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世界-粗识角龙

角龙科,属于头饰龙类,是鸟臀目恐龙的一个演化支,此演化支包括有厚头颅骨的厚头龙亚目,以及有角的角龙亚目。它们在侏罗纪演化出来,繁盛于白垩纪晚期。大部分角龙科化石都发现于北美洲西部的上白垩纪地层,只有中国角龙的化石发现于亚洲。

注:图兰角龙属,化石发现于乌兹别克,原先被认为属于角龙科恐龙,但近年的种系发生学研究显示,图兰角龙只是角龙科的近亲,不是科学分类中角龙科内的物种。


化石标本的采集地

角龙科所有已知物种都为四足植食性恐龙,都拥有喙状嘴、颌部后方有多排切割用牙齿、以及延长的头盾与颈盾缘骨突。

角龙科的角状物与头盾显示出值得注意的变化,而且是辨别不同物种的主要方式。它们的用途并不完全明确。其中一个用途是抵抗掠食者,但许多物种的头饰是相对易碎的;但更有可能是作为第二性征或物种内竞争用,如同现代的有蹄类。

角龙科可分为两亚科。

  • 尖角龙亚科有发展良好的鼻角或鼻部突起物,头盾较短、较呈直角,以及头饰后方的延长针状物。

  • 开角龙亚科(或称角龙亚科),特征为长、三角形的头盾,以及发展良好的两根眼窝部角状物。

本期将先介绍尖角龙亚科内的物种。

亚伯达角龙属

Albertaceratops 

亚伯达角龙,又称阿尔伯塔角龙,化石发现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老人组,地质年代属于白垩纪晚期的坎潘阶中期。

亚伯达角龙的长度5-6米,重约3500公斤。独特处在于同时拥有长额角与尖角龙亚科的头盾,而传统的尖角龙亚科只拥有短额角。鼻部上方有一个骨质棱脊,头盾后方有两个向外方的大型钩角。

模式种

纳氏亚伯达角龙

Albertaceratops nesmoi

恶魔角龙属

Diabloceratops 

恶魔角龙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化石是在2002年发现于美国犹他州。

恶魔角龙长度约5.5米,头盾上端具有两根向外弯曲的角,外形类似恶魔的羊角。恶魔角龙是已知最早期的尖角龙亚科恐龙之一。目前已发现超过30种角龙类恐龙,生存于7800万到6500万年前;但是在9000万到7800万年前的这段时期,目前很少发现角龙类恐龙,恶魔角龙的发现,有助于了解早期角龙科恐龙的演化关系。

模式种

伊顿恶魔角龙

Diabloceratops eatoni

弯剑角龙属

Machairoceratops 

弯剑角龙属,化石发现于美国犹他州南部凯恩县大升梯国家纪念区上白垩统中坎潘阶的瓦卫普组。

属名取自希腊语machairis,意思是“弯剑”,指其独特的褶边装饰,在褶边的最上面具有两个向前弯曲的角;而希腊语后缀ceratops则意为“有角面孔”,是角龙类属名中的常见后缀。

模式种

克罗诺斯弯剑角龙

Machairoceratops cronusi

中国角龙属

Sinoceratops 

中国角龙,又名中华角龙,生活于白垩纪晚期的东亚。其现有的化石皆出土于中国山东省诸城市的辛格庄组地层,是首次在中国发现的角龙科恐龙。

中国角龙全长约有5-7米,体重约2吨。和其他具有鼻角的角龙相比,中国角龙化石的鼻角相对较短(可能因保存不完整的缘故)且略呈钩状,中国角龙同时也不像其他尖角龙亚科恐龙一样,在眼睛上方具有额角。

