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一、社会支持概述
社会支持概念是在精神病学研究中被首次提出的,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其它学科广泛引用。社会支持包括有形和无形支持,但无形支持是研究中被关注的主要方面。心理学中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对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它能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使个体免受不利环境的伤害。当人们需要时,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同情,以及资源的给予,能够满足个体需求,帮助其缓解各类紧张状态。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应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挑战。社会支持立足于社会资源,显示出个人所拥有的社会网络的广度,以及社会网络中的人为其提供社会支持的程度。
二、高社会支持减少学习倦怠
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学习倦怠水平越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获得实际的支持,还是仅仅体验到被支持,都能获得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动力,减轻他们的情绪低落,提高对学习的投入,从而有助于获得较高的学习成就感。从心理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社会支持的实质。大学生如果具有广泛的社会网络,拥有良好的社会互动关系,就能获得更多的关怀或帮助。即使遭遇学业失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习倦怠。
三、低社会支持加剧学习倦怠
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支持包括学校、社会、家长以及同伴的支持,可分为无形支持和有形支持。比如,当学生感到学校对自己所学专业不重视,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导致专业学习环境不能符合学生期待时,学习态度就会受到影响。以我为例,我大学时的专业没有一个能够学习的自习室,没有能够进行作业课题等讨论的良好环境,我在学习行为上可能就没有那么积极。缺乏学校硬件支持,让我感觉学校环境不好,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学习和生活不便让人失望和沮丧,进而影响学习情绪,增强了学习倦怠。可见,综合性的社会支持对于学习倦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
四、社会支持的建构性
社会支持虽然宝贵,但也具有建构性。一方面,社会支持具有客观性,比如大学生学习所需的师资、教室、图书、设备、经费等硬件条件所提供的物质性支持,是个体难以改变的。另一方面,社会支持更具有自我建构性,尤其是心理学所强调的无形支持,需要大学生去主动建构。比如,诸如共鸣、信赖、真情等情感性支持,首先需要交到朋友;诸如援助、信息支持、认知支持、行为支持等,首先需要找到师长等有资历的人。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支持是相互的,为了获得支持,也需要同时支持别人,打下互利互惠的基础。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家庭、亲友、同事、团体、组织甚至社区范围内,要维持良好的人际互动,构建起自身学习与发展所需的网络支持系统。
五、人际关系是抓手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人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心理学中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以及学习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等,都需要得到加强或改善。与同学关系融洽、师生间关系和谐、能够与父母经常交流的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比例较低;相反,性格孤僻、自我封闭的学生,往往课堂表现较差,难以表达内心想法,更容易产生自我倦怠。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构建广泛的、和谐而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于克服学习倦怠、增强成长实效,都具有基础性的促进作用。
在人际关系中,家庭关系对于学习倦怠的影响较为复杂。现代家庭中的子女,往往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与梦想。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不顾孩子实际状况和真实意愿,制定了过高过多的学习目标,导致中小学阶段学习负担加。进入大学以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学习厌倦。这既是因为以前学习过劳想要休息;也是因为学习之外的诸多领域尚未涉足,进入大学后更觉得探索其他领域比“继续学习”更有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的社会支持并非不高,但因逆反心理和报复性懈怠,也会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相反,有的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要求很低,也会造成大学生因缺少监督而学习懈怠。可见,父母过高或过低的学业要求,都有可能加剧大学生的学习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