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使用方式的不同,可将中国范围内的早期铜镜分为具钮镜、有柄镜两大类,使用方式的不同也意味着来源上的差别。早期铜镜分为夏至早商、晚商、西周和春秋四期,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的中国北方,南方的湖北、湖南后期也有涉及。铜镜最早出现在甘肃、青海和新疆东部地区,晚商时重心转向新疆哈密和中原殷墟,重圈放射线纹镜表明了中原和北方铜镜受到的新疆东部地区的影响。西周时两大镜类在新疆都已具备。春秋时不同的用镜系统开始形成并互相影响和交流,东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的多钮镜特色,中原铜镜中心转向晋国,中原式铜镜形成,新疆继续其全面发展的特点,楚镜开始萌出。有柄镜是北非、西亚的用镜传统,新疆地区的有柄镜是西方传入的结果,但其并非中国主流用镜。而小河墓地铜镜和西城驿文化冶金中心的发现表明河西走廊至新疆东部地区应该是寻找中国具钮镜源头的重要线索地。铜镜初现于新疆和甘青地区时很可能已作梳妆用具,这一功能始终延续,后期在西北地区还兼作佩饰。而铜镜在各地出现的前期,会被另赋予特殊地位及权力的象征或原始宗教信仰法器的功能,此时倾向于男性使用。随着后期的发展,受众层向平民扩大,其特权象征意义逐渐弱化,宗教信仰方面的功能则不同程度地保留延续。附表:中国早期铜镜统计表注: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出土铜镜(包括部分阳燧)36件以上,详细材料未完全发表,表中暂收1枚。正文已提及的遗址或标本不再注释资料来源。[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考古视野下早期中国铜钺与王权研究”(项目批准号:18BKG013)的阶段性成果。[2]高去寻:《殷代的一面铜镜及其相关之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本下册,1958年,第685~719页;李永迪:《殷墟出土器物选粹》,“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2009年,第78页。[3]李淮生:《中国铜镜的起源及早期传播》,《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第51~54,45页。[4]宋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97年第1期,第147~169页。[5]梅建军:《关于新疆出土早期铜镜研究的几个问题》,《吐鲁番学研究——第二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46~251页。[6]吴晓筠:《商周时期铜镜的出现与使用》,《故宫学术季刊》2017年第2期,第1~66页。[7]程建:《试论中国铜镜的起源和早期映照方式》,《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第88~92页;魏泽华:《商至西周时期铜镜的几个问题》,《江汉考古》2017年第2期,第65~71页。[8]刘学堂:《中国早期铜镜起源研究——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新疆文物》1998年第3期,第55~72页。[9]由于早期铜镜的合金分析尚不充分,本文仍以形制为主要标准,尺寸过小者(如直径4.5厘米以下)不作标本。[10]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贵南尕马台》,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04、130页。[11]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卷16),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页。[12]陈小三:《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研究——以齐家、四坝文化为中心》,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12月,第101~102页。[13]哈密博物馆:《哈密文物精粹》,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36页。[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03~104页;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卷16),第4页。[15]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43页。[16]高阿申:《甘肃平凉发现一件商代铜镜》,《文物》1991年第5期,第96页。[17]李汉才:《青海湟中县发现古代双马铜钺和铜镜》,《文物》1992年第2期,第16、104页。[1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莫呼查汗墓地》,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62~163页。[19]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萨恩萨依墓地》,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108~109页。[20]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72~193页。[21]张文瑞,翟良富:《后迁义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及冀东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39、168页。[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年安阳大司空村南地的两座殷墓》,《考古》1989年第7期,第591~597,675~677页。[23]李汉才:《青海湟中县发现古代双马铜钺和铜镜》,《文物》1992年第2期,第16、104页。[24]张文瑞,翟良富:《后迁义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及冀东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第168页。[25]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第27~39页;赤峰市文物工作站,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宁城早期铜镜及其科学分析》,《考古》1985年第7期,第659~661页。[26]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232~261页。[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第103~104页;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卷16),第3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考古学专刊乙种第二十四号)》,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47页。[28]该铜镜出于小河墓地内等级最高的一座墓葬内,墓主女性,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部一侧,与权杖头和金耳环等同出。相关资料尚未发表,承蒙发掘者伊弟利斯先生告知。[29]陈玭:《齐家文化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39、45、187页。[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第112页;哈密博物馆:《哈密文物精粹》,第36页。[3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莫呼查汗墓地》,第21页。[32]青海省湟源县博物馆,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第11~35页。该墓地共发掘卡约文化墓葬117座,出土“铜镜”36件以上,形制相同,素面,桥形钮,仅有镜面平凹和直径大小的区别,已知M90:1为凹面镜,其余不详,暂列入铜镜中。[3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3、34、92页。[34]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旬邑县博物馆:《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8期,第19~34页。[3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满城要庄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第251~266页。