模式种

诸城中国角龙

Sinoceratops zhuchengensis

梅杜莎角龙属

Medusaceratops

梅杜莎角龙,来自美国北部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组,年代为晚白垩世坎潘阶。

最初的叙述论文认为梅杜莎角龙是开角龙亚科。仅根据正模标本来看,梅杜莎角龙在开角龙亚科的独特之处在于两侧褶饰各只有三个外顶骨(褶饰刺),第一对褶饰刺大,而第二对较小,两对的底部都很特别地变宽、增生,朝褶饰侧边弯曲,并在褶饰前部变低。第三对褶饰刺小而呈三角形,与早期开角龙亚科比较起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都呈现相似的凹陷状,并与鳞状骨接触。梅杜莎角龙大幅加宽和弯曲的第一对褶饰刺与亚伯达角龙的第三对褶饰装饰物非常相似,但认为梅杜莎角龙差异之处在于缺乏尖角龙亚科片状、经常重叠的第四至第七对褶饰装饰物,这与所有开角龙亚科相同。

2017年新描述的梅杜莎角龙材料,使原本的描述受到质疑。很显然地,上述的第一至三对褶饰刺实际上是第二至四对。第一对褶饰刺很小且变化弯曲,因此之前鉴定时被忽略。还鉴定出至少还有一对外顶骨位于第四对之后,而总共至少有五对刺,与亚伯达角龙及温氏角龙等尖角龙亚科一致,但不同于开角龙亚科。新叙述的材料中还包含将褶饰分成两边的中线枝条,很宽,使褶饰孔较圆润、也较小,如同其他尖角龙亚科。于是新研究将梅杜莎角龙重新归类于尖角龙亚科,并在当中与亚伯达角龙、温氏角龙最近缘。

模式种

洛氏梅杜莎角龙

Medusaceratops lokii

温氏角龙属

Wendiceratops 

温氏角龙,来自白垩纪晚期的加拿大。温氏角龙长约6米,重约1吨。具有以下特征:鼻角直立、颈盾后缘缺乏垂直尖刺,中国角龙具有相似的外顶骨,但温氏角龙缺乏外顶骨中线和外顶骨下方隆起。颈盾后缘第二和第三外顶骨(附着于颈盾的皮内成骨)基部宽、垂直加厚、略朝前上方弯曲,突出于顶骨的后侧及外侧分支。坐骨下端矩形扩张。

模式种

宾霍恩温氏角龙

Wendiceratops pinhornensis

异角龙属

Xenoceratops

异角龙,又称异形角龙,生存于晚白垩世(坎潘阶中期)的加拿大阿尔伯塔省。

异角龙可以通过颈盾的骨质装饰等细节与其他角龙类别开来。最靠近颈盾中部的两个厚的骨质突起朝向中间。颈盾上每一个突起旁边都有一个长而扁平的钉状结构,分别指向侧面和后面。顶骨的前端有一个大的、三角形的突起。与大多数角龙类不同,异角龙颈盾内的中部没有突起或其他装饰。异角龙可能有着鼻角和额角的结构,与其他基础的角龙类恐龙相似。

模式种

福莫斯特异角龙

Xenoceratops foremostensis

大鼻角龙属

Nasutoceratops

大鼻角龙,化石发现于美国犹他州南部,生存于白垩纪晚期。

大鼻角龙估计体长4.5米,体重1.5吨。是大型、陆生、四足、短吻部的草食性动物,具有独特弯曲的眉角,类似于现代的牛角,长度几乎延伸至鼻部顶端,是尖角龙亚科中最长的眉角。鼻骨存在气腔构造是大鼻角龙的独有特征,至今未在其他角龙类发现过。

模式种

提氏大鼻角龙

Nasutoceratops titusi

爱氏角龙属

Avaceratops

爱氏角龙,生存于上白垩纪坎帕阶的美国西北部。是小型的角龙科恐龙,虽有着实心的头盾,但却没有其他角龙科恐龙的洞孔,所以它可能是三角龙的祖先,或是在尖角龙亚科及角龙亚科之间。在白垩纪,开花植物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爱氏角龙可能以当时的优势植物为食,例如:蕨类、苏铁科及松科为食物。它是用那锋利的喙状嘴来咬断叶子的。

