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精彩瞬间】读诗意青州,作状元文章
指导阅读
提升写作
随队公益导师
张庆亮老师、张国钟老师
学员们亲切称他们为“张爷爷、张老师”
出发 。小伙伴们很快就认识了彼此。兴致盎然听张爷爷给大家讲述沿途经过的孤山、郑母镇等地名、知道了“不食周粟”的典故。两个小时的车程变得有趣,又涨知识。
第一站
范公亭公园
学员们首先分成三组,大家给自己的团队选出了队长,起了响亮的队名。接下来的行程,要“比拼”,也要“互助”哦。
“忧乐关天下”正是本次研学的主题。学员们跟在张爷爷、张老师身旁,走过古城门,走进古青州历史。
第二站
李清照祠
不少学员行程前便做足了功课,熟练背诵了李清照的《一剪梅》等经典诗词。在归来堂,大家共同诵读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等,这些也是课本里的必学诗词呢。
大家坐成一排,听张爷爷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她的经历,创作背景,在此更深刻的体会到李清照诗词背后蕴含的情感。
第三站
三贤祠
来到三贤祠,张老师为学员讲述范仲淹惠政青州的故事。大家细心观察并诵读冯玉祥碑文,寻找范公亭内的历史痕迹。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学员更是对院子里的爬山虎、古树充满好奇,还有学员研究起屋顶的瓦当。
张爷爷把大家聚集到亭子里,讲解汉字“槐”字,学员们蹲坐在一旁认真地听。各位家长知道为什么“槐”字里面会有鬼呢?鬼又是什么意思呢?不妨请教一下此次研学的孩子们吧。
第四站
青州博物馆
在博物馆,我们把重点放在了状元卷与佛造像上。张老师启发学员观察“天圆地方”的建筑特点,引导学员观察佛造像,学习细节描写的技巧。
不少学员们好奇地问“为什么佛像都不完整,有的丢失了胳膊,有的脑袋不见了呢”,张爷爷耐心为学员们讲解“灭佛运动”,解开学员心中的迷惑。 第五站 偶园
张老师启发学员细心观察,搜集写作素材。随后,学员们分小组探秘偶园,独立寻找植物、假山、奇石等,了解偶园建筑分布,并分享各自的收获。有的小组找到了明朝的桂花,有的找到了奇石,有的还发现了石砖上的苔藓,张老师说“只有干净潮湿,人迹少的地方才会生长苔藓”,“怪不得我们在城市里看不到呢”学员们纷纷说。
随后,张老师当起“导游”领着大家重走偶园,细数偶园里的布局,假山奇石、花草树木等。
回到佳山堂前,老师们为学员解疑答惑,张爷爷讲述了偶园背后的故事,张老师讲述游记的写作技巧,学员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写作构思。
第六站
广福寺
傍晚,学员们离开城市,出发前往广福寺。大家在路上便甩出了十万个为什么:“老师,晚上出来抓萤火虫吗”、“老师,山上能见到和尚吗”、“老师,我们在寺庙是很多人睡一张床吗”......就这样,一路期待着,天黑前抵达了这座雾气笼罩的山间古寺。
第二天清晨,学员们在张老师带领下参观千年古刹,从寺内的佛像、殿堂,到院子里的蜻蜓、荷花,学员们在佛堂里边听张老师介绍边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罗汉佛像。孩子们还说在城市里从来没有看到这么多的蜻蜓围在身边。
拾得书屋前,学员们坐成几排,张老师以《美丽的张家界》为范文,为学员讲解游记写作构思以及技巧。
张爷爷为学员们讲解“寺、庙、观、尼、僧”等汉字,学员们从汉字的角度再一次了解寺庙文化。
“你比划我猜”游戏环节,学员分组比拼猜成语,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看似简单的成语,描述起来还真不简单呢~学员们玩的兴起,结束了仍然意犹未尽。
寺院吃斋饭,大家排队打饭,饭后洗涮碗筷,自己动手,也学会了节约与感恩。
拔草,打扫卫生,大家都当了一回小义工,虽然疲惫,却没有丝毫怨言,这次体验也唤醒了同学们缺失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青州研学在广福寺圆满结束,老师们为各小组颁发了奖章。
“大家还想再参加这样的研学吗?”
“想~”
相机定格下来这一瞬间。
花絮
吃饭时间张爷爷也不忘给大家讲解汉字,“饭、爹”究竟是什么含义,男孩子不可以发“嗲”哦~学生们印象深刻,还要回去讲给家长听呢。
炎炎夏日,孩子们坐在阴凉里听课,老师们站在艳阳下为大家讲,汗水浸湿了老师的衣服。
夜晚,学员们走到户外,聆听深山里的虫鸣、鼓声,感知自然,感受在城市里缺少的这份静谧。
很多学员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团队,新的伙伴新的老师,未知的旅途。一路上大家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共同协作。整个行程下来,孩子们收获了新的友谊,锻炼了团队意识,学到了很多写作技巧,知道了很多汉字的来龙去脉。
这三十多个小时的相处看似短暂,对孩子来说确是终身难忘的一段宝贵回忆,偶园里的寻觅,寺院里的静谧,夜晚山间的虫鸣,清晨弥漫的雾气......
学员们在提升了阅读写作能力的同时,还体验到了很多,很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主办方
潍坊中小学读写中心
微赢教育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