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步兵师改为炮兵师赴朝作战,每天歼灭敌军137人,两年十万

1950年10月的朝鲜半岛已有几分寒冷,此时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大约25万大军,正埋伏在朝鲜北部靠近中朝边境的崇山峻岭中,他们正在静静地等待联合国军走进包围圈,随着志愿军战士掐灭手中的烟头、打开步枪保险射出子弹的时候,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

而此时在中国南部赣南粤北地区,天气仍旧比较炎热,这一地区也是崇山峻岭、山多路少,自古以来,有山的地方就有土匪,山越多匪越多,这一带就是土匪的重灾区,所以在全国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命令第四野战军第48军第143师剿灭赣南粤北地区的土匪。

虽然第143师在整个第4野战军的作战师中并不突出,但是被称为悍匪的赣南粤北土匪在143师面前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第143师三下五除二便将这一地区的土匪消灭殆尽,就在第143师帮助地方恢复生产、帮助地方政府恢复秩序的时候,一份加急命令下达到了第143师,命令是中央军委下达的,要求他们立即北上改编为火箭炮兵师,准备赴朝参战。

143师师长吴荣正、政治委员刘禄长立即召开党委会,传达中央军委的命令,并立即命令快速将剩余的极少数土匪消灭,同时收拢部队准备出发。1950年11月,已经将这一地区土匪消灭干净的第143师1万多名官兵由广东曲江车运北上,到达辽宁阜新集结,改编为火箭炮兵第21师,师长吴荣正、政委刘禄长、副政委吕琳、参谋长刘义荣、政治部副主任薄能贵。

抗美援朝前,深知火力薄弱的中央军委领导,在和苏联反复磋商后,苏联决定将他们手中的王牌武器火箭炮援助我们,中央军委非常重视,决定首先将143师改为火箭炮师并赴朝参战。

火箭炮在当时是绝对的高技术装备、杀手锏武器,只有苏军有,连美军都没有,火箭炮师、团和步兵师团的编制大不一样。通常的步兵团是3营9连制,火箭炮团是两营6连制,这个师原辖的第427、428、429团3个步兵团,改编为5个炮兵团,即火箭炮兵第201、202,203、207、208团,刚改装时,全师1万人左右。

之所以选择143师改装为火箭炮师,是因为这个师的官兵文化相比较而言比较高,但实际上全师官兵多数是文盲,仅有几个干部懂得山、野炮技术,对火箭炮兵的技战术一无所知。全师没有人见过火箭炮,甚至想像不出火箭炮的样子,大家都把它想像成山炮的样子。为此,师里立即抽调387名军事干部到沈阳炮校进行40天的短期培训,以应改装急需。

而实际上山炮和火箭炮完全是两码事,炮兵21师装备的是苏联造M -13火箭炮。M -13火箭炮是一种多轨式轮式自行火炮,弹径为132毫米,每辆炮车有一座8联装轨式火箭发射架,每条滑轨上下各装挂1枚火箭弹,每炮共装16枚,最大射程8500米,发射为电气点火,数秒钟内即可全部发射完毕。

这种火箭炮弹径大、弹群密集、发射速度快、杀伤破坏力大、战场机动性能好。作战时,以团(或营)为单位齐放射击,一个团一次齐放发射384枚火箭弹。因其弹群覆盖面积很大,故M-13火箭炮部队主要被用于对大面积集群目标射击。

火箭炮曾是苏联的独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苏军M -13火箭炮兵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发挥了巨大威力,屡屡给德军予重创。为此,苏军战士用他们心目中的美丽姑娘的化身‘喀秋莎”来赞美、称呼M -13火箭炮。后来,“喀秋莎”也就成为人们对这种火箭炮的通称,它的正式名称反倒鲜为人知了。

改装后的炮兵21师,其炮兵连是4门制,每营12门,每团24门,全师120门。

武器装备要形成战斗力需要一段时间,按照苏军的经验,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步兵团改装火箭炮团,从组成到形成战斗力,至少需要一年时间。那还是对于苏军官兵文化程度较高的情况,而我军官兵文化程度很低,大都是文盲、半文盲,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训练任务投入作战,难度非常大。

在朝鲜战场上,虽然我军前3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火力不足的弱点也暴露无遗,志愿军要求火箭炮师必须尽快赴朝参战,于是中央军委于1951年2月初下了死命令,要求炮兵21师必须在1个月内形成战斗力,并提出了“短期的、重点的、速成的”训练方针。随即又给师里派来了由有丰富的火箭炮作战和训练经验的苏联将军、军官和军士组成的专家组,帮助指导各团的军事训练。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仅仅过了一个月,也就是1951年3月19日,全师各团全部完成了改装训练任务,迅速掌握了火箭炮兵的基本技术、战术。并通过了苏联专家的考核,苏联专家认为炮兵21师已经形成战斗力,可以立即赴朝参战。

不过当时全国解放不久,部队情况比较复杂,一是少数指战员认为美军飞机、坦克、大炮多,还有原子弹,产生怯战思想。二是部分辽宁籍战士想家、想回家“享受土改胜利果实”,有些人甚至开了“小差”。针对这种思想现状,师里开展了为期14天的动员教育,使全师官兵的思想统一起来,认识到抗美援朝的意义。

