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孤山放鹤亭林逋墓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

  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林启纪念馆旁边的池塘,池中建一小岛,两只白鹤雕塑立于草坪之上,作交颈和鸣状。

放鹤亭位于孤山东北麓,是为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而修建的。

  林逋少孤力学,好古,通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勿趋荣利。及长,漫游江淮,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均被婉言谢绝同,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既老,自为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庐侧。事见《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传》。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传》。

  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其中《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为思乡之作。故宫绘画馆藏有所书诗卷。张岱在《西湖梦寻》说,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只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现杭州西湖孤山面对北山路一侧,仍有“放鹤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纪念林和靖的景胜。

登上台阶,前面就是放鹤亭。

  浙江省杭州西湖孤山放鹤亭。北宋诗人林逋隐居孤山,植梅养鹤之处。为纪念这位隐者诗人,元代郡人陈子安建“放鹤亭”于孤山北麓。后日久废圮,明朝嘉靖年间钱塘县令王代进行重修扩建。现在的放鹤亭是1915年重建的,后来又有过多次修葺。

  西侧柱联为吴棣华题:华表千年遗蜕可闻玄鹤语,孤山一角暗香先返玉梅魂。东侧为范松上题:梅花已老亭空鹤,处士长留山不孤。

  放鹤亭中立有《舞鹤赋》石碑一块,碑高2.4米,宽近3米。这篇《舞鹤赋》是南北朝时的鲍超所撰,现在碑上刻的《舞鹤赋》是康熙皇帝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笔法所书。全赋共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仙鹤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天性。

   放鹤亭匾额为杨学洛书。杨学洛,字云门,杭州人,清代书法家,写碑高手,名山古迹留有众多手笔。

  《舞鹤赋》碑文:散幽经以验物,伟胎化之仙禽。钟浮旷之藻质,抱清迥之明心。指蓬壶而翻翰,望昆阆而扬音。澘日域以回骛,穷天步而高寻。践神区其既远,积灵祀而方多。精含丹而星曜,顶凝紫而烟华。引员吭之纤婉,顿修趾之洪姱。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朝戏于芝田,夕饮乎瑶池。厌江海而游泽,掩云罗而见羁。去帝乡之岑寂,归人寰之喧卑。岁峥嵘而愁暮,心惆怅而哀离。
  于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骫沙振野,箕风动天。严严苦雾,皎皎悲泉。冰塞长河,雪满群山。既而氛昏夜歇,景物澄廓。星翻汉回,晓月将落。感寒鸡之早晨,怜霜雁之违漠。临惊风之萧条,对流光之照灼。唳清响于丹墀,舞飞容于金阁。始连轩以凤跄,终宛转而龙跃。踯躅徘徊,振迅腾摧。惊身蓬集,矫翅雪飞。离纲别赴,合绪相依。将兴中止,若往而归。飒沓矜顾,迁延迟暮。逸翮后尘,翱翥先路。指会规翔,临岐矩步。态有遗妍,貌无停趣。奔机逗节,角睐分形。长扬缓骛,并翼连声。轻迹凌乱,浮影交横。众变繁姿,参差洊密。烟交雾凝,若无毛质。风去雨还,不可谈悉。既散魂而荡目,迷不知其所之。忽星离而云罢,整神容而自持。仰天居之崇绝,更惆怅以惊思。
  当是时也,燕姬色沮,巴童心耻。巾拂两停,丸剑双止。虽邯郸其敢伦,岂阳阿之能拟。入卫国而乘轩,出吴都而倾市。守驯养于千龄,结长悲于万里。

  正面外柱联为林则徐所撰:“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内柱联王文中题:“山孤自爱人高洁,梅老惟知鹤往还。”

