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荷尔德林
让我来为你讲讲天才诗人荷尔德林的故事好么?在德国涅卡河畔一个有着古老中世纪教堂的小村庄里,荷尔德林欢度着快乐的童年时光。温柔的大自然像篱笆一样护佑着他,温柔的女性抚养他长大成人。不幸的是没有父亲来教他道德和勇敢,来磨炼他的情感力量以对付生活这个永远的敌人。14岁时,这个敏感的孩子进了登肯多夫的修道院附设学校做了一名寄宿生,然后进了毛尔布隆的修道院,18岁时进了图宾根的教会学校,直到1792年才离开。在这所图宾根学校里,他完全掌握了希伯来语、希腊语和拉丁语,还和室友黑格尔和谢林孜孜不倦地研究哲学。此外,他的专业——神学也学得很好。看来,他可以如他母亲所愿,毕业后成为一名体面的代理教士。
但荷尔德林却早已把一生典押给了诗歌事业。在整整十年里,他用尽种种借口来哄骗最爱之人,安慰她们,并且为自己没能满足她们的愿望去做一个牧师而道歉。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努力和成绩,相反地,他总是说自己才刚刚起步。“我深深知道,我所做的事情是高尚的,只要能以正确的面貌和形式表现出来,它终将对人类有益”。但是,母亲和祖母无法理解他这番谦恭的话,她们只看到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他没有房子没有地位,一无所有地追逐着毫无意义的幻影。
荷尔德林25岁了,30岁了,依然不得不作为一个贫穷的家庭教师和到处流浪的可怜虫在别人家的饭桌上吃饭,像个大男孩一样感谢母亲和祖母送来的手帕和袜子等必需品,而且还不得不忍受这两个失望的人温柔的、一年比一年更令人心痛的指责。他痛苦地听着这指责,绝望地对母亲叹道:“真希望您能让我安静一会儿。”但是他不得不一再叩响那扇在这充满敌意的世界上惟一对他敞开的门,并一再向她们发誓:“你们要对我有耐心。”最后,他终于伤痕累累、精疲力尽地倒在了门槛上。他为理想生活而进行的斗争最终葬送了他的生活。
照常人看来,荷尔德林的一生极为凄苦。在尘世间他一无所有,没有一张自己的床,更没有爱人。没有荣誉,没有地位,没有知音——他的作品长期无人问津。但是,这样的生活却是荷尔德林自愿选择的——他本来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体面的牧师。然而,他却感受到了使命,感受到了看不见的召唤,他相信的是天职,而不是成功。
我们姑且不论荷尔德林的诗歌究竟有无价值,单是他为了理想而不顾一切的执着和纯洁,就足以令我们肃然起敬。“生活幸福、事业成功”,这8个字已成了大多数现代人的上帝。并且,对这8个字的衡量标准越来越世俗化:赚100万的比赚10万的生活更幸福,当局长的比当处长的事业更成功。于是,我们所谓的幸福和成功变得越来越血淋淋。在这充满血腥气的幸福和成功的笼罩下,我们的理想早已逃得不知所踪。没有了理想,我们就开始嘲笑理想。像荷尔德林这种疯子的谵语已被埋没了太长时间。然而,没有理想的笑声是阴森森的,它会招来魔鬼。于是我们就真的看到了魔鬼。
当妖氛散尽,我们不妨想一下:除了理想一无所有的荷尔德林是否真的比我们更可怜?
小编注:此文刊发于2001年12月28日《检察日报》急话闲说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