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人传:那个写草篆的赵宧光其实也是篆刻家

在明代篆刻家里,有一个年龄介于苏宣(泗水派)和朱简(切刀制印创始人)之间的篆刻家,他比苏宣小6岁,比朱简大11岁,他叫赵宧光。赵宧光篆刻的名气不大,原因在于他大多作品自用,但他编纂(不是他的原创)的《篆学指南》却是明中期重要篆学理论著作。

(赵宧光画像)

赵宧光的名声来源于书法,在书法史上有他独有的地位。明人朱谋垔说:“宧光笃意仓、史之学,创作草篆,盖《天玺碑》而小变焉。由其人品已超,书亦不蹑遗迹。”(朱谋垔《续书史会要》)赵宧光精于篆书,他的草篆,用笔简率,起笔常不考虑是否藏锋,出笔则多见垂针出锋,既加入了草书的元素,又在用笔上有意用《天发神谶碑》之法,这完全突破了传统二李的规范,在当代,他是不被众多书家认可的,但对于书法发展却有着重要的意义,赵宧光对书法的认识是,学习篆书须“唐宋而下,一字不得入肺腑”(赵宧光《寒山帚谈》)写隶书则“六朝而下不得窥也。”对正书、行草,则认为“宋人而下,不得习也”。但他又不是完全的守着古人不求变化,他认为:“学书者,博采众美始得成家”。但是,受于时代限制,赵宧光终于没有在他的时代达到艺术上的高峰。

一、个人简介

赵宧光(1559-1625)字凡夫,一字水臣,号广平,又号寒山梁鸿、墓下凡夫、寒山长。南直隶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国学生。是宋太宗赵炅第八子元俨之后,北宋灭亡,宋王室南渡,留下一脉在吴郡太仓,这便有了晚明时期吴郡充满人文色彩的赵氏一族。赵宧光是其中的代表。

(赵宧光篆书对联)

作为王室后裔,赵宧光一生不仕(这其实已经不易),只以高士名冠吴中,他与妻子陆卿隐于寒山,足不至城市,读书稽古,精六书,工诗文,擅书法,尤精篆书,夫妇皆有名于时。“所著书凡数十种(不下万卷),尤其专精字学,《说文长笺》,其所独能也。”(《吴县志》)

二、印学贡献

赵宧光既为高士,又精于篆学,当然与当时的一众篆刻家私交都不错,像汪关著名的“寒山长”一印,其实就是为赵宧光刻的字号印。

(汪关:寒山长)

当然,受赵宧光影响最大的篆刻家是朱简,这是赵宧光最大的印学贡献:

1、影响朱简草篆入印,创“笔意说”,这其实是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先声。朱简跟赵宧光年岁相仿,因此交往甚密,因此十分关注赵宧光的草篆,他以赵宧光的草篆入印,明代印坛由此有了文、何一脉之外新的面目。在此基础上,朱简还创立了印章中的”笔意说“,这对于印学有重大意义(写朱简时我们再展开)。

2、大力传播周应愿《印说》,编删后独力发行《篆学指南》。跟赵宧光同龄的周应愿是明代最重要的印学理论家,他的《印说》是明代中期的一部关于印章的重要品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印论史上最系统、最完整的一部经典印论。其地位相当于文学界的《文心雕龙》《诗品》,绘画界的《古画品录》,书法界的《书谱》。赵宧光的贡献是把《印说》删节后刊行,相比杨士修的《周公瑾<印说>删》,赵宧光剔除了杨本中误收的王穉(音zhi)登序言里的内容。由于赵宧光的名声较大,他的《篆学指南》实际上使《印说》传播的更纯粹、更广泛,对于印学理论的系统传播,有强力推动作用。

三、篆刻作品:

(赵宧光印)

(凡夫)

(寒山)

(凡夫)

(小宛堂)

(赵宧光印)

以上基本是赵宧光的自用印,从印面看,显然除了对汉印的学习外,赵宧光主要还是受何震印风的影响,这跟他所处的地域相关。吴门一带,正是文、何印风的发源地。

(戚欧)

(郑市)

(部曲督印)

(关中侯印)

(率义侯印)

(秉德侯相)

(望山亭侯)

(王贤私印)

(王党私印)

(王寿之印)

(虞禹私印)

(张敞私印)

(王立私印)

(事囗)

(司马行止)

(事同)

(孙坤)

这一部分大部为仿汉之作与一小部分的仿战国古玺的印作,可见赵宧光的视野也是足够宽阔,对古玺和汉印的临摹也有足够的练习量,并且印作已有相当水平。赵宧光的局限,是时代性的。明中期篆刻研究,金石资料的出土量还不足以支撑更大的发展,因此潜心学问的赵宧光在篆刻上没有重大的突破。另外,他的主要精力是在著书立说,篆刻并没有获得他精神上的高度重视。

(【印人传】之8,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可以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公众号:三个小布丁  个人微信号:sangexiaobuding

(0)

相关推荐