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读后感
我看电影《匆匆那年》的男主角根本不懂爱情,于是造就了自己和所爱的人之间一段十五年之久的悲剧。他的悲剧在于只把她女友当女神看,却不敢给她爱情之后必不可少的性,于是不得性的滋润的女友在现实的矛盾与误会的冲击下,逐渐加深“不必要”的误解,为未来的悲剧埋下隐患。这部电影的情节如此展开,我想其所要表达的是对旧道德之虚伪的批判,因为旧道德治下的家长与老师们都不教育孩子们现代社会所必须的正确恋爱观,于是构成了一成不变的虚伪的旧道德不得被彻底清算和突破,于是才让本已不能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旧道德死而不僵,于是新时代的人既享受物质文明发达所带来的自由,同时又不得不忍受旧道德强加于自己的过分严苛的约束,于是不能自觉突破旧道德的不必要的约束的那些人的灵魂只能畸形生长,不得真正完善,不能实现哲学意义上的人之为人,完全的人,是被阉割了的人,是足够扭曲的人。中国人,摆明了是受现代自由与传统道德压抑的双重扭曲,从而导致现实中有太多的爱情因为完美的开始却因不能突破道德的枷锁,在性的方面使爱情不能得到及时升华,而最终造成深切的伤害,甚至多以悲剧收场。我想,这部电影中最焦点的一刻应该是在男主听到与自己分手的人与不爱的同寝故意发生无爱性交的报复性举动,和他在滂沱的大雨中喊出女主后, 女主说出了本电影最核心的一句呐喊:“我爱你,但是你可以和我做爱吗”?这一句绝对是本剧作者最想突出的主题,本来可以通过各种电影手法将之重复与渲染的,但导演却没有,相信这是中国电影审查制度造成的。其实导演已经在前面做过暗示了,那就是在男主表示要去会女友时,同寝的高手送给他一个避孕套,结果在被女友发现时,他因自己的羞怯而强当口香糖咀嚼时,女友已经发现了她的“局促”,在后面的走开后又反身亲吻他时,那个闻味儿的动作和自己生日那天可以陪他一天的许诺都给了他强大的暗示,只是这男生仍受传统的约束不得其真意,最终导致错失良机甚至最后的悲剧与伤害。这部电影中,导演其实充分地表达了对传统的抨击,只是爱制于中国电影审批制度的限制,不敢过分表现,所以导致观众会发现本剧多有不合情理处。而如我一般细心的人,应该不难发现这其中的诸多关键性细节的把握,从而深刻把握这部电影的批判现实主义。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导演就是要告诉人们,爱情虽然很美妙,但更需要性的升华。性的自由本是人类生活应有之义,可中国传统将之禁锢得太深,以至于普遍追求自由的今人仍不得彻底解放。外国的性解放是经历过迷乱与反思的,所以,外国人较少这方面的困惑。中国人则仍多是极端扭曲的——胆小的,压抑的仍压抑;胆大的,能解放的早自我解放了;最可怜的是那些介于解放和不解放之间的,明明有强烈的需求,却不敢表现与实践。如此,内心的压抑与扭曲自然要表现在一些典型性国人的行为上,于是,再美的初恋也可以以悲剧收场。这种现象是哲学于中国人的无奈——相应的伦理教育不得彻底改变,中国人中如是悲剧定将多有重演,因为我们的性伦理还是显得过于羞羞答答,即便在各大学已经公开免费发放避孕套的今天,我们的性教育仍然落后,甚至还在为小学相关教材是否过分出格而作无谓的争论。这种事儿,过分点儿又算什么?错了再改又算什么?错了再改的代价小,还是继续扭曲与压抑的代价小?如此简单的账,为什么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就算不明白呢?这时候,他们就一定忘记他们最经常念叨的实事求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