  林逋少年时父母双亡,但他勤奋好学,经史百家无不通晓,擅书画,工诗词,被乡亲认为是很有前途的一位青年。但他却说:“人生贵适志耳,志之所适,方为吾贵。每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后来,他找到西湖中一座荒芜的孤山,结茅为庐,编竹为篱,栽梅养鹤,日以赋诗作画为乐,终身不娶不仕。据说,林逋在孤山上种植360余棵梅树,收获梅子所得之钱,包成360余小包,投入瓦罐中,“日取一树之值为用”,日复一日,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林逋爱梅,更是赏梅高手。每当梅花开时,他便不再出门,惟以诗酒盘桓其间,浅盏微吟,自成绝唱。有首《山园小梅》如下: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斜横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逋潇洒恬淡的田园生活,受到不少读书人的仰慕,常有名士前来与之谈诗论画,品评古今。陈鹤有一首《题孤山林隐君祠》吐露了仰慕之心:孤山春欲半,犹及见梅花。笑踏王孙草,闲寻处士家。尘心莹水境,野服映山霞。岩壑长如此,荣名岂足夸。

  苏轼比林逋晚出生整整70年,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调任杭州通判,这时林逋已去世43年。当他读到林逋的诗后,在其诗笺后面写下一首《书林逋诗后》抒发感情。这首诗被明末清初的学者张岱收录在其《西湖梦寻》中: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见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林逋的诗名气节传到朝廷,朝廷欲征之为官,被林逋婉言谢绝。其学识和节操得到宋真宗的赏识,曾赐号“和靖处士”,谕旨钱塘地方官给予尊重,定期到孤山慰问。

  林逋作诗是随心而发,随写随弃,散失较多。其侄孙林大年在他去世后,收集其诗作,编成《林和靖先生诗集》,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为其作序。他在《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中写道:“诸孙大年能掇拾所为诗集,请予为序。”“其诗时人贵重甚于宝玉,先生未尝自贵也,就辄弃之,故所存百无一二焉。”

  放鹤亭旁还有林和靖墓,墓畔曾有林和靖生前所养“鹤皋”的鹤冢。这里曾被誉为“梅林归鹤”,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 

进入墓园

  林逋清贫一生,四壁萧然。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说,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只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相传林逋死后,山坡上他亲手种植的梅树,居然漫山遍野又为他重新绽放了一次。花若有情,人何以堪?

  据说,林逋活到62岁死后,两只白鹤不吃不喝,整天哀鸣,最后竟在墓前哀鸣而死。友人将它葬于主人的墓侧,取名为“鹤冢”。

浓荫之下是林逋的墓,环石围砌,青草封顶,显得清新平淡。

   林逋(967—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是北宋时期隐逸诗人的杰出代表,曾隐居孤山。

  墓位于放鹤亭西南23米的台地上,坐南朝北,始建于北宋,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设墓碑,后历经维修。现存清代修复的圆形墓冢及青石墓碑。

  圆锥形墓冢前立有一通青石墓碑,碑上刻“林和靖处士之墓”一行楷字。虽历经一百多年风霜雨雪,字迹仍清晰可辨。 

连接放鹤亭与林启纪念馆的九曲桥  

鹤池旁的林启纪念馆

  林启纪念馆,又称“林社”。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后孤山路1号,坐落在放鹤亭东面,这是一座中西结合、飞檐翘角的小楼。

  1900年林启病逝后,杭人邵章、陈敬第、何燮侯等为永志思念,谕准以孤山民产四分之厘为社基,倡议建林社设祭,初建时为砖木结构的中式平房。1925年,陈叔通等又筹资扩建林社。抗日战争期间,林社遭破坏,社宇渐就倾圮。1946年,浙江大学等复员回杭,复发起重建林社。直到1948年,工程渐次建成,但房却未结顶,张宗祥撰写“重建林社碑记”刻石,均因筹资不继而暂停。1951年春,始卒其工。为楼三楹,宏于旧宇。小楼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

匾额“林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题写

一进门是一尊林启半身像

林启纪念馆内

  林启,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出生于福建侯官,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是清同治甲子(公元1864年)举人,于清光绪丙子二年(公元1876年)中进士,担任过编修,陕西学政,后又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提出过“简文法以核实政、汰冗员以清仕途、崇风尚以挽士风、开利源以培民命”的政治主张。

  在杭州的最大政绩是兴办学校,提倡农桑,并开笃实的士风。他于1897年农历正月创办“求是书院”,5月21日正式开学,为浙江大学的前身。同年办蚕学馆,为浙江丝绸工学院(2004年改名为浙江理工大学)前身。1899年办养正书塾,即今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三校为浙江省开创省立大学、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先河。

