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群经之首,除了周易,还有它们!
《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合称为'三易',但是学界大多认为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失传,学界之所以会这样认为,是因为目前还没有比较真实可靠的关于连山易和归藏易的文献,即使在考证上有一些古籍出现,也是充满伪造的嫌疑。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四弟刘交的后裔刘歆 (xin)就造了两部假的连山易和归藏易,因为连山易和归藏易当时确实失传了,他就自己东拼西凑找了一些文献写了一部连山易和归藏易(做为古文经学的专家,造两本经出来还是挺容易的)。
造出这两部经之后,刘歆就把它收藏在当时汉代宫中藏书的地方,叫“兰台”。他这样一弄后世的人都开始认为连山易和归藏易是皇家秘藏的东西,民间是没有的。
像这种找不到真的经了就自己编一个假的出来,然后藏在朝廷,并且对外说这是朝廷密藏的东西,这类事情自古以来就很多,号称一直是朝廷密藏的“紫微斗数”也是一样的操作。
其实事实上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在汉代以前就散落到民间了,这可不是我乱说,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因为连山易和归藏易里面的方法确实能够推算出很多周易里面推不出来的东西,而且不需要被算的人提供任何的八字或者其他的身份信息,只要见人的面就能算,而这个功夫在古代朝廷里面藏的那个号称“正版”的连山易和归藏易上都是没有的。
记得我小的时候经常看父亲给人占卜,每次都算的很准,我问父亲用的是什么方法,父亲跟我说他用的方法叫“卦台易”,其实父亲说的“卦台易”里面既有连山易的东西,又有归藏易的东西,因为这个“卦台易”是伏羲在我们甘肃的卦台山做出来的,所以我们当地管它叫“卦台易”。
这个卦台易在看病的时候也很有用,记得以前小时候看父亲给人看病的时候经常穿一个袖筒很长的衣服,一只手给病人把脉,另一只手就缩在袖筒里面不知道在干什么,但是我经常看到父亲每次给人摸脉搭的地方都不一样,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父亲摸脉的那个手就是个幌子,他看病用的是另一只缩在袖筒里的那只手,父亲说这个叫“掌中起卦”,《阴符经》里面说的“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讲的就是这个“掌中起卦”。当然还有像药王孙思邈喜欢用的通过“掐诀”来“上表文”的方法也是卦台易的东西。
其实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的卦序之所以会有不同,是起卦的方式不同,而核心的内容有一个统摄性的纲领,就是“变卦”的时与机。
而这个具体的变法是看你起卦要推什么事,这个事情决定了以那一卦起,而又因为万事万物的“规律”本身决定了所有的起卦都要先“设位”,也就是参同契上面讲的“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的那个“设位”,这个设位的状态又分为三种:纯阳、纯阴和阳升阴降,在卦上分别是“乾、坤、艮”。所以周易以乾卦为卦首,归藏易以坤卦为卦首,连山易以艮卦为卦首。
之所以连山易和归藏易占卜的时候可以不需要生辰八字、以及各种环环相扣的询问,是因为连山和归藏的占法和周易的占法不太一样,连山的占法是只要人往面前一站,手里的卦就起了。归藏的占法是“眼观三光、神捕三魂”。
因为连山和归藏获取信息的方式用的是“神”,而周易用的是“气”。因为“气”能捕捉到的信息有限,而且往往需要有个信息的“线头”,所以要先获得一些必要的关键信息才能算的准。而“神”就不需要,随便你怎么乱说都能算准。
之所以连山和归藏知道的人少,主要原因还是它们不像周易那么容易学习。所以自古以来对于连山和归藏的考证很多都是不可靠的,因为很多做考证的学者自己并没有实修,根本不懂这两个“易”到底在讲什么。
所以刘歆自己东拼西凑的那两部连山易和归藏易后来成为了后世经学大师们经常引用的经典,就连明朝三才子之首的杨慎也被他给骗了,杨慎认为汉代的时候《归藏》没有丢,并说《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杨慎是个很博学的人,在经、史、诗、文、金石、天文、地理、医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著述多达100多种。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对杨慎也是非常敬佩,并说: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学者爱学者)。
提起杨慎可能知道的人还是不太多,但是提起那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大家肯定都知道,这个就是他写的。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杨慎,因为他也没接触到真正的连山易和归藏易,如果他见了肯定就知道藏在兰台和太卜的连山和归藏是伪经了。
其实像连山易和归藏易这类的东西本来就不适合以文字的形式流传,因为如果没有确实有真正实修实证的师父“一句话”的真传,这些东西是学不明白的。其实周易的“灵魂”目前来看也丢的差不多了,因为目前好像很多讲周易的国学大师们都喜欢把它当成一本讲人生哲理(鸡汤)的书在讲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