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职场,你的“舒适区”,正在慢慢毁掉你!

近日,关于熊猫直播破产关站的传闻传得沸沸扬扬。随后熊猫直播官微宣布熊猫直播主站即将开启“流浪计划”,并且配了一张熊猫对大家说“Bye”的图片,这也预示着熊猫直播即将走到尽头。

而昨天一篇《王思聪失声第48天,熊猫直播宣布破产: 你的舒适区,正在毁掉你》的文章,却刷爆了朋友圈,阅读迅速突破10万+,这篇看似鸡汤的文章,引发了大家热议,也勾起了人们内心的对“舒适区”的焦虑感。

所谓舒适区,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但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人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很容易走不出来,因为要走出舒适区并非易事。

无论是初入职场的菜鸟,还是人到中年的职场老炮儿,一旦长期做自己擅长的事,应对熟悉的流程,机械化的工作,满足于目前的职位与薪资,便会不知不觉进入舒适区。

美国作家尼尔·唐纳·沃许曾说过:“真正的人生始于你走出舒适区。”

在当代人的生活里,“闲”比“忙”更让人焦虑。“走出内心舒适区去奋斗”越来越被推崇,但远离了舒适圈,疲惫感总会追上你。

爆文的背后,是狠狠地抓住了用户的痛点及焦虑感,深深被触动。生活中,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懒惰等死,这或许是普通人的一种常态。

职场中,长期处于舒适区会习惯于这种无压力感,不愿意接触新鲜事物,时间久了就逐步产生职业倦怠。

直接后果就是,习惯停留在原地,难以适应外界的变化,也害怕面对风险和自我突破,从而阻碍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职场人会出于“舒适区”通常分为两类原因:

从人的自身来讲,很多人喜欢呆在舒适区的原因在于:

人们厌恶风险,对不确定的事物有着本能的排斥,甚至心存恐惧。如果让他从心理舒适区走出来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职场中很多人通过一定时间的尝试与积累,有效解决了工作中的问题,并总结了其中的规律,使自己的工作变得轻松。从而构筑了自己的舒适区,他们内心看来这种“舒适区”有效且存在是客观允许的。

从平台来讲,可能是公司本身对一些岗位的要求不多,让处在这些岗位的人安分守己完成工作就好。再者就是公司没有长远的发展计划,老板没有居安思危的想法,对于员工发展没有好的规划,导致公司内部没有竞争意识,企业也就进入“舒适区”,员工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去突破和创新。

其实,无论是个人原因还是平台因素,持续呆在舒适区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一旦突变来临,而你又不具备应对突变的能力,最有可能先被淘汰掉。

因为“未知”,所以“恐惧”。也就直接导致大家不愿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当然,这也跟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温水里的青蛙”的危险有关,没有意识到舒适区的危机,也就没有动力逼迫自己去成长。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改变,否则被改变。”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要勇于突破舒适区,否则将被陷入迷途,迷失自我。

今天,对于#舒适区#这个话题,在博志成内部展开了火爆讨论。对个人及企业有哪些启发?大家各抒己见,观点精彩纷呈。下面是小博君【精心】挑选出来的呦~

@游晓芸

我想到马克吐温说到的“我一生中充满了可怕的灾难,而其中大部分从未发生过。”我们大部分内心的不适,通常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如今贩卖焦虑似乎成为了主流被越来越多的人讨论。一篇好的文章是能为躺在舒适区的人指出进步的方向;能为沦陷在恐慌区的人明白改掉坏习惯多么的重要,是啊,人生的美妙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太贪图安逸的人生,是没有精彩和趣味可言的。

@李涛

大江东去,逝者如斯,人才辈出!

逆水行舟,晨昏弗懈,不进则退;

昔者仲永,恃才于逸,泯然众人;

世纪名企,生则逸者,亦罔克寿;

雅虎归林,巨人已逝,铱星陨落;

安乐致死,逸豫亡身,忧劳兴企;

吾辈当引以为鉴矣!

千古悠悠,后者居上,比比皆是;

阿里慧聪,东方正保,谷歌雅虎;

君子所,其无逸;

不得少瑜之梦笔,则学祖狄而闻鸡;

潜心于职业,焚膏以继晷;

不梦一蹴而就,但求日日精进!