  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可慈禧太后却挪用建海军的经费去建造颐和园。林启听后十分气愤,毅然上书:“请罢颐和园之役,以苏民国”,得罪了慈禧太后和亲贵大臣,被外放到浙江任衢州知府。他在衢州任职虽不到两年,却做了许多好事,这些好事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重视生产,发展经济;二是兴办教育。后来又调到杭州任知府。他摒弃一切官场陋规,刚正廉明,勤于治理,倡导务实之风,杭州市民称他“守正不阿,精明笃实。”史书记载,林启“守杭五年,政平人和”,“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得其利”。

  林启最大的政绩,还在于他兴办教育,开创了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林启治杭四年,在兴学建校活动中有突出贡献。他建议浙江巡抚利用籍没的普慈寺寺屋兴办新式学堂,取名求是书院。求是书院在光绪二十三年正月成立,浙江和杭州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此开始。初办时,林启兼任总办,每逢望日(每月十六日),总亲临书院课学,命题阅卷,督促甚勤。

  林启认为:“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 义。”清光绪二十三(公元1897年),林启在杭州蒲场巷普慈寺原址创办了“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的求是书院。当时的浙江巡抚廖寿丰任命林启为“求是书院”总办,负责确定章程、延聘师资、招收学生等事宜。

  书院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史地、博物、音乐、英语、日语等现代课程,购置了教学仪器和图书,还聘请了美国人王令赓担任总教习,请两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学者任教习,成为当时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场所,邵裴子曾说求是书院“为浙江革命思想重要源泉之一。求是书院成立不过三年而校内革命思想已蓬勃发展,后来参加革命的亦有其人,成为本省及全国革命史上不可或缺之一部分”。求是书院后来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浙江大学。

  林启十分关注蚕桑,在任衢州知府时,就大力提倡发展蚕桑。调任杭州知府后,他看到由于蚕桑技术落后等原因,“蚕病蚕窳而丝劣”,蚕丝生产衰退,农民养蚕欠收,就兴办了注重课堂教学与实习的蚕学馆(现浙江理工大学),目的在于除去蚕之微粒子病,选育佳种,把优良的饲养技术传授给学生,然后推广到民间。蚕学馆在金沙港一带择30多亩地为馆址,经费由布政司拨给。

  蚕学馆设有动植物、理学、蚕体生理、病理、解剖、气候、土壤、饲育、植桑、缫丝、采种等课程,是当时中国开设课程最多的综合性高校,理工结合,比同期的华夏大学开设课程还多。并在杭州城内和湖州设置了试验场。蚕学馆学制为两年,学生多为秀才,向全国招生。蚕学馆不仅供给伙食,还给每个学生3块钱零用钱。林启自兼总办,请在法国留学时学过选种的江生金任总教习,聘请了日本蚕学家轰木长子、前岛次郎、西德德太郎等为教习。还派毕业生去日本学习养蚕和制丝技术。蚕学馆的兴办,对全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蚕学馆现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创新性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林启又在大方伯原圆通寺建立了养正书塾。这圆通寺里原有和尚,但这些和尚不守清规,倚仗官势,做了许多坏事,被百姓告发。林启对此事进行了调查,掌握确凿证据后,查封了寺庙,并挫败了在寺院旁办广济医院的英国人梅藤更想要霸占寺院的企图。

  当时由于维新派刚失败,清朝廷下令各省停止办学,因此林启只能使用“书塾”的旧名来应付朝廷。而实际上,养正书塾是一所中等学校,开设了许多现代课程,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设置的课程有国文、小学、经学、修身、算术、历史、地理、物理、体操、英文、音乐等。教师中有陈叔通、汪希和常为林纾口译英文小说的魏易等。

  1901年11月,养正书塾改为杭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以后,改称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1923年,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1927年起高初中分置,高中称为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林启为杭州中等学校的创办开了先河。以后,杭州一些中等学校陆续开办起来。

  作为文化人,林启十分仰慕隐居孤山的林和靖。随着时问的流逝,到林启所在的时代,孤山的梅树已减少了许多。为了表达对林和靖的敬意,恢复林和靖当时隐居的环境,林启在孤山补种了百株梅树,让梅香永飘孤山,永伴林逋。1900年4月24日,林启在杭州去世,享年62岁。 

