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知行合一王阳明》——不做红尘俘虏,不成欲望奴隶。

跟随内心的家人

拥抱奇迹
,遇见诗意生活

90分钟看完《知行合一王阳明》观传奇人生是怎样炼成的?

回头看内心

世事惊涛骇浪,心是定海神针。

如今,我们的内心早已受到世间万物的驱使,甚至还觉得物质与幸福的增长不成比例。但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的内心变脆弱了,而是我们在不断追求万物的途中迷失了自我。

王阳明的心学恰恰让我们看到了,心原本就具有的不可动摇的力量!

先不说王阳明连续两次参加科举以失败告终;被宦官刘瑾迫害逃亡差点丢了性命;在平定宁王叛乱之时,所表现出的“此心不动”可见其心理素质有多强大;就连他的学生,我们都是望尘莫及呐!

王阳明众多学生中有一位名叫聂豹的,晚年时期曾经遭遇诽谤而被捕入狱,那时候他淡定从容,丝毫没有恐慌,不得不令人佩服,这便是一个真正修过心学之人才能表现出来的素养。若是心学能够在中国广为流传,那么聂豹便不是特例,反而令人们习以为常。

王阳明曾说:“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很多信奉王阳明心学之人,就是这样在快乐中生存的,有道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或许如今的人们理解不了曾经我们中国人是这样心灵自由地生活,内心的情感能够如此充盈。

现今社会我们的生活被功名利禄所包围,有钱人想赚取更多的钱,有权人想拥有更大的权,那些车、房、色等欲望都不能完全满足,但凡有一点不满足,人们就会辗转反侧,焦虑不安,在丰富的物质之下,像犯罪率、自杀率、离婚率、精神病率等等都在不断提高,感觉人们都是心浮气躁,慢慢地由浮躁升级到暴躁甚至暴戾。我们常看到媒体报道的犯罪案件,皆因为这种暴戾之气。

针对于如此情况,王阳明的心学或许有办法。一旦人们发掘自己内心的力量时,便不会被外界左右,生活也就能自得其乐!

一定要记住,无论何时,都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如今,太多人竭尽全力去赚取财富,却不明白自己的生活为何变得越来越迷茫纠结,渐渐充满了挫折与焦虑,甚至连安全感和存在感都失去了。然而对于这最好的救赎之道,就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去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

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那些在名利场上奔波、随波逐流的现代人,该去找找自己的定盘针了。

认定了就做自己

没骨头,撑不起顶天立地。

所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一个人最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被众人的意见所左右。当今这个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时代,人们极度缺乏价值的追求和内心的信仰。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身不由己,内心早已被渗透而发生变化,突然在某个时刻会惊醒,看一看陌生的自己,还会感觉自己开始变得冷漠、可怕、悲哀,眼睁睁看着自己越来越没有底线和操守。有些人会利用现实和生存来替自己开脱,这很说不过去,毕竟你还没有到了那种活不下去的地步。古往今来有多少先贤早已拥有“穷达不堕、生死不移”的骨气,这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这一切的一切皆因我们背叛了自己的内心,丢失了自己的本心,没有坚持做自己!

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强调要以高度的自信屹立于人世间。良知人人都会有,这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但最终怎样做,还得听从于自己的内心。

众所周知,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曾经去印度修行,还去日本学习了禅宗。那时候,有位大师便跟他说:“修行就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因此乔布斯才决定创办苹果公司。每每谈到自己的成功之时,乔布斯都会强调:“我是在跟随自己的内心”。

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

当朱子学被众人推崇的时候,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这无疑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巨大的冲击。人们尚未理解王阳明的本意,有些人表示很惊讶,但是也有些人却指责不断。

王阳明曾用如此话语来表达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

到了嘉靖元年,王阳明已经为平定藩王之乱立了大功,但仍有别的官员对他进行人身攻击。那时候进士考试的试题由礼部负责,这些试题中涉及到了心学,出题人心里想的让考生通过答题来指责王阳明,足以见他的处境有多艰难。

尽管如此,王阳明压抑过自我、反省了己过后,依然坚信自己的学说正确、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王阳明的做法令我们见识到了心学的真谛,内心的力量源泉正是要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实的自己。这并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而是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是一种骨气和硬气。这其中,既有当下人心危机的根源,也有对治的药方,心病还须心药医!

工作就是修行

不努力工作,是最大的无良。

王阳明曾对一个感慨政务缠身,没时间研修心学的官员说:

心学并不是悬空的,只有将它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多做事来磨练自己,你若是要断案,就从断案上来学习心学。

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为了赚钱糊口,与之相关的有“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了俗世气味;而修行则是“高大上”的,与之相关的有“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俗人眼中的修行就应该是找一个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庙静寺的,静静打坐,练练瑜伽,读读佛经,大口呼吸,或者是朝拜宗教圣地,例如去到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冈仁波齐转上几圈,还得冒着生命危险。

这样的修行方式对于王阳明来说就是“着相”了,太过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王阳明认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时机越好。

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是这样解释的: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号称“吃透阳明心学”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曾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该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尽职,因为它是对你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你的人生带入深渊。

安心工作、努力工作吧,那就是你的修行。不仅是你事业的路,也是你人生的路。

人忙心不能忙

不做红尘俘虏,不成欲望奴隶。

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曾经问过他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欧阳德意识到,要让内心凝定是极难做到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意多处于一种烦乱的状态,有事时固然很忙,但无事时却也闲不下来。于是他寻求师父的帮助,想要从师父那里得到一个真正的答案。

“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事务繁杂,逼使着人投入其中,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而心烦意乱,时刻充满各种杂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宁静,也是一种忙。

王阳明是如何回答的呢?他说: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跟古人相比,生活在现代的人简直是太忙了。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得不到片刻的休息。这样一来使得很多人都迷失了自我,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现代人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焦虑、急躁、浮泛、灼热的状态下,即使有了闲暇时间,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去支配,要么依旧处于心绪烦乱、无所适从的状态,这便是所谓的空虚、无聊!

经过考量王阳明对于“忙”下的定论,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就是欲望的膨胀。是欲望蒙蔽了内心,从而失去了心中主宰,因此留给我们的只是不停地奔忙。

太多的欲望左右了自己,便成为一个“逐物”之徒,一颗心灵若是被各种欲望所控制,那么自己心中所想与实际所做地就都是这些了。得之,心为之兴奋;失之,魂为之沮丧。付诸行动当然是为了追求这些,身体安得不忙?日思夜想的当然是这些,心性安得不乱?

对于当今社会地大多数人来说,放弃物质上的追求估计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我们不能完全被它所左右,至少要在心灵留一处空白之地,至少要节制一些绝不放纵自己。过极简的生活,我们便没有那么地“忙”了。若是一个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那么他就会终日忙乱,找不到内心甘甜的幸福,从而成为被物欲驱使的奴隶。

更为重要的是,节制欲望能够让我们的本心变得更加真切,重新拥有身心的主宰。这样即使在不得已的繁忙和压力之下,也能更加从容、高效地去处理诸多事物,做到“人忙而心不忙”。

活着的最好状态是什么?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词,是从容。

不急不缓,淡定悠闲。事再大也举重若轻,事再多也有条不紊。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这就是从容的活着。

似乎高高在上,似乎遥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一切的秘密也不过是三个字:“心不动”。心不动的秘密也不过是一句话: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发现内心的良知,并依之而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