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卫军:一篇高分作文给我们的思考

这一次,点亮了梦想

一考生

  我到底还是想念我的小树了。

面对眼前层层的高楼大厦,世界被分割成光影迷离的方格,我不禁有了一种被困在四方城中的压抑。

我肯定是想念我的小树了。不然我怎么会这么心急地收拾行李,又如此匆忙地踏上回家的车呢?车轮快速旋转,转向我的小树、我的蝴蝶冢,转向我绿色的梦。

十年前,家乡风大。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行走在街上的人们,无不眯着眼睛顶风前行。狂风刮跑了老爷爷的帽子,吹垮了小贩的车摊。面对风的威逼,庄稼也畏缩地矮下了身子,低迷地趴在地上,任张扬拔扈的风踩过它们的脊梁。

家乡的树真是稀少,零零落落地分布在田野各处,有气无力地伸出几枝干涩的枝条。贫瘠的土壤,干燥的气候,暗淡的河流,令他们失去了生机。这大风,刮走了家乡的绿意,刮走了人们的富足与安逸。

满目萧然,我多么希望能有河流涓涓,重现江南水乡的韵味,能有树木丛丛,供我和伙伴躲藏嬉戏,能有蝴蝶只只,将逝去的生命埋藏在肥沃的土壤!

于是,乡人们开始种树了。外婆说:树多了,风就跑了,跑到吹不到我们的地方,再也不回来了。

那棵小树,是我亲自种下的,我亲自选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我亲自用稚嫩的手将它的根须掩埋踏实,我亲自给它浇水施肥,风雨无阻。

因为,这是我亲自种下的绿色的梦啊!

我的小树,在我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它生根的时候,乡人们正开垦土壤,它展开第一片叶的时候,那绒绒的毛,摸上去还有些刺手。房舍已被小树包围,人们不再向干竭的河流索取,村干部的大喇叭日日响彻整个田野:“大家团结一致,植树造林,定能迎来富足的明天,实现绿色的梦,小康的梦,中国的梦!”

风来时,人们用绳绑着树固定根基,雨来时,人们行动起来,保持水土。那夜,我穿着雨披打着伞给小树遮雨,守了多久,在大人找到我时,还不自知……

下了车,我急忙奔向我的小树,却再难寻那小小的身影。极目远眺,片片郁郁青青,欲与天公试比高,排排绿浪涌到很远的天际,几要把我吞噬。我确信,它已经漫到祖国的角角落落,漫到人们的心里。

我的梦,我们的绿梦,终于在所有人的浇灌下点亮。

这是一篇考场高分作文,总分65分(作文60分加书写5分),该文得62分,也就是作文得了59分,书写得了3分。

笔者初读该文,颇有些疑惑。这篇文章因何得到如此的高分呢?再读,我以为首先在小作者的构思,再就是语言的功力。还有呢?就是这位小作者引入了时代的活水,切中了时代的主题:绿色梦,小康梦,中国梦。

如果我来打,会给多少分呢?作文50分,书写3分,53分。我还是觉得:编造的虚假故事,掩饰不了造作的空;语言的功力包装不了口号式的鲜亮主题。

我的给分与阅卷老师的给分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落差呢?其他老师怎么看?

我又邀请了另外的10位老师做了一次打分。打分老师有5位特级教师,2位大市级学科带头人,3位一线教师(其中一位是高中教师)。

其中有4位特级教师给了和我一样的50+3分,1位特级教师给了45+3分;2位大市级学科带头人,1位给了56+3分,1位给了53+3分;3位一线教师,1位给了56+3分,2位给了50+3分。

这样看,连我在内11位老师:有7位给了53分,1位给了48分,1位给了56分,2位给了59分。

这里我们需要考虑到阅卷者和我们打分的情境差异。阅卷者面对众多的同题文,有参照。我们是面对单独的一篇文章,缺少参照。

从打分的情况看,我们再次看到了作文评价的复杂性和主观性。几位老师在阅读中,普遍关注了两个问题,这篇文章是大人写的还是学生写的;作者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很显然,大家对这篇文章的真实性是心存疑虑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整体内容和目标”部分第八条明确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在“7—9学段”提出这样的目标和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真情实感”这三个词我以为是初中阶段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意表达”。我们需要在课程框架下,遵循初中生和汉语言写作的基本规律实施写作教学。

事实上,现在有一种文风值得警惕,那就是带着一种口号式的赞歌。虚假的正能量怎样打动人、感染人呢?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思考生活,获得真实的感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抒真情,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这位小作者很显然游离了自己的生活,自然细节就少了那种真实的力量,那种情思就缺少了依托,就给人“做”出来的感觉。评分老师或直接或委婉地指出了这篇文章中隐含着的一个致命弱点。

学生作文需要引入“时代的活水”。我们鼓励学生跳出“家庭”“校园”的小圈子,去表现社会表现时代,表现出这个时代学子应有的情怀。但是,我们怎样回到自己的生活,选择熟悉的点来切入,这需要斟酌考量,也需要教者的引导。在熟悉地方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换一个角度说,我们有好的语言功底,好的写作技法,如果没有恰当的立意和选材,同样会成为一个“空壳”美文。

当然考场作文有其特有的难度在,对学生是一个综合性的考验。我以为至少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需要关注这六个关键词:1.扣题:立意鲜明,凸显主旨;2.情境:情境真实,渲染烘托;3.故事:好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4.画面:精致片段,耐读可品;5.细节:多种描写方法的调动,人物丰满立体;6.情思:抒情议论,以情动人,以理启思。

第二,关注三方面的立意指向:一是写好熟悉的事熟悉的人,平常中见真情;二是写好时代,表达新时代的青年心声与担当;三是弘扬正能量,温润自我,感召他人。用“我”的慧眼,“我”的慧心,去凝望生活,丰盈生命,铺垫人生,启发成长。

第三,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大与小的关系。无论多么宏大的主题,都需要从小的角度去表达;二是生与熟关系。不要轻易去触碰你不熟悉的材料;三是新与旧的关系。看起来旧的材料,也可能蕴藏着新的视角;四是事与情(理)的关系。情出事中,据事说理。

(本文系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学习任务群:初中写作教学序列重构的实践研究》(批准号:E-c/2018/19)研究成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