   

  林启去世后,其后人欲将其遗体运回家乡福建安葬,杭州人民则要求把他安葬在西湖旁,双方争执不休。最后,还是因为林启生前有“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的诗句,林家子孙才同意将林启安葬于孤山北麓。林启墓的墓门做成石牌坊,墓旁为林社。

林启坐像

(0)

相关推荐

  • 传说他终身不娶,天子召见都不去,却被发现墓穴中有一根玉簪

    <西湖梦寻>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部作品,其中书写的大多是西湖的风景名胜,其中介绍过当时的"西湖十八景"之一的林和靖墓.林和靖就是林逋,是一位从来没有当过官的人,死后 ...

  • 西湖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不畏严寒.经霜傲雪.早春怒放的自然特性,象征着君子"孤高傲岸.洁身自好"的 ...

  • 林逋为何隐居孤山?

    在波光粼粼.景色秀丽的杭州西湖中有一风景名胜--孤山,湖水环带,孤峰独耸,清幽而宁静.这里就是宋朝处士林逋的隐居处. 林逋,安君复,生于公元967 年,卒于1028年.林逋曾在孤山结庐.隐居20年,足 ...

  • 戏说林逋:梅妻鹤子,二十余年独居孤山的“隐士”!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很高的思想.知识修养,但他们淡泊名利,不官不仕,不争不抢,归隐田园,呼啸山林,世人称他们为"隐士". 中国最早的经典<周易 ...

  • 林逋:“梅妻鹤子”的湖水孤山生活

    湖水中心有一座孤山,世人都说,山有多孤山中那人就有多傲.湖是西湖,行人结伴而游,山是孤山,老翁依梅而坐.湖水清,孤山茂,这天,水雾茫茫处有鹤飞来,老翁大喜,撑舟而归.这老翁是林逋. 1.孤傲的隐逸之士 ...

  • 林逋:最高级的人生,是素与简

    作家木心说:  "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 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那样豁得出,工作干得不开心说辞就辞,然后归园田居,东篱采菊,过着清贫而自在的日子. 大千世界,有参差 ...

  • 林逋的传世之作,从生前写到身后,反用典故,尽显其高洁情怀

    古诗词中经常化用典故,一般情况下,如果以写景为主,则无需用典,否则就不容易描绘出景物的特点,反而会形成隔膜.如果以抒情为主,因为受到篇幅和格律的限制,再加上作者有些话不能明说,就需要委婉地借助过去的人 ...

  • 6首悠闲诗词:一言一诗一心境,一山一水度浮生(宋·黄庭坚、苏轼、宋·林逋、纳兰性德、元·张可久、王安石)

    没有人不喜欢悠闲的生活. 在一个阳光晴好的日子,喝茶读书:在一个无人打扰的时光,静静呆着,多么美好. 可人生总是与我们开玩笑,想要悠闲时,却总是不能如愿.还好,我们有诗词,繁忙时,来诗词里放松一下,感 ...

  • 清雅静逸,还得看林逋《自书诗》卷

    <自书诗>卷,宋,林逋书,纸本,手卷,纵32厘米,横302.6厘米.行书34行,6段接纸. 此卷是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共5首诗,除第2首是五言诗外,其余均为七言诗. 据诗后林逋自识:& ...

  • 【今日读诗】陈维云︱七律 · 昆山亭林公园观柳

    七律·昆山亭林公园观柳 文/陈维云 亭林桥畔柳垂塘,依得东风势便狂. 烟雨蒙胧涵碧影,水波盈荡泛青光. 鱼闲偏爱芦芽短,鸟倦更钟柔绿长. 吹面不知春气暖,轻拈新翠细端详. 作者简介 陈维云,江苏大丰人 ...

  • 26年后,大孤山镇东林家初中的同学聚起来啦!

    曾经,在乳山市大孤山镇有一所东林家初级中学,26年前有一群师生在这里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和同学情.2017年7月8日他们再次在乳山相聚...... 回首岁月,你的脸上露出的是甜蜜的微笑;回望路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