[36]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特克斯县阔克苏西2号墓群的发掘》,《考古》2012年第9期,第3~16页。[37]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乎——大型氏族墓地发掘报告》,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215页;郭物:《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42页。[3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西岗柴湾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9、101页。[3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闻喜县上郭村1989年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9~153页。[40]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第10~13页。[4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35页。[42]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楚墓》,第77~78,260~261,465~595页;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出土铜镜图录》,文物出版社,1960年,第27页。[4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第325~362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古迹大观》,第122页。[4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古迹大观》,第239页。[45]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特克斯县阔克苏西2号墓群的发掘》,《考古》2012年第9期,第3~16页。[4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轮台群巴克古墓葬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期,第987~996页。[47]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萨恩萨伊墓地》,第93页。[4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萨恩萨伊墓地》,第107页。[49]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第27~39页;安志敏,郑乃武:《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102号石椁墓》,《考古》1981年第4期,第304~308页。[5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27页。[51]陈俊峰:《甘肃漳县发现的蟠蛇纹铜镜》,《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11期,第91页。[5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西岗柴湾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1页。[53]王然:《中国文物大典(2)》,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236页;李学勤:《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5)》,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20页。[5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30页;陶正刚,侯毅:《中国考古文物之美:春秋晋国青铜宝藏》,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42页。[5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新绛柳泉墓地采集的铜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晋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8~193页。[56]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乎——大型氏族墓地发掘报告》,第139~140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静察吾乎沟四号墓地1987年度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88年第4期,第1~28页;深圳博物馆:《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展图录》,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55页。[57]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乎——大型氏族墓地发掘报告》,第80~81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古迹大观》,第171页。两书均称此镜为“狼纹镜”。[58]李学勤,〔美〕艾兰:《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文物出版社,1995年,第10页。[59]林沄:《论欧亚草原的卷曲动物纹》,林沄:《林沄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29~142页。[60]李学勤,〔美〕艾兰:《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第124~125页。[61]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第63~73页;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文物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44~645页。[62]沈阳故宫博物馆,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第141~157页。[63]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第63~73页;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河文明展文物集萃》,辽宁省博物馆出版,2006年,第83页。[64]陈燮君,汪庆正,上海博物馆:《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113页。[6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第27、31页;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卷16)》,第6页。[66]据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67]哈密博物馆:《哈密文物精粹》,第57页。[68]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文化的关系》,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61~62页。[69]丛德新,陈戈:《新疆轮台县群巴克墓葬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8期,第684~703页。[70]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文化的关系》,第175~182页。[7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尼勒克县一级电站墓地考古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12年第2期,第30~49页。[72]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静县文化馆:《和静县察吾乎沟西一座被破坏墓葬的清理》,《新疆文物》1994年第1期,第1~5页。[7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平山三汲古城调查与墓葬发掘》,《考古学集刊》1987年总第5期,第157~193页。[7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西岗柴湾岗》,第166,168,199~202页。