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27. ​王家学艺——马老的学拳经历

王家学艺

——节选自《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马长勋口述,王子鹏整理

在王家学艺那些日子,真的让人怀念。
我记得那时候,春秋冬三季去的时候多,夏天去的时候少,甚至就不去了,人家也是一大家子人,大男小女的不方便了。什么时候该去,什么时候不该去,都是温师叔组织。到天热了,温师叔就对大家说,天热了,不方便,大家过些日子再去吧。等到秋天天凉了,我们就找温师叔,能去了吗?温师叔看差不多了,就说,好,去吧。平时一个礼拜去两三天,到冬天差不多每天都去或者隔天一次。
我到王家一去,我看出来了,这个东西,得会学。
我去的最早,王先生是先打坐。我去得早,没事给人家扫扫地,烧壶水,添添煤,给大家沏壶茶。这个时候,王先生就开始练功了。他家有一个大太师椅,两眼一闭,开始做功,谁来也不说话。从7点到8点,一个小时。然后搓搓手,揉揉眼,收了功,之后给大家说一个小时。
有几个学生,王先生说手的时候,他们净变手,抖机灵。我一看,这是不会学啊。比如老师教你1+1=2,再+1=3,老师还没说完,你说,再加一个1呢?这就等于不会学。你配合的劲老变,人家怎么给你说呀。还有的跟先生拧持,叽里咕噜的,这都是不会学。
但是我辈分低,人家说,咱也插不上手,人家说的时候,我就在旁边记。我记得那时候经常去王家的有李经梧、刘晚苍、孙枫秋、温铭三、戴玉三、金玉章、李广悌、刘馨斋、李树峻父子、孙伯彦父子、孙伯彦的徒弟崇希恩、董焕堂老先生、冯世英、李秉慈、形意拳的艾玉山、陈式太极的田秀臣、还有一个杜老,记不清名字了,……多的时候十几个人,少的时候七八个人,回忆一下,能记得的,大概就这些了。这些高手济济一堂,也是一段武林佳话。

【马长勋老师】

有一次,我和崇希恩推手,他比我岁数大,但比我学的晚。他用了一个按劲,我就化,化来化去,我一空,把他空过来了。王先生就说他,你这个劲太贪功了,人家一放松一甩你就过去了,这是自己找的苦子。你应当这么着……王先生就拿我比划,这才是我第二次和王先生搭上手。
我给王先生的劲,比他们会给,恰到好处。一个劲过了,还有什么变化呢,然后再给,非常顺手。有了这么一次,王先生以后再说劲的时候,就说长勋你过来。拿我给大家讲。这下我就得学了,机会就多了。
自己的劲给的好,才能了解他的劲路、方向、速度、时间。完了我赶紧拿本记下来。
我那时候业余时间都搁太极拳上了,没有第二个爱好。学太极拳必须有伴儿,后来我和师弟赵德奉商量。他说你有时间去趸,趸回来咱俩再消化。他在丰台上班,下了班到北京站骑自行车,先到我家,我在交道口,他在安定门外。到一起就拿出这个小本来研究一个劲、俩劲。一起研究这些手法,反复操手。
这么练了好多年。要把劲问准,不容易,不能强打硬要。找到一个劲大家都很高兴,可是往往第二天又没了。这东西不是你会这个操手就行了,身上在不断变化,没有定型。身体的协调跟不上,往往胳膊劲就上来了。胳膊劲上来就不是那个东西。那个时候听劲、拿劲都不太准,还是在胳膊上做,还没有悟到“太极推手不用手”的道理。看老先生们打的那么脆,就只能观察一个外形,回来一比划不是那个劲。老先生们的讲法,也没太注意,等到慢慢功夫上身,才知道这不是手上的劲,都是脚底下反上来的。
这些都是慢慢回忆老先生们的讲法悟出来的,后来也教了人,慢慢这么一点点过来的。反复练,慢慢把这个理悟出来了。
到刘老师家里,刘老师也问,你师爷给你说什么手了?在刘老师身上试试,到温先生家也一样,就这么综合的,又练又学又问又看拳论,又在老师身体找体会,就这么练出点意思,谈不到精,还得努力,活到老学到老吧。我今年80岁【按:此处指2013年】,还得研究拳论,艺无止境啊。

附:近期文章链接

论语漫言‖001.学而时习之

论语漫言‖002.“巧言令色”与识人之难

论语漫言‖003.何事三省?

番外篇‖028. 那个初夏的“忏悔”

番外篇‖027. “找拳”与推手

番外篇‖26.故乡、回忆、“西洋掌”

闲情‖刀光夕阳下孤独的背影——座头市之歌

闲情‖22.片山君,你去哪儿?

传习录‖24.初识太极纯功

传习录‖25.暗度陈仓——马老的曲折学拳路

传习录‖26. 软磨硬泡——矢志不渝学太极

潜修集‖026.最后一周——己亥“半夏”辟谷记⑫

潜修集‖027.关键的“复食”——己亥“半夏”辟谷记⑬

潜修集‖061.河车一动五湖转

读史札记‖02.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的秘密与传奇

读史札记‖03. 厕所里的刺客——“无礼”的代价(上)

读史札记‖03. 齐湣王之死——“无礼”的代价(下)

年轻时代‖57.那年秋天

年轻时代‖70.远行的日子

年轻时代‖73.草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