1951年4月初,整顿一新的炮兵第21师奉军委令,分批入朝参战。师长吴荣正、副参谋长王亚夫(后任参谋长)奉命组织师前进指挥所,立即率火箭炮第201团、203团第一批入朝,副政委吕琳(后任政委)、参谋长刘义荣等随后入朝。火箭炮师入朝作战,使彭德怀非常高兴,对师副政委吕琳说:

“现在志愿军有了你们这样最先进的、现代化的喀秋莎火箭炮,美国到目前还没有。我们要很好地寻找战机,发挥火箭炮的优势,出其不意地、排山倒海般地向敌人进行闪电式袭击,大量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最后彭德怀强调:“你们的火箭炮团配属哪个兵团、哪个军作战,都要经过我的批准。”

火箭炮师是秘密入朝的,所以火箭炮师首战即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和震慑力,火箭炮兵入朝第一炮是第203团打响的。

1951年9月1日,该团奉命支援第27军79师235团反击进占我后洞里阵地的美7师的两个营。团长孙纪纲、副团长梁尚云、副政委铁铮,在敌人占空炮优势的情况下,采取“炮阵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团集中”、“昼间指挥分队作业,夜间战炮分队开进”等战术和措施,黄昏后率全团从集结地域向东山里预设阵地开进,远距离奔袭后洞里之敌。

当晚203团即进入阵地,迅速按观察所昼间作业的射击诸元和与步兵预先协同的时间,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同时齐放射击。瞬间,384枚火箭弹如无数条火龙,疾速飞向后洞里美军阵地,把美第7师两个营全部覆盖在我弹群之下,顿时毙伤敌700余人,打响了炮兵第21师入朝作战第一炮,首战告捷。

据说美军第一次领教威力无比的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的利害后,一名幸存的美军军官被俘后,立马怒气冲冲向志愿军提出严正抗议:我抗议!你们中共军队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这是严重违反国际公约的。这也说明喀秋莎给联合国军巨大的震慑。随后,该团在东线又配属第67军作战,团、营两次齐放射击,歼敌500余人,打出了我喀秋莎火箭炮兵的威风。

后来的战斗,只要在联合国军没有多少工事防备的情况下,火箭炮团一个齐射,联合国军就会有两个营报销。根据苏军的计算,单门火箭炮装载16枚132毫米火箭弹,在7~10秒的时间内即可将16枚火箭弹发射出去,火力密度非常高,当一个团齐射时,可对方圆约9公里内的敌方地面目标形成重大威胁。曾入朝作战的老战士谭秉云,在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时,曾这样评价喀秋莎火箭炮:

“美国人的武器不知比我们好多少倍,朝鲜这场仗打成这样,还得感谢苏联老大哥,如果不是他们送来喀秋莎火箭炮,结果还真难说。那东西,厉害得不得了,连美国人都没有。一阵齐射打过去,美军阵地基本没有活物了。”

二战中只有德军领教过喀秋莎的厉害,美军当时作为苏军的盟友,自然是没有机会领教喀秋莎的厉害了。当美军在朝鲜战场领教喀秋莎火箭炮的厉害后,便动用空军寻找火箭炮师的位置想予以摧毁。但是火箭炮师是志愿军的命根子,它以团为作战单位,基本上是打了就走,当敌军飞机飞来时,喀秋莎早已转移。

实践证明在朝鲜战场,能够大规模快速消灭敌人的还是依靠炮兵,尤其是像火箭炮这种群覆盖的武器,火箭炮兵第21师入朝作战大约两年,先后配合12个军,在兄弟炮兵部队的支援下,协同步兵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歼敌10万余人,击毁敌坦克56辆、汽车230余台、火炮30余门、击落击伤敌机24架,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博得了志司首长和步兵的好评。

该师当年的战斗总结报告写道:“对反击目标先以火箭齐放,尔后步兵攻击,形成了当时反击作战的战术,凡能经火箭齐放之目标,敌势必失去战斗能力,因而步兵能顺利攻占之”

根据炮兵21师战史记载,在铁原反击战中,炮兵202团配属39军117师作战,两次团齐放,全歼美45师千余人,当时步兵在山头上欢呼:“炮兵万岁!”

火箭炮21师由于其巨大的战功,使其他部队对其刮目相看,当遇到火箭炮师在路上机动时,其他部队都纷纷主动让道,好让他们快速前去完成任务。对此,洪学智将军回忆说:“步兵非常欢迎喀秋莎炮兵师,称之为炮兵之王。那时他们的车号是84,部队一见84车号就主动让路。”

一个步兵师改为炮兵师赴朝作战,每天歼灭敌军137人,两年歼敌十万,部队遇到主动让路。这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志愿军高超的指挥才能,使新式武器有了用武之地,对比中国远征军手握先进武器装备却大败而回,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二是新型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武器装备,新式武器装备也是一支军队的底气所在。三是有作为也才有地位,因为第21火箭师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才会使人对他另眼相看。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曾在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历史和哲学颇有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