...

  • 一周电视热播榜,平凡的荣耀第二,亲爱的自己第四,第一是琉璃

    一周电视热播榜,<平凡的荣耀>第二,<亲爱的自己>第四,第一是琉璃! 继<以家人之名>之后,纯职场剧<平凡的荣耀>和都市情感剧<亲爱的自己> ...

  • ​《民初奇人传》格局很大,不仅有江湖恩怨,还有历史上的行业变迁!

    由欧豪,谭松韵,秦岚等共同出演的电视剧<民初奇人传>正在热播中,该剧在6月12日上线后,屡次登上热播电视剧榜首!可见,观众们还是很喜欢这部剧! 这部剧,不管从整个画面呈现,还是演员演技,都 ...

  • 这20部待播电视剧中,我就是这般女子、斗罗大陆、赘婿排前三

    从6月13日,某平台统计的数据来看,关晓彤和侯明昊主演的<我就是这般女子>是观众们目前最期待看的电视剧.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肖战.吴宣仪主演的<斗罗大陆>:郭麒麟.宋轶主演的& ...

  • 【长安村落】——炮里街道古沟村(变迁)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炮里街道东南5公里.白鹿原西畔,依塬边分散居住.2012年,有1个村民小组,50户,190人,耕地396亩.主产小麦.玉米. 相传,建村于明崇 ...

  • 六连降!“美国社会出现重大变迁”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5月5日报道,美国联邦政府当地时间5月5日报告说,美国2020年的出生率连续第六年下降,这是表明新冠肺炎大流行加剧美国女性推迟怀孕趋势的初步迹象. 报道称,在疫情暴发 ...

  • 宝应桥的变迁

    文/范敬贵 我见过那巍巍的穿山越岭的铁路桥,也见过那雄壮的索桥,但宝应的桥我的记忆中,是那样的清晰,是那样亲切,还时时走进我的梦乡. 京杭大运河贯穿宝应南北 , 大运河宝应段 , 运河临城段南至宝应船 ...

  • 电视湘军这一次出手,又好哭又燃!

    稿源:长沙道 2021-05-07 22:14 在一百年的时间横轴上,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理想是什么样子? 15个独立摄制分组,3212名工作人员,6534名演员,他们踏遍大半个中国,使用道具总量共计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