@余珩

首先说结论,我认同人要学会离开舒适区这一观点,但是我不认同这篇文章的表现手法。这篇文章所举的几个例子,不管是熊猫的破产,还是在失去体制庇护的收费站、纺织厂员工,都暗示着这样一种逻辑“看吧,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你不做好准备,就等着被淘汰”。首先,我们不讨论这个论点对不对,但是至少可以看出来,其中多少是包含着贩卖焦虑的成分的。然而对于离开舒适区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本文是没有触及核心的,至少我是部分不认同的。我觉得离开舒适区,首先是为了突破自己,试探个人能力的成长上限,其次才是当你不断的突破,不断的成长的同时,自然而然能够更适应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更不容易被淘汰。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逻辑。

@吴仁贤

“很多时候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身处这个时代,慢慢会发现:努力是一件会让你感到很“舒适”的一件事,而往往人感觉“舒适”恰恰意味着你的生活正在面临着“危机”。你该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学会用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自我安慰的“努力”。

学会变得有效率,决定了就不会太晚。

@张文典

我们每天都要磨亮头脑这把枪----大前研一

读完该篇文章结合我司提出的学习指标方面的考核,我深刻的意识到,我们所倡导的走出舒适区,坚持学习,绝非徒增焦虑,而是一种深刻的苦口婆心,因为这正是保持个人与企业活力的核心能力之一。

敢于跳出舒适区并非让人频繁的跳出自己所熟知的领域,正相反,我们要拥有坚持在某一领域深耕的毅力,我对跳出舒适区的理解是勇敢与自己做对抗,跳出“负面马太”的死循环,在关键时刻奋力突围,而不是原地等死

不断推陈出新的世界,在看不见的新大陆里,任何人或组织都不敢说自己能够幸免。没有人从开始就能看到成功的道路,在遇到问题时逃避还是迅速进入状态着手解决的选择,将成为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重要因素,而不断学习沉淀则是支撑正确抉择的信心所在。

@霍建霞

未来能够带给来职场安全感的,只有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平台、公司甚至金饭碗。想象一下,当四五十岁,做的工作千篇一律,新来一个20多岁小姑娘,就能在一周或者一个月把工作接手过来,这样的危机有多大。对于公司来讲,雇佣一个新人成本低,为何还要去用年年要求涨薪的老员工呢?如果自己缺少专业技能、缺少资源、缺少努力奋斗,何谈竞争。所以,走出舒适区, 并不单单是为了公司发展的更好,尤其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变化莫测的市场里遨游,就要保持一颗激流勇进的心态,方能屹立不倒。

@刘文科

时下热点很多,确实就熊猫这个案例来说,是躺在舒适区死亡的很好的诠释,于我本身,更愿意看到社会正能量的一面,那便是褚老了,褚时健是中国烟草大王、中国橙王,少时参军-打为右派-任职玉溪烟厂厂长(打造行业第一的烟草帝国)-贪污入狱-75岁二次创业(打造橙子帝国)-90岁任职董事长,当属传奇的一生啊,一直在奋斗,承认自己没有褚老的那份看透人生勇敢闯南闯北的觉悟,但一直坚信他的那句话:人活着就要干事情,干事情就要干好。

@李丽

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关键:1是方向正确,2是管控得当。熊猫直播看上去是第2点出了问题。王思聪应该向他老子王健林学学企业管控。万达的管理体系能够保证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和企业要求同步。王健林说:从事不动产16年来,我们所有项目无一延期。没有人敢懈怠,也没有人会跑偏,这就是良好管控体系的力量。

@王震老师

1、习惯应是有自我突破的习气,坚持不懈成为惯性,简称习惯。习惯于熟悉的自己,忙碌地活在过往世界,那是一种自我麻醉。

2、活在当下,关注、思考、研究当下社会的新机会,主动服务于当下社会的新需求,广结善缘,去探求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是智慧的要义。

3、按照250定律,人的一生中大约有250个“亲朋”。人生苦短,行之不得返求诸己。我们所有的亲朋同好加起来距离250的差数,就是一个人生命价值和幸福度的直接计量所现。突破自己的圈层,探索50人之外的新圈层,亲近新客户,亲近新需求,亲近新机会,接受亲朋托付的考验,不论你行走何处,你终将收获幸福人生。

4、突破的途径,来自于不懈努力,来自于组织岗位工作的极致。没有担当,疲于应付,就不会有极致,没有极致,一个人会丧失信心,一个组织就会短板处处,赢得口碑和未来,那就是痴人说梦。

大家烦的时候,松懈的时候,可以看看几个老大的行程和作息。切莫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已白头。

@王阔

我们要摆脱自己习惯的轨道,因为一旦进入舒适轨道,就习惯性的按之前的方式做事,就会很容易给自己借口,“我做了”成为做事结果,做的事情却越来越没有效果,不再想着去改变去突破,即使遇到瓶颈也会安慰自己,于是越做越多,成效却越来越差。所以要勇于摆脱自己的舒适轨道,要不断的学习,逼着让自己学会居安思危,不断创造新的方式来提高做事的效果,用“成绩”驾驭轨道,摆脱轨道!

