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培 | 扫盲运动
童年记忆中的扫盲运动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江都实验初中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
60年过去了,当年使用频率极高的“扫盲”二字已经久违了。中国从满眼文盲发展到无盲可扫的事实,这应该是中国教育史上辉煌的篇章。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村上办起了扫盲班,组织村里的文盲、半文盲学习文化。刚办班的时候,由于受封建思想影响,一些老人抱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观念,不太愿意让家里年轻的姑娘、媳妇晚间外出学文化,总是以家务忙、孩子小为借口。后来经过村干部反复动员,尤其是女干部、女党员、青年团员以身作则,身先士卒,逐渐带动了大多数青壮年文盲参加了文化学习。
我的外公比较开明,几个舅舅都被送到外地求学,并得到较高的学历,但对女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认为稍微认得几个字就行,不必学得太多。母亲只在家里学了点文化,婚后又忙于农活与家务,幼年所学忘记了不少,以半文盲的水平参加了村里的扫盲识字班。
扫盲识字班的教室就在我家隔壁,一般晚上上课,我也总跟着去看热闹,与其他女学员带去的孩子一起挤在教室的后面,有时也跟着读字,因为怕老师骂,一般不敢胡闹。老师是村里小学教师,有时也有识字的干部来教,村里的初中毕业生或高小毕业生也常被请来教几课。
最初的课本是油印的,后来镇上发了刊印的识字课本。书上的内容,都是农民的常用字词,有当地人的主要姓氏,如张王李赵杨颜徐童等,有乡民习惯用来作名字的字,如梅兰菊花珍秀华萍等,有锄头、铁锹、镰刀、扁担等农具名称,还有犁田、耙地、割麦、插秧等农活名称,也有乡村地名及年月日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名称……因为字词内容贴近农民生活,学员们学习热情比较高,但各个人基础不同,进度参差不齐。好在学员们学习上进心较强,课后也互问互教,田头、场头、路边都成了识字课堂,亲教亲、邻教邻、夫教妻、子教母、兄教妹……到处充满了浓厚热烈的学习氛围。
我的父亲是专职扫盲干部,经常在江都全县(包括现在的邗江区部分地域)巡查扫盲工作,因此母亲学习文化更加努力,许多常用字不但会读,而且会写。根据考核,母亲被评为识字班积极分子,获得了一本练习本和一顶凉帽的奖励。我记得凉帽是白布做成的,四周用竹篾圆圈撑着,前面正中印有一颗红五角星,后面印有红色的“奖”字,在那时算是很时髦的。这顶帽子除了我戴过一两次以外,母亲一直没舍得戴过,她干农活时,总是戴着芦竹片做成的凉蓬遮阳。因此,过了好多年,那顶获奖的凉帽还跟新的一样,直到老房子坍塌时,才被埋进瓦砾堆里。
60年过去了,当年使用频率极高的“扫盲”二字已经久违了,年轻人已经感到很生疏,甚至有的孩子认为“扫盲”就是清扫盲道。这实在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从满眼文盲发展到无盲可扫的事实,这应该是中国教育史上辉煌的篇章。
令我心痛的是,家里仅存两张与扫盲有关的老照片已经斑驳,那是1976年防震期间藏在草堆里因霉变而损坏的。不过还能看出人物的大体模样与“扫盲”字样,配在这篇短文里,为那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留点物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