模式种

拉莫斯爱氏角龙

Avaceratops lammersi

克里滕登角龙属

Crittendenceratops 

克里滕登角龙,生存于坎帕阶晚期美国亚利桑那州克里滕登组。身长约3.4米。

模式种

克氏克里滕登角龙

Crittendenceratops krzyzanowskii

太古角龙属

Yehuecauhceratops

太古角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墨西哥科阿韦拉。它是小型的尖角龙亚科,身长只有3米,鳞状骨是唯一可以将太古角龙从其他尖角龙亚科鉴别出来的材料。其与顶骨间的边界有一梯状边缘,是尖角龙亚科的典型特征。

鳞状骨(英语:squamosal bone)是一个头颅骨骼,在大多数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鸟类中均存在。在鱼类中,它也被称为翼耳骨或翼听骨。鳞状骨位于颞颥孔和耳凹口的腹侧,前与眶后骨相接,后与方骨和翼状骨相连。

模式种

沙博馆太古角龙

Yehuecauhceratops mudei

野牛龙属

Einiosaurus 

野牛龙,其化石在美国蒙大拿州的双麦迪逊组发现,年代为上白垩纪,约为7,500万年前。

野牛龙身长估计可达4.5米长,体重约1.3吨。口鼻部狭窄、前端尖,它们通常被描绘成有一个低矮、大幅向前弯的鼻角,就像一个开瓶器,不过这个角可能只在成年个体中才有。野牛龙与有明显额角的角龙科(如三角龙)不同,它们的额角是较低、较短。野牛龙的头盾较小型,顶端有一对大的颈盾缘骨突,向后方延伸。

模式种

前弯角野牛龙

Einiosaurus procurvicornis

河神龙属

Achelousaurus

河神龙,生活在下白垩纪的北美洲,约7400万年前。身长约6米,体重约3吨,有着像鹦鹉的喙嘴,在鼻端及眼睛后方有骨质隆起,长头盾顶端有两只角。

模式种

霍纳氏河神龙

Achelousaurus horneri

厚鼻龙属

Pachyrhinosaurus

厚鼻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加拿大亚伯达省、美国阿拉斯加州)。

厚鼻龙身长估计约8米,重量约4吨。头颅骨的鼻部上有巨大、平坦的隆起物,而非角状物;眼睛上方也有一对小型隆起物。这些隆起可能用来推撞对手、如同麝牛。头盾后方有一对角,往上方延伸、生长。厚鼻龙的头盾、头角形状与大小随者个体而不同,可能是性别差异或其他因素。

模式种

加拿大厚鼻龙

Pachyrhinosaurus canadensis

尖角龙属

Centrosaurus

尖角龙,生存于上白垩纪,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的恐龙公园组地层,距今约7650万到7550万年前。

尖角龙是种中型恐龙,身长约6米,身体由结实的四肢来支撑。如同其他的尖角龙族,尖角龙的鼻端有一大型鼻角。随着个体的不同,鼻角可能是向前、或向后弯曲。在眼睛上也有一对小型额角。尖角龙的特征是头盾顶端,有两个向前的小角。

模式种

腔盾尖角龙

Centrosaurus apertus

冠饰角龙属

Coronosaurus

冠饰角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

冠饰角龙是中型角龙,估计其身长约为5米,体重约为2吨。额角角核成尖金字塔状,在额角的一半位置,额角往两侧大幅弯曲,方向朝向斜侧边,经过眼睛上方。冠饰角龙的顶骨后侧骨棒(头盾的最后缘),延伸出许多小型短骨突,向头盾上方、后方沿伸而出,这额外特征在角龙类中相当独特。

模式种

布氏冠饰角龙

Coronosaurus brinkmani

棘面龙属

Spinops

棘面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南部的红鹿河流域。

棘面龙完整身长估计约6米,体重约2吨。头盾长,而头颅骨的角状物、突出物,类似当地两种近亲的混合体:尖角龙、戟龙。棘面龙的头盾顶端有两根钩状、向前弯曲的小型角,类似尖角龙;棘面龙的头盾顶端还有两根笔直、向后弯曲的大型角,类似戟龙。