[75]黄陂县文化馆,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黄陂鲁台山两周遗址与墓葬》,《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第37~61页。[76]吕恩国,郭建国:《鄯善县苏贝希墓群三号墓地》,《新疆文物》1994年第2期,第1~21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博物馆:《新疆鄯善县苏贝希遗址及墓地》,《考古》2002年第6期,第42~57页;邵会秋:《新疆苏贝希文化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2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93~220页。[77]Pauline Albenda,Mirrorsin the Ancient Near East,Source:Notesin the History of Art,4,NewYork,1985,pp.2-9.[78]杨建华,邵会秋:《中国早期铜器的起源》,《西域研究》2012年第3期,第52~65页。[79]于洋:《中亚伊朗地区早期金属时代初论》,吉林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0~22页。[80]陈坤龙,梅建军,王璐:《中国早期冶金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考古与文物》2019年第7期,第114~121页。[8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甘肃张掖市西城驿遗址》,《考古》2014年第7期,第3~17页;陈国科,李延祥,潜伟,王辉:《张掖西城驿遗址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2期,第105~118页;中国国家文物局:《201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42~45页。[82]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第114~121页。[83]孙淑芸:《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第287~302页。[84]陈国科:《西城驿——齐家冶金共同体——河西走廊地区早期冶金人群及相关问题初探》,《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5期,第37~44页。[85]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第172~193页。[86]魏东:《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哈密地区古代人群的变迁与交流模式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08页。[87]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第36~44页。[88]郭大顺:《试论魏营子类型》,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79~98页。[89]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第12~23页。[9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古迹大观》,第112页;哈密博物馆:《哈密文物精粹》,第107页。[91]Robert Steven Bianchi,Reflectionsof the Sky's Eyes,Source:Notesin the History of Art,4,NewYork,1985,pp.10-18.[92]PaulineAlbenda,Mirrosin the Ancient Near East,Source:Notesin the History of Art,4,pp.2-9.[93]Robert Steven Bianchi,Reflectionsof the Sky's Eyes,Source:Notesin the History of Art,4,pp.11.[9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小黑石沟》,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72~383页。[95]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贵南尕马台》,第104、130页。[96]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莫呼查汗墓地》,第162~163页。[97]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第15~39页。[98]Diane M.O’Donoghue, Reflectionand Recption, The Origins of Mirror in Bronze AgeChina,Bulletin of the Me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Tiquities,25,Stockholm,1990,p.128.[99]李溯源:《新疆新源县出土一组青铜器》,《中国文物报》2005年9月23日,第002版。[100]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新疆于田县流水青铜时代墓地》,《考古》2006年第7期,第31~38页。[10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静县民族博物馆:《哈布其罕Ⅰ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9年第1期,第8~24页。[102]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7期,第601~613页。[103]高西省:《扶风出土的几组商周青铜兵器》,《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3期,第29~35页。[10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125页。[105]王光永,曹明檀:《宝鸡市郊区和凤翔发现西周早期铜镜等文物》,《文物》1979年第12期,第90~92页。[106]王光永,曹明檀:《宝鸡市郊区和凤翔发现西周早期铜镜等文物》,《文物》1979年第12期,第90~92页。[107]曹发展,景凡:《陕西旬邑县崔家河遗址调查记》,《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第3~9页。[108]曹发展,景凡:《陕西旬邑县崔家河遗址调查记》,《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第3~9页。[10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第118~121页。[110]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5页。[111]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5页。[112]肖琦:《陕西陇县出土的历代铜镜》,《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2期,第30~36页。[113]何汉南,姚生民:《淳化县出土春秋时期文物》,《文博》1985年第3期,第90~93页。[114]朱华:《闻喜上郭村古墓群试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5~122页。[115]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原平市博物馆:《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东周墓第二次清理简报》,《文物季刊》,1998年第1期,第3~32页。[116]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原平市博物馆:《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东周墓第二次清理简报》,《文物季刊》,1998年第1期,第3~32页。[117]郭继宾,郭建设:《焦作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古代铜镜》,《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第26~30页。[118]魏海波:《辽宁本溪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87年第2期,第181~183页。(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排:陈霞审核:宋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