@马朔

失败最难过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自己把时间花在哪里,收获就会在哪里。健身,你有一个好身体;读书,你有一个好内涵;旅行,你有一个好视野。做有意义的事,居安思危,认真去对待每一件事,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共勉。

@刘亚杰

不明熊猫死亡的原因,人或许是个因素。

蹭热点能带来这么多流量或许有启发。

舒不舒服不重要,知道自己在干嘛就行。

@韩志超

浪费的每一分钟,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永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时间还回来。突破舒适,更要让自己享受奋斗。相对于努力来说,设定目标并努力在目标的路上,更重要。努力工作,忙忙忙,就并非不是在舒适圈,更多是看正在忙的内容的意义及价值。

@罗旋 

大多数的人会区趋于环境来适应,而成功的人往往会认知环境,吸收并改变去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和环境

@李泽霞

你跳出舒适圈的那一刻,人生就改写了,不明觉厉。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晚上反思一下自己今天所做的是否如期完成。只有不断主动改变自己,不逃避,不拖延,才能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蜕变升级。

@孙瑞雪

决定人生的高度从来不是做事的完美程度,而是做事的速度。人生没有完美,大胆尝试,不断进步,逐渐完善。走出舒适区,成为更好的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有目标的人不会在途中迷失自己,你的舒适区和奇迹出现的地方,其实离的很近,只是缺乏一个连接。

@翟文文

王思聪家这颗叫“熊猫”的大树倒了

都知道“背靠大树好乘凉”炎炎烈日下,享受这清凉的我开始反思自己为大树做了些什么呢,有没有施肥、浇水...有没有给自己储备更多的可以施肥,浇水的资源。

在稳固的环境下生出“岁月静好”之心,最终却成了温水里的青蛙,

昨天读了这篇文章后,问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什么?

去掉侥幸心理,改变思维模式,治好自己的拖延癌,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真正的“不抛弃、不放弃”

@许亚伶

懒惰导致人秃废,不思进取,最终一事无成。做事没有积极性,一事无成也不奇怪。一个企业不会青睐懒惰的员工。

@杨雪

在舒适区中,我们往往觉察不到任何压力,并且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忽视环境的变化,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温水煮青蛙的实验相信大家都了然。

@彭楠 

本想周末去看电影可窗外的阴郁天气又瞬间改变了想法,信誓旦旦说每晚读书50页一头又闷了过去。是什么阻碍我们逃离舒适区?清晰目标下佯装的懒惰。又是什么在推着我们往前走?渴望又害怕面对新的有挑战事物,貌似却又不得不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我相信在这一前一后反复斗争中最后能够一决胜负的是成长的渴望、前进的动力、挑战的勇气。可能新事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奇葩,拔到的萝卜是大还是小只是坚持的时间长短问题,逃离舒适区的路上我们砥砺前行!

@唐婧

1.比起随手可得的二手鸡汤,更难得的是:帮助形成清晰发展方向、合理有效的行动计划、和可持续的自我驱动力、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的方法论与工具,以及恰逢其时的职场伯乐、彼此相宜的组织文化。故事是别人的,什么时候有自己的?

2.个体无法选择逃离舆论和社会评价,小小的舒适区,对于大多数选择以个人奋斗途径实现价值的人来说,其实很难得,也很必要,取决于不同的情景关系。闭着眼睛打鸡血,也很危险。

3.情绪、心态、性格,三者存在一定的递推联系,处于“自我满足”、“故步自封”(包括埋头苦干、忙碌而缺乏价值反馈、多样而缺乏核心的奋斗状态等)的时候,行动者未必自知,或后知后觉,即使知道,也不容易走出。可以做到的是,搭建或激活主动反思机制,在意识(制度)层面防范习惯性“抱大腿”、“拖延”、“回避问题”等,综合看待舒适与焦虑。做好能量转化,比断流截流更健康。

@李美多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马太福音。

“走窄门” ,不是不得已,而是自由意志的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笃定前行?也是我们的选择。

创业创新需要走窄门,工作生活也需要,虽需耐住寂寞,经历熬炼,但收获的是豁然的视野和自由,它值得。

你要明白,真正的舒适圈,是你已经在某个领域里成为了佼佼者,成为了不会轻易被人替代的存在,你对每一件事情都了如指掌,你可以做到滴水不漏,甚至你已经可以在自己的领域里预测到还未发生的事情,然后防患于未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