模式种

斯氏棘面龙

Spinops sternbergorum

戟龙属

Styracosaurus

戟龙,又名刺盾角龙,生存于白垩纪坎潘阶,约7550万年前到7500万年前,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恐龙公园组。

戟龙的成年个体身长约5.5米,重达2.7吨,头颅非常巨大,拥有大型鼻孔、高大的鼻角,头盾上有四到六个尖角,数量依个体而不同。头盾上的四个最长角,每个几乎跟鼻部的角一样长,约50-55厘米。

模式种

亚伯达戟龙

Styracosaurus albertensis

尖角龙亚科物种介绍完毕

有争议的未列其中

下期介绍开角龙亚科

角龙装饰画

多个颜色、主题可以选择

(0)

相关推荐

  • 各种恐龙资料汇总

    恐龙资料 1.鹦鹉螺 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 ...

  • 最强的矛配上最强的盾,这种恐龙绝对是食草恐龙中的战力巅峰

    说到远古时代的恐龙,食草恐龙总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各类影视作品也更喜欢刻画食肉恐龙,比如霸王龙.南方巨兽龙.食肉牛龙等.如果偶尔提到食草恐龙的话,肯定出镜的也是三角龙,毕竟三角龙的知名度相对还是比较高 ...

  • 恐龙世界-尖角龙

    尖角龙属 是角龙科恐龙的一属,是种草食性动物,生活于上白垩纪(距今约7650万到7550万年前)的北美洲,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的恐龙公园组地层. 白垩纪(英语: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 ...

  • 恐龙是如何求偶的?原角龙脖子上“戴项链”,互相追求

    在自然界,生物们为了能够求偶获得传宗接代的机会,都极尽张扬表现之能事.比如天堂鸟,不但要有造型独特的外表,还需要卖力舞蹈-- 自然界中的各种花朵,需要长得非常鲜艳,才能吸引昆虫靠近自己,从而传播花粉- ...

  • 《圆顶龙找妈妈》让孩子和我们一起探索丰富有趣的恐龙世界吧

    听说,有一群圆顶龙在找妈妈.它们为什么会找妈妈?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它们最后找到妈妈了吗?小朋友们,快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到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 恐龙世界-厚鼻龙

    厚鼻龙 是鸟臀目角龙下目恐龙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 学名:Pachyrhinosaurus,意为"有厚鼻的蜥蜴". 查尔斯·斯腾伯格 Charles M. Sternbe ...

  • 【恐龙探索】怒发冲冠——尖角龙!

    嗨!亲爱的小伙伴们啊,许久不见,还记得我吗?还有新的小伙伴们,很突然吧?我是你们的抵抗领袖,伟大的,神奇的,不屈的--(此处省略n个各种华丽辞藻)寒歌啊 . 很抱歉这么久才和大家再次见面,这期间小编由 ...

  • 恐龙世界的另一个小短手-食肉牛龙

    食肉牛龙 又名牛龙,属于兽脚亚目阿贝力龙科,是一类中型的肉食性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麦斯特里希特阶)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食肉牛龙是白垩纪末期,南方各大陆的优势掠食动物. 食肉牛龙的模式种是萨氏食肉牛龙 ...

  • 庆兔兔日记3413这是恐龙世界

    庆兔兔日记3413这是恐龙世界

  • 【简笔画】贝恩角龙的画法

    【简笔画】贝恩角龙的画法

  • 角龙、应龙、夔龙、螭龙、秃尾龙,古瓷器上的龙纹你分得清楚吗?

    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景德镇建立御厂烧制宫内日用瓷,在这些瓷器上的纹饰中,用以代表皇家身份的龙纹主要分为角龙.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等数种. 明万历 青花龙穿莲花梅瓶 角 龙 "角龙&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