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化论中东战争的起因
论及中东战争的起因, 可以说是纷繁复杂, 可以从经济、政治、民族、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来讨论。表面看来各种因素各行其道, 都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但是, 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根源去探究原因, 会发现全球化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就从全球化的角度, 来深入分析中东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作者简介: 魏杰 男河南洛阳汉 (1984-)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在读研究生世界历史与全球化方向。;
1947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 (33票赞成, 13票反对, 10票弃权) , 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决议文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划给占32%人口的犹太人 (原本只拥有7%土地) , 这项决议案对阿拉伯人非常不公平。阿拉伯国家的票数一共只有六票, 根本无力挽回。犹太人同意此决议, 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 未建立阿拉伯国。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 阿拉伯国家联盟集结军队向以色列发起进攻, 拉开了中东战争的序幕。
通过参考有关中东战争的学术研究, 笔者了解到战争的起因是多方面的: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宗教冲突;犹太民族与阿拉伯民族之间的种族分歧;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领土争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黎巴嫩等邻国的武装介入;英法美苏等帝国主义的操纵和控制等等。这些原因虽然重要, 但是彼此之间并无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 在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些本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 为我们研究历史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就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全面审视中东战争爆发的深刻原因。在此之前, 必须首先明确全球化的确切含义。
一、全球化定义
什么是全球化?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认识还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所运用的全球化概念, 是经过马克思主义反复验证而得出的科学概念, 即资本的全球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增值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 从而决定了资本不受约束的自由性。哪里能实现增值, 资本就冲向哪里, 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一战正是起因于资本要求的自由广阔的市场与殖民帝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画地为牢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战后的《凡尔赛和约》, 严重限制了德国的资本流动, 迫使德国准备付诸武力获得生存空间, 为随后的二战埋下了伏笔。[1]本文所要论述的中东战争也是一个很好的事例。
资本如何与全球化密切相关?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无时无刻不在推动着科技进步, 近代三次科技革命, 使生产力有了连续的飞跃。反过来, 科技的进步为资本的快速扩张创造了条件, 交通、通信、管理领域的飞速发展, 拓宽了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范围和速度。生产和交换的全球化, 同时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形成和各国间文化的交流, 使整个世界日渐联系为一个整体。
因此, 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的全球化, 是资本自身要完成的历史使命。[2]
二、全球化引发了中东战争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由来已久。历史上, 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 (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 建立过国家。公元前30世纪, 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 犹太人的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 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此后, 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 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经过三次大起义和三次大屠杀, 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 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 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散居各地的犹太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 使他们在精神上能始终保持强烈的凝聚力。他们居留城市, 并从事经商事业, 大量敛聚财富。19世纪末20世纪初, 犹太人开始从事锡安主义, 准备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建国。随着复国主义的愈演愈烈, 全球化在整个中东局势中的决定性作用开始凸显, 并逐步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1、全球化下的经济因素
不得不承认中东地区是一块风水宝地, 它是欧亚非三大洲的纽带, 通过地中海和红海连接着大西洋和印度洋, 并拥有海运大动脉——苏伊士运河, 大大缩短了欧洲到东亚的航程。同时中东地区还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库, 石油天然气资源极其丰富。已探明的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5%, 世界大国和发达工业国家的石油都源自这里。
资本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要走向全球, 去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中东石油的开采成本低廉, 质量又好, 同时中东地区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大减少了运输成本, 成为资本纷至沓来的重要原因。从20世纪初开始, 英、美、法、意等国就插手中东国家的石油开采事务, 以租赁或联合开发的名义从中渔利。蛋糕有限, 分食者争之。从此中东地区成为各资本大国争相觊觎的目标。
2、全球化下的政治因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为了争夺中东地区的资源, 从中谋取利益, 各大国利用巴以冲突的混乱局势, 相继插手中东事务, 以达到浑水摸鱼, 分一杯羹的目的。
一战后英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委任统治。为了保证自己对中东地区的控制, 英国充分利用巴以之间的冲突, 借助犹太复国主义的浪潮, 发表“贝尔福宣言”表示支持犹太复国, 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到二战结束的时候, 由于大量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 激起了当地阿拉伯人的反对, 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英国感到局势愈发难以控制, 于是便将这一问题移交联合国处理。
二战后美国是最大的赢家, 而美国境内有500多万犹太人, 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插手中东事务, 支持犹太复国。此前的苏联做为社会主义大国对犹太入侵巴勒斯坦建国表示谴责。英国本以为苏美不和, 联合国不可能拿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这样英国就可以继续在巴勒斯坦施加影响。但是出乎意料的是, 苏联在1947年5月14日的联合国特别会议上, 一反谴责犹太复国主义的老调, 转而支持犹太建国。很明显, 鉴于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和资源盛地, 苏联是不会轻易袖手旁观的。苏联境内也有200多万犹太人, 巴勒斯坦的很多犹太人就是从苏联和东欧移居过去的, 这样更有利于苏联对巴勒斯坦施加影响。[3]大国的操纵下通过了“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 导致了中东战争的爆发。
3、全球化下的文化因素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就有相对应的上层建筑以及文化形态。众所周知, 中东战争萌发于阿以冲突, 紧随以色列建国。散落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能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巴勒斯坦建国, 正是借助于资本全球化的高度发展。
世界锡安主义组织推进犹太复国进程的主要措施就是在巴勒斯坦大量购置土地, 垦殖发展。随着大量犹太移民和他们带来的资本流入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犹太社区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农业、工业、商业等领域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1939年, 虽然犹太人在数量上远少于阿拉伯人, 但控制了巴勒斯坦80%以上的工业, 最富饶高产的农业地区, 主要的商业网点以及金融、保险、外贸等经济命脉, 使其逐步具备了一个“民族家园”的经济基础。[4]
伊舒夫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促进了犹太文化在巴勒斯坦的发展。犹太传统文化特别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伊舒夫在20年代便建立起了包括小学、中学、师范院校和职业学校在内的教育体系。文化的发展使整个犹太社团的民族凝聚力大大提高, 为犹太民众在巴勒斯坦建国确立了牢固的精神支柱。“他们对自己说, 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 他们的600万同胞才被残酷的杀害了。虽然他们也知道有些国家的犹太人已经过着幸福的生活, 可是他们经受的痛苦太多, 再也不愿冒风险了。巴勒斯坦是他们的目的地。他们太疲劳了, 不能在有一天也许有人会喊'犹太人滚出去’的地方开始新生活。”
建国已是大势所趋, 阿以冲突急速升级, 战争一触即发。
参考文献
[1]魏杰.全球化——世界大战的催化剂[J].科学时代, 2009, (11) .
[2]巨永明.全球化:资本的历史使命[J].探索与争鸣, 1999,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