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化,还是罗马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希腊化,还是罗马化
陈恒
作者简介:陈恒,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鲍红信,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池州学院教师 上海 200234
人大复印:《世界史》2012 年 02 期
原发期刊:《史林》2011 年第 5 期 第 150-157 页
关键词:希腊化/ 罗马化/ 模仿/ 调适/ 创新/
摘要:希腊文化深深影响着罗马文化。早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罗马就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希腊文化的渗透,公元前3世纪至共和晚期,罗马对希腊文化经历了模仿到调适的过程,帝国时期出现了罗马和希腊文化的融合趋势。不过罗马文化在接触、吸收和借鉴希腊文化的同时,既有罗马的希腊化,更有自身的罗马化特色,形成了自己民族的文化。
。
注释:
①Chester G.Starr,The Ancient Romans,Oxford University,1971,p.100。持这个观点的以雪莱说法最为典型,他说:“如果没有希腊,罗马这个我们的导师、征服者家园,将没有什么光明可供撒播,我们也许还是野蛮人和偶像崇拜者,也许比这还有糟……”。参见晏绍详:《罗马的遗产》,《博览群书》2002年第7期。
②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徐齐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③④沃尔夫:《剑桥插图罗马史》,郭小凌、晏绍详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85、81-82页。
⑤就国内学术界引介希腊罗马文化之间关系而言,有沃尔夫:《剑桥插图罗马史》,郭小凌、晏绍详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以及本文所涉及的几篇论文,但是专门论述罗马对希腊文化态度的论文还没有,本文是个尝试,请方家指教。当然文章所涉及的两种文化之间影响的几个阶段只是粗线条的划分,在各个阶段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的态度都会存在吸收与排斥,文化间的影响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把观念、技术、思想等这些历久而产生的东西追溯到其本源,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因为传播的轨迹是极其细小的游丝,时常扰乱探询者的眼睛和心灵。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9页。
⑥沃尔夫:《剑桥插图罗马史》,郭小凌、晏绍详等译,第76页。
⑦张广智:《继承与超越:西方古典文化三题》,《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7期。
⑧学界还有观点认为伊达拉里亚人艺术,相当大程度是复制希腊艺术,起初他们的艺术和文化也是学习希腊人,只是为了需要作适当修饰。因此,在记着希腊与伊达拉里亚人之间的传承关系的前提下,我们看到罗马在很早的时期就准备接纳希腊文化。参见斯托巴特:《伟大属于罗马》,王三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8页。
⑨斯托巴特:《伟大属于罗马》,王三义译,第80页。
⑩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第123页。
(11)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第14页。
(12)陈恒:《希腊化的另一面:罗马的希腊化》,《学术研究》2005年第10期。
(13)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第42页。
(14)斯托巴特:《伟大属于罗马》,王三义译,第50页。
(15)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赵丰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94页。
(16)斯托巴特:《伟大属于罗马》,王三义译,第48页。
(17)沃尔夫:《剑桥插图罗马史》,郭小凌、晏绍详等译,第85页。
(18)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第25页。
(19)Chester G.Starr,The Ancient Romans,Oxford University,1971,p.100.
(20)斯托巴特:《伟大属于罗马》,王三义译,第80页。
(21)弗兰克:《罗马帝国主义》,宫秀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9-60页。
(22)E.R.Boak,A History of Rome to 565 A.D.,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21,p.119.
(23)郝际陶:《罗马与希腊文化的变迁》,《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5期。
(24)Greek Civilization and Nationalism辞条,刊Encyclopedia of Nationalism:Leaders,Movements,and Concepts,Oxford:Elsevier Science & Technology.2000.
(25)(28)(29)(31)(33)弗兰克:《罗马帝国主义》,宫秀华译,第106、106、148、149、182页。
(26)杜兰:《恺撒与基督》,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27)(30)Cheter G.Starr,The Ancient Romans,p.100,p.101.
(32)R.M.Ogilivie,Early Rome and the Etruscans,William Collins Sons & Co.Ltd.,Glasgow,1976,p.16.
(34)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第46页。
(35)徐晓旭:《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的民族认同》,《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36)弗兰克:《罗马帝国主义》,宫秀华译,第187页。
(37)Cheter G.Starr,The Ancient Romans,p.100.
(38)A.E.Astin,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Cambridge,2008,p.244.
(39)(40)弗兰克:《罗马帝国主义》,宫秀华译,第187、214页。
(41)徐晓旭:《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的民族认同》,《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42)(43)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第114页。
(44)Harold Guite,Cicero's Attitude to the Greeks,in Greece & Rome,Vol.9,No.2(oct.,1962),pp.142-159.
(45)沃尔夫:《剑桥插图罗马史》,郭小凌、晏绍详等译,第80页。
(46)徐晓旭:《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的民族认同》,《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47)沃尔夫:《剑桥插图罗马史》,郭小凌、晏绍详等译,第76页。
(48)徐晓旭:《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的民族认同》,《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49)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第200页。
(50)刘爱兰:《从基督教的产生看古代文明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51)林金水:《从罗可可之风看17-18世纪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接纳与调适》,《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
(52)张广智:《继承与超越:西方古典文化三题》,《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7期。
(53)解光云、房列曙主编:《中外文明史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3页。
(54)郝际陶:《罗马与希腊文化的变迁》,《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5期。
(55)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第129页。
(56)(60)刘爱兰:《从基督教的产生看古代文明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57)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赵丰等译,第332页。
(58)蒙森:《罗马史》,李稼年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7页。
(59)巴洛:《罗马人》,黄韬译,上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61)Michael Bargan,Great Empire of the Past:Empire of Ancient Rome,New York,2005,p.95.
(62)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第137页。
(63)(66)(69)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第81、33、82页。
(64)沃尔夫:《剑桥插图罗马史》,郭小凌、晏绍详等译,第81页。
(65)徐国栋:《共和晚期希腊哲学对罗马法之技术和内容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67)张广智:《继承与超越:西方古典文化三题》,《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7期。
(68)陈恒:《希腊化的另一面:罗马的希腊化》,《学术研究》2005年第10期。
(70)格兰特:《罗马史》,王乃新、郝际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71)Wm.Stuart Messer,The Roman World of Caesar,Cicero and Vergil,in The Classical Journal,Vol.19,No.6(Mar.,1924),p.359.
(72)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赵丰等译,第3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