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进了养老院,悲凉境遇的背后是18年前的一个抉择

老杨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好友,4年前爱人病逝,随着自己身体的健康不断亮起红灯,2019年6月,老杨决定去了养老院。

期间,我多次去养老院看望他,这是一所地处市郊的养老院,四人一间房间,月费4800元。

我问他为什么选择交通不方便的市郊养老院,而且条件也比较简陋?我知道他的女儿定居在美国,在美国也算得上是小康之家。而且他有一套自住的房子,虽说只是50平的老公房,但房子位于上海的黄金地段,怎么说也值个300多万。如果卖了市区的房子完全可以入住高端养老院,没有必要委屈自己。

老杨听了我的一番话,摇了摇头告诉我,说是女儿一家人在美国生活也不容易,留下这一套破旧小屋也算是他对女儿能做的最后贡献了。我听他这么一说顿时无语了。

我和老杨是同龄人,人生的一段轨迹几乎都一样:文革的老三届初中生;同一年提拔的中层干部;都分到了一套市区同一栋大楼的50平单位福利房;都有一个年龄相同的独生女儿。

我们俩本处于一个轨道上同行,有着基本相同的人生轨迹和目标,但因为女儿大学毕业后的一次抉择而彻底改变了我们俩的人生轨迹。

2003年,我和老杨的女儿面临着大学毕业。那年代,她们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对西方国家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我们俩的女儿也不例外,不约而同的提出了想去美国继续求学的愿望。

不同的是,我们夫妻俩态度明确:不同意。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女儿留在了国内工作。老杨夫妇态度也明确:同意。并予以经济上的全力支持。于是女儿去了美国读研究生。毕业后,顺理成章地留在了美国工作,不久与一位西班牙裔美国人结婚成了家。

我和老杨真正意义上有了第一次不同人生轨迹的改变是从住房开始。

2004年6月,我打算把单位分配的50平老公房卖了,然后去置换一套三房二厅的商品房以改善居住条件。当我问老杨是否有这方面的打算,老杨叹了一口气说道:“我们现在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为了帮女儿去美国读书,我们已花光了积蓄。”

于是,我住进了新房,而老杨依然住在了50平的老公房。

第二次的改变是从老杨夫妇俩的身体健康渐渐出现问题开始。

自从老杨退休后,夫妇俩几乎每年都会去美国看望女儿,2013年,老杨的爱人患了风湿性心脏病,从那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去过美国。

记得是2014年春节,我去看望老杨夫妇,在闲聊中谈及到他女儿一家子在美国的生活,谁知老杨连连摇头叹气,我好奇的问老杨是怎么回事?

老杨这才把原委告诉了我。二年前,他们去美国看望女儿,期间和女儿一家人闹得有点不愉快,虽是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但心里倍感郁闷。主要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女儿一家子的生活习惯差异太大。比如:女儿家里24小时都开着空调,不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屋内空调温度始终是保持在28度,这令他们很是不习惯,他俩也因此没少感冒过。女儿家里很大,有次说起今后打算留在女儿家养老,不料女儿居然说要来美国养老就帮我们去附近找一家养老院。其实,我们也就是随便一说,如果真要让我们留在女儿家里养老,我们还真的不愿意,毕竟大家的生活习惯差异太大,况且女儿一家子四口讲的都是英语,我们是一句也听不懂,更别说要融入美国社会了。二个外甥倒是蛮可爱,可是一句中文都不会说,那个外国女婿还不许我们教孩子讲中文,更让人伤心的是女儿还处处帮着女婿说我们的不是,……

我听了老杨夫妇满肚子的委屈只能劝他们看开点,毕竟只是一些生活习惯不一样而已,不必认真就是了。

说起今后是否打算定居美国,老杨摇了摇头说道:“我们这一代人是不适应在那里定居养老的,打算今后留在国内去养老院养老。”

“那好啊,以后我们一起去找一家好一点的养老院,再叫上几个老友一起去。”我说道。

“只是你们女儿在国外,有什么事总不太方便了。”我有点遗憾地说道。

“这些我们都想过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唉,谁叫我们当初支持女儿出国。”老杨的爱人摇了摇头说道。

“唉!我这辈子最大的失败就是让女儿出国。”老杨长长地叹了口气说道。

2017年4月,老杨的爱人身体突然不适而休克,送医院后不久就离世了。

老杨自爱人离世后,身体也每况日下,特别是高血压难以有效控制,后被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有时睡觉因为感觉心脏不适,不得不整夜坐在床上不能躺下,有时真担心睡下去后第二天是否还能再起床。

在病情的困扰下,老杨决定去了养老院,至少能解决一个人居住的孤独,晚上睡觉也不用担心可能发生意外而无人知晓。

老杨夫妇的最后境遇令人有些感慨,而老杨的那句话:“我这辈子最大的失败就是让女儿出国。”更是时不时地回旋在我耳旁,令人伤感,令人深思。

2021年4月27日

作者简介

实名:许国忠

退休。退休前上海阿自倍尔控制仪表有限公司任中方总经理。喜欢用文字记录身边的事和自己的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