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良好的沟通过程,千万不要暴露你比别人懂得多
GIF
一个人态度的改变,绝不是因为你懂得比他多。
人们只能理解与自己本性相符的东西,从来不会因为你懂得多而改变自己。人们在沟通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想要改变别人。因为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中,都是以自己的认知作为参考的。人们本能地认为与自己认知相符的东西是正确的,与自己认知不符的东西是错误的。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了一种这样的倾向,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比别人懂得多。也正因为如此,人与人的沟通存在一些障碍。心理学家给人们一个忠告:如果你想要有一个良好的沟通过程,千万不要在沟通中暴露出你比别人懂得多。
沟通的最终目的
满足需求
沟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自我需求。以表白为例,表白是典型的沟通过程,表白同时也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很明显表白的目的就是,希望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个体在沟通过程中尽可能地说服对方,让对方接纳自己。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自己处在优势之下就会很容易说服对方。所以在表白中,个体会强调自己多么的爱对方(占据情感优势),并且为对方付出了多少努力(占据道德优势),还有的人会承诺给对方幸福(占据物质优势)。归根结底,沟通的目的就是要满足自己的需求。
获得成长
沟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有时候这种需求并非实质的物品,更多的是情感需要或者成长需要。家人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成长需要。孩子需要成长,父母也需要成长。孩子小时候需要依赖同父母的沟通,获得对世界的认知;长大后父母需要依赖同孩子的沟通,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在沟通过程中,彼此的代沟进一步缩小,彼此共同成长。恋人之间也需要沟通,这种沟通更多的是情感需要。这种沟通并没有太强的目的性,不过通过沟通能够增加彼此的了解。但是其结果可能会让关系更加亲密,也会增大彼此的认知隔阂。
沟通中的陷阱
试图改变(同化)别人
沟通中最容易掉进去的陷阱,就是试图改变(同化)别人。人们不自觉地按照自我认知来改造周围的环境,可是忽略了只有接纳与自我认知不同的事物,才会有让自己成长的空间。人们成长的一定程度,就再也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和看法。这类人会逐渐走向封闭,越来越固步自封。他们原本的沟通目的是满足需求,可是总是想着同化别人。他们忽略了正是因为别人跟自己的想法不同,才会有自己身上需要的东西。只有避免这个陷阱,才能开始一段良好的沟通。
居高临下同别人讲话
沟通的目的是满足需求,但是满足需求的前提是通过沟通说服别人。如果你居高临下同别人讲话,那么就是在无形中制造“地位差”,沟通也会很难达到预期。追求优于他人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可是这种本性也会给沟通带来许多障碍。试想,一个居高临下通过讲话的人,哪怕他说得再有道理,你也不会因为他而改变自己。因为你内心也需要被尊重的感觉,除非对方能够提供的资源远远大于你,否则你没必要卑躬屈膝。有些人天真的认为,只要利用同他人的地位差,就可以迫使他人改变自己的态度。
暴露自己比别人懂得多
在沟通过程中,一个人的态度是否会被改变,从来不取决于彼此的“信息差”。一位博士生,未见的能够说服一位只有小学学历的成年人。这是因为人们只能理解与自己本性相符的东西,超过这个范围的信息很难被个体所接受。就好像是一个人觉得地球是平的,你很难说服他们改变这一看法。哪怕你懂得再多,他们根本不理解你在讲什么,所以你无论运用何种知识,都无法改变这一类人。在沟通过程中,有意暴露出自己比别人懂得多,可能并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如何提升沟通的效果?
用对方能理解的话沟通
根据你所要沟通的对象实际情况,要学会用对方能理解的话沟通。换言之,你的认知要与你沟通对象的认知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你才有可能说服对方。如果你们之间毫无认知交集,那么就相当夏天的虫子跟冬天的冰块一样了。根据对方的职业、学历、年龄、言谈举止,可以大体判断出对方能够理解怎样的语言。除了建立认知交集之外,还可以建立情感交集,通过共情的方式,让对方更能够理解你,然后再来加入你自己的想法,改变对方原本的认知。
循序善诱,让对方自己说出你想的观点
想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尽可能少暴露自己比对方懂得多,而是通过循序善诱的方式,让对方自己逐渐走向你心中的那个方向。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把老师的教学过程看作是沟通过程。老师绝不会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领悟到的知识,要远远比被强行塞进大脑里的知识有用得多。有时候你的认知层次要比对方高很多,但是你还要以谦卑的姿态同对方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彼此的障碍,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总而言之,别人的态度是否会被改变,绝不是取决于你懂得是否比对方多